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小众情感与大众情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13日09:59 来源: 光明日报 邱明瑜

  回顾2013年的小剧场戏剧,各种精彩纷呈让人有种应接不暇的感觉。2013“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贺岁剧展演、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北京小剧场戏剧联盟优秀作品展演等大型的展演活动,接二连三。无论是国有话剧院团,还是民营戏剧团体、制作机构,都各显神通:北京人艺接连推出了《燃烧的梵高》《解药》《明枪暗箭》《从前有座山》4部小剧场作品,数量为近三年之最;哲腾文化、至乐汇、李伯男戏剧工作室等民营剧团既立足北京又辐射全国。仅2013年上半年,北京小剧场戏剧的演出就达到话剧演出场次的三分之一。凭着活泼、互动性强的形式和灵活的可操作性,小剧场戏剧在中国当下的戏剧演出格局中逐渐撑起一片天。在这种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下,如何在量变的同时实现质的飞越,如何突破与提高才能在这有限的艺术空间中开拓出更为深广的世界,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掀开小剧场戏剧令人欣喜的繁荣热闹表面,我们也不难看到其下埋藏的些许浮躁和窘迫。越来越年轻化的观众群体催生出了诸如“白领戏剧”“减压戏剧”之类的小剧场戏剧新名词,媒体导向和判定戏剧高下的标准也不约而同地瞄准了“笑点”这个概念。而有些所谓“致敬大师”之作,则只是对曾经主流戏剧的变形模仿。为了迎合市场,吸引观众,仍然存在一些流于浅薄、低级、恶搞的作品。2013年尽管雷剧、神剧、山寨剧的热度渐退,但商业化带来的同质化现象依然不容乐观。“传递温情”和“致敬青春”等现实题材成为了这一年的“流行语”,说一说当代都市青年的生存状态,论一论现实生活中爱情、婚姻和家庭问题,看一看青年一代如何奋力打拼、追寻梦想,凡此噱头一出,便有无数怀旧的观众蜂拥而至。于是众创作者们一窝蜂争着跟风、复制现有的成功模式,让剧场里弥漫着浓郁的小众情感,看多了难免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其实,小剧场戏剧虽然以“小”为标签,但“小”的应该只是表演空间,而非内容和气度。这种起源于欧洲的戏剧形式最初的发展动力是实验探索精神,这就要求其具有更为深刻的社会性和前瞻性。而时下有些小剧场剧目欠缺文学基础、剧场思维,习惯于用单向度的影视思维指导创作,人物形象塑造不够丰满,剧情设置得拖拖拉拉。一些创作者甚至认为,舞台上如果不够离奇、不大胆出位就没人喝彩,情节中如果没有“猛料”就无法吸引人眼球。试想,如果老是以花哨的形式掩盖苍白的内容,如果总是以现代、后现代甚至超现实的幌子做些没有思想的快餐,小剧场戏剧将走向歧途。

  当下小剧场戏剧的规模日益庞大,广度的扩宽已卓有成效,但深度的挖掘仍有待提高。首先要拿好作品说话,尤其要坚守小剧场戏剧的艺术特性和思想锋芒。中国小剧场戏剧创作的开放性思维尚且不足,在不拘一格、兼容并包方面的探索上还有待深入。创作者们虽然对西方的表现手法、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养分有所借鉴吸收,但更多的还只是皮毛,在思想内涵的开掘方面还不够到位。有专家就指出:中国的小剧场戏剧今后要重视艺术性和文学性的双重表达,开发更多样化的题材,在提升文化内涵和艺术质量等方面狠下功夫。说到底小剧场戏剧都不应该只是小众情感的发泄,而应该有更多大众情怀的抒发。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