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董仁威、姚海军主编《中国科幻名家获奖佳作丛书》出版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10日16:09 来源:CSFA快讯74号

《中国科幻名家获奖佳作丛书》已由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2014年元旦正式发行。丛书全套共10本, 集中了国内当代科幻名家(如刘慈欣等)最具代表性的获奖作品。丛书主编为世界华人科幻协会监事长、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创始人之一董仁威以及国内最有影响力 的科幻杂志《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编委会成员则由中国科普作协与中国未来研究会资深专家构成。这套精品文学书系规模庞大,填补了国内青少年科幻文学市场 上的空白,受到广大读者的热切关注与期待。

  附:丛书书目:

  刘慈欣《中国太阳》

  何夕《平行》

  江波《移魂有术》

  长铗《昔日玫瑰》

  王晋康《可爱的机器犬》

  墨熊《斑鸠》

  陈楸帆《深瞳》

  凌晨《火舞》

  刘维佳《时空捕手》

  米泽《异星大劫案》

  

  鸟瞰不断变化着的中国科幻新版图

  ——读中国科幻名家获奖佳作丛书

  吴岩  刘越

  我不太喜欢把科幻作者安排成金字塔状:最顶上的是天王, 然后是小天王,最后是众小鬼。倒不是我不喜欢这种古怪的层级体系,主要是我觉得,作家其实无法相互谈论高低的。每个人都是一个探索者,他们走不同的道路, 打开不同的神秘世界的大门。无所谓高低贵贱。要想把他们综合集成,我觉得看重他们都在神秘的科幻世界中勇敢地探险,才是共通的。在这个意义上,我很喜欢中 国科幻名家获奖佳作丛书。丛书选择了过去30年中,在读者中产生了积极影响的探索性作品,把他们被读者叫好的小说收集起来,奉献给读者。阅读后确实能产生很深的印象。

  首先从题材上看,丛书所选择的作品横跨了科幻发展在过去200年时间中所开拓的所有题材领域。从宇宙的宏大,到粒子的微细;从自然界的无限壮阔,到人工创意的巧夺天工。科幻作品的那种无极限的探索性,彻底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这方面,刘慈欣、江波、王晋康等确实比其他人走得更远。

  其次,我赞赏作家们将科学与人文和社会生活之间进行繁复 的交织。科幻文学本身就是文学,就是有关科技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文变革,鲁迅先生所提出的“经以科学,纬以人情”其实是为这类作品创造了一个极致标准。可 喜的是,陈楸帆、墨熊、刘维佳等人的作品超越了他们年龄带去的认知社会的障碍,表达了一种想要超越过往人类社会思维极限的努力。

  第三,我赞赏这套丛书所选作品在语言和艺术形式上的探 索。科幻小说说来说去还是一组语言的艺术,它跟电影那种视觉形式不同,如果在语言上没有追求,科幻小说的艺术水准将大打折扣。在这方面,我觉得凌晨、长 铗、米泽是绝好的探索者。三个人都精于把语言跟所表述的科幻内容统一起来,且都期待用自己的创新,打破科幻创作方面语言的呆板冗长没有灵气的僵局。

  《三体》成功之后,许多人跑来问中国科幻到底走到哪一步 了?整个产业的重担是否全压在娘子关发电厂的一个实验室中了?据说,来自图书、电影、电视、游戏、主题公园,甚至科技创新行业的许多组织者,把期待的目光 投向当前的科幻作者,希望他们用自己的超人力量拯救各自处于不同发展或衰败阶段的产业现实。我感觉在这样的时刻,冷静地观察、客观地评判、积极地努力、热 烈地憧憬是绝对重要的。

  所谓冷静地观察,是我们不能因为一部作品的走红就对整个 产业的发展盲目乐观。客观地评判,是要全面掌握当前科幻作者的真实数量和水平。积极地努力,是要在当前基础上把整个从业者和产业发展的不同部分整体提高。 热烈地憧憬,是不要泼冷水,而是要扶持和推进。用上面四个当前面对科幻发展的方针来考察中国科幻名家获奖佳作丛书,我都想给这套丛书一个高分。编者用冷静 的观察、客观的评判、积极的努力组织了作品,而他所热烈憧憬的,是未来一个科幻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随着中国本土原创科幻的茁壮发展,优秀作品逐年积累,各 类作品选集也纷纷推出。大体看来,主要可分为作家的自选精选集和作家作品全集两类。而“中国科幻名家获奖佳作”丛书与之截然不同,如果说前两者是在反映过 去的成果,总结中国科幻过去的辉煌,那么这套丛书则是致力描绘现在。而在这样的时代,青年作者的成长最为令人欣喜。陈楸帆、墨熊、长铗、米泽为代表的青年 科幻作家,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科幻创作人群正在完成更新换代、新老交替。

  刚刚我们谈到的都是丛书成功的侧面。现在,我们也想谈谈 它的不足。由于丛书的容量有限,不可能收录每位作家的所有重要作品,只能从得奖作品下手,这使一些创作和发表时间较早、或风格独特的作品未被收入。象刘慈 欣的《地火》、长铗的《昆仑》,还有墨熊、王晋康等的一些作品的错失,未免让人遗憾。但也正因如此,我们对丛书的发展还保留着更多期待。

  回到本文开始时的观点,我们不期待一种金字塔结构的固化,更强调版图的更新。2013年10月,在太原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华人科幻星云奖上,我们又看到更多新一代作者的涌现。我们期待“中国科幻名家获奖佳作”丛书,这幅有关中国科幻发展的图画,永远处于不断绘制的过程之中。

  作者简介:

  吴岩,北师大文学院教授,科幻作家,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

  刘越,北师大文学院科幻方向硕士研究生

  国内各专家学者对本套丛书的评介

  不断蓬勃且逐渐楔入主流的科幻小说,让人确证中国文学的 想象力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重塑的时代。在这个奇崛而意义独特的幻想世界里,这批优秀的作者惊人地投射着与时代对话的焦灼与努力。这是大众化的天马行空的作 品,却寄予着对于宇宙、时间以及人类命运的深沉关切,它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文学可能的生机和亮点。

  ——著名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颐武

  本丛书所收录的科幻佳作,均具有新奇的想象和科学内涵,必将受到青少年读者的青睐。在阅读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学作品的同时,读者会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对科技与人文关系的思考,拓宽视野,体会到人生的奇妙和美好。

  ——著名儿童作家、电影编剧(中国第一部儿童科幻片《霹雳贝贝》编剧)   张之路

  本丛书是对中国新生代科幻的全面回顾,集中国科幻的精华之作于一体,展现出一幅壮丽的科幻云图,作品风格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宇宙和人生、穿行于过去和未来,带我们进入一个又一个神奇而绚丽的想象世界,读这套丛书,是在科幻中拓展我们的生命。

  ——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代表作家  刘慈欣

  这套书值得青少年朋友们一读,作品的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及瑰丽的想象力,加之又得到国内最权威的科幻文学奖项的肯定,必会让大家获益匪浅。

  ——中国科学院山地研究所研究员、冰川学家  张文敬

  中国顶级科幻作家集体重拳出击,给你一场想象力的盛宴!从最好的故事入门读科幻,从此爱上这种科学与人文交汇、智慧与理性并重的文体——这是你绝不能错过的一套书。

  ——著名奇幻文学作家    楚惜刀

  鲜明个性昭示科幻的成熟

  ——评《中国科幻名家获奖佳作丛书》

  郑  军

  一,走向成熟的中国科幻

  站在产院保育箱前,望着那些啼哭的婴儿,除了声音大小,哭泣时间长短,你很难再辨认出什么个性。但是随便哪个成年人,言行举止间都显示着自己的特点。

  个性是成熟的标志。人是如此,创作也是如此。我曾经读过刻意更换笔名的稿件,读完后却感觉它非常象XXX作品,一问编辑果然如此。不是我会猜,而是当一位作家成熟后,字里行间都烙着只属于他的印迹。

  一位作家是如此,一个类型里面主要作家都建立起自己的风格,这个类型也就成熟了。这便是本套丛书给你呈现的惊喜:风格迥异的作者,色彩鲜明的作品,构筑起科幻这一方百花园。它可能没有很大规模,但生命力已经足够旺盛,注定不会再雕零。

  二、取向多样化

  为什么而写作,决定着作者热衷的主题、喜爱的题材,惯用的文风,甚至决定着他的作品为哪些读者所接受。就本丛书收录的作品来看,至少能梳理出几种完全不同的创作取向。

  首先是以刘慈欣、江波为代表的奇想类科幻。这类作品以基础科学知识为素材,推演出宏大怪异的世界。作者和读者都不在意小说写的东西是否真实,能否实现,他们追求这些奇异世界散发的理性美,逻辑美。

  奇想类科幻源远流长。从艾勃特的《平面国》,阿西莫夫 《最后的问题》,到卡尔维诺的《宇宙奇观》,都在用艺术之笔勾绘由数理知识构筑的假想世界。刘慈欣曾在创作谈中说过,科幻作家就是应该构造一些奇异的世界 (大意)。小说《山》突出体现了这种创作取向。作品开始就描写一艘质量堪比月球的外星飞船,停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它的引力制造出超过珠峰的“海水之山”。 作者醉心于描写这座水山怎样形成,有什么外观,主人公如何能游到顶端,它又如何消失。

  接下来,刘慈欣更是虚构出一个从行星内部空洞蕴育出来的 智慧种族,讲述这些“石头人”的科学史。一段段定理,一串串计算,乐此不疲。其实,许多孩子学习自然科学时,就会从基础知识里萌生出幻想。课堂教学中不能 容纳这些想象,他们就在课下议论。有了网络,又把这种想象拿出来讨论。最后,科幻小说为这些奇思妙想提供了稳定的平台。

  奇想类作品虽然一直存在,但数量始终不多。它是完全面对高知识读者的文学,知识水平不够的人,会被“熵”、“递归”这些词搞得晕头转向,哪里还谈得上文学欣赏。今天,以刘慈欣为代表的奇想类创作几乎成为科幻主流,也要归功于这些年中国知识群体迅速膨胀。

  第二种是以王晋康为代表的前沿科学取向。所谓前沿科学,就是尚未投入实际研究的科学设想。它们不仅没有被系统地研究,有些都缺乏完整的科学形态,只是一些“点子”。但科学界一向关注它们,因为这是未来科技的增长点。

  王晋康是少数关注前沿科学的作家。他平时就注重积累这方 面的素材,不少作品都有一个现实中前沿科学爱好者提出的理论原型,他会在小说附注中介绍构思的来源。以《泡泡》为例,其主要构思来自一位叫“束星北”的科 学工作者。王晋康会在这类作品里安排一个人物向理论提出者致敬。虚拟人物与原型相比,或者生平接近,或者性格类似,最起码名字差不多。

  描写前沿科学曾是科幻主流。中国科幻从清末诞生直到八十年代初,主要都在写前沿科学,甚至不少前辈觉得科幻只能写前沿科学。可惜,现在中国科技水平远非当年可比,然而象王晋康这样认真描写前沿科学的作家却越来越少。

  第三种是以韩松、刘维佳为代表的隐喻取向。他们主要以夸张、变形的想象来表现社会问题,或者用具像的方式解剖某些思想观念。

  《高塔下的小镇》(刘维佳)在本丛书里代表这一取向。小说描写一座高科技防御塔。它在周围构造出无形防御圈,既保护圈内人免受外来侵害,又把人们禁闭在其中。这座高塔其实是社会保守意识的具象化,这些思想意识既满足人们的安全需要,又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还有一种,就是追求制造精彩情节的取向。这种写作把科幻点当成素材,功夫主要下在情节铺陈上。丛书里,墨熊的《斑鸠》是这种取向的典型,但其他作家也会写上几篇。刘维佳写过太空剧,陈揪帆写科幻侦探。江波在《移魂有术》中展示的情节驾驭能力,已经不亚于一流通俗文学作家。

  三、风格多样化

  什 么是风格?它指作品的情绪基调。文学上有悲剧、喜剧、抒情、恐怖之分,指的就是叙述风格之不同。在这套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以王晋康、刘慈欣为代表的严肃风 格。庄严大气是他们作品的主基调。虽然偶有剧中人说几句幽默台词,但不会改变整篇作品的严肃。王晋康曾经写过幽默科幻,刘慈欣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尝试。这种 正剧风格能够较好地体现科学理性之美。

  刘维佳则是悲情风格突出的作者。在他的小说里,主人公往往在陷入困境后返回内心,沉思人类命运,很少实施行动改变这一困境。小说中的内心描写压抑、悲愤,甚至绝望。而这些悲绪都与作者设定的科幻背景有关。在这些情境里,人被彻底压倒,改变命运只是美丽的幻想。

  以米泽为代表的幽默风格对前两者是很好的补充。这位作者有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幽默感,他将人物放在可笑情境里来制造幽默效果,而不只是“耍贫嘴”。相对于正剧和悲剧,喜剧其实最不好写,希望作者能继续发扬他那份少见的幽默感。

  四、题材多样化

  新时代作者知识水平更高,更为广泛的选取素材。以江波为例,他的作品几乎是中国“启示录科幻”的代表。《圣经》中的“启示录”描写上帝毁灭世界时的各种异象,后来,科幻圈就将描写人类彻底毁灭的作品称为“启示录”科幻。

  江波在作品里不厌其烦地“致力于”以新花样来毁灭人类。 在《湿婆之舞》中,人类制造的半机械细菌彻底结束了文明。虽然主人公进行过抗争,但结局却预示着人类必然灭亡。在《发现人类》中,人类早已灭亡,成为下一 代智慧生物的考古对象。读者要聆听它们冷酷地讨论人类怎么走向毁灭。

  科幻被认为是向前看的文学。但长铗在《昔日玫瑰》中,却以古罗马时代亚历山大港为背景,描写文明史上一段惨烈的故事。面对罗马帝国的威权,女学者海帕蒂亚竭力用智慧挽救当地自由的学术空气,最终殉难。科学是科幻的内核,故事发生在未来还是过去都不重要。《昔日玫瑰》中饱满的科学信念,透过作者故意模拟的古罗马文风传达给读者。

  还有一些作者会对某个题材情有独钟。凌晨就喜欢写月球背景的科幻,长篇短篇写了不少。通过本丛书中的《月瘤》,你可以看到这位“月亮迷”心中的那个世界。

  五、科幻如何描写现实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是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科幻也源于生活吗?读完这些入选作品,我们给出肯定的回答。只不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型,科幻肯定不源自一般的生活,而是来自高知识群体所面对的现实。

  如今中国科幻圈的年轻读者,大多出自90年代末高校扩招形成的生活圈。一些作者如陈楸帆,最初就是高校科幻协会的会长。象“水木清华”这样以知识阶层为对象的论坛,早年也是科幻迷的聚集地。

  科幻文学首先是知识小说,从学问中来,到学问中去。看似 超然,但这正是知识群体面对的现实。从高中到研究生这个阶段的年轻人,他们最直接的现实是什么?就是学习,就是书本知识。你很难在刘慈欣、江波等人的奇想 作品里读出所谓“社会现实”,但它们能够写好知识阶层眼里的世界,才能为圈内人认同。

  作为一种几乎完全被学生群体追捧的文学类型,更有一些科幻小说很象校园文学。以前有星河为这类科幻的代表,本套丛书里长铗的某些作品也是典型的校园科幻,其背景就是校园生活。

  如何用科幻反映现实?一些人认为隐喻式科幻能够达到这个目标。笔者觉得它可以写,但不可多写。当你用科幻来隐喻科学圈之外的现实,那个“科”字就成为累赘。文坛上已经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它们用作隐喻比科幻更灵活。

  其实,科幻主要应该描写现实中的科学。何夕以奇想式科幻 著称,但他却在《伤心者》中描写科学体制内一个学者的悲剧。主人公作出能憾动科学大厦的发现,却无人理解,只能靠母亲下岗津贴自费出书。如果把小说结尾删 掉,这就是一篇反映科学界状况的现实主义悲剧作品。从写科学知识,到写知识后面的人,其实只有一步之遥。当代一些作家正在发生这个转变。

  总之,希望这套丛书能向爱好科幻的成年朋友、青少年朋友——无论大朋友还是小朋友,展示中国科幻日益鲜明的个性色彩。

  郑军,科幻作家、编剧,科幻评论家,代表作为长篇小说《神秘世界》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