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作品 >> 艺苑 >> 正文

心系沂蒙百花艳

——花鸟画家赵文成侧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10日10:37 来源:中国文化报
赵文成,生于1948年,山东省沂南县人。早期从事陶瓷绘画,曾师从著名花鸟画家王小古,专长国画牡丹,作品享誉海内外。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代表沂蒙山区进京为中南海作画,并受临沂市委、市政府委托为山东人民大会堂创作完成了巨幅山水画《我的家乡沂蒙山》(2.7米×8米)。  赵文成,生于1948年,山东省沂南县人。早期从事陶瓷绘画,曾师从著名花鸟画家王小古,专长国画牡丹,作品享誉海内外。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代表沂蒙山区进京为中南海作画,并受临沂市委、市政府委托为山东人民大会堂创作完成了巨幅山水画《我的家乡沂蒙山》(2.7米×8米)。

《芭蕉山茶图》 124厘米×248厘米 2013年《芭蕉山茶图》 124厘米×248厘米 2013年
 《花枝俏》 124厘米×248厘米 2013年 《花枝俏》 124厘米×248厘米 2013年
《沂蒙春早》 182厘米×96厘米 2013年《沂蒙春早》 182厘米×96厘米 2013年

  艺术相通智者悟

  前不久,在山东博物馆举办的“万紫千红颂沂蒙”画展上,一位老先生推着轮椅上的老伴,牡丹、梅花、荷花、芭蕉……他们在每幅画前停留,仔细观赏眼前的作品。在展厅门口,两位老人对着一幅长约13米的牡丹题材的作品忍不住感慨:“这牡丹画得大气而不落俗,太好了!”而这幅《国色天香》就出自《我的家乡沂蒙山》的作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赵文成之手。

  赵文成此次在山东博物馆展出的作品中,大幅作品和中小幅作品兼备,题材上花鸟鱼虫皆有,偌大的展厅因为这些颇具灵性的花鸟画,似乎有了四季轮转的气息。他用五彩缤纷的花卉来表达对沂蒙山的热爱之情,画面明快、干净而又雄浑大气,令观者无不赞叹。

  每每说起自己的家乡,赵文成话中都掩不住骄傲。“我是沂蒙山人,父亲是老革命,母亲是红嫂。老家和智圣诸葛亮的老家仅一河之隔。”

  从上世纪60年代那个在沂蒙老区画瓷的青年,到后来成为当代著名画家王小古的入室弟子,再到如今名满画坛的画家,50多年来,赵文成始终住在老家临沂。在他看来,是蒙山沂水铺垫了他的艺术之路,灌溉着他的艺术之心。沂蒙山的一草一木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艺术灵感。

  “说起我的艺术之路,其实并不是单一的绘画。”赵文成对记者说,1961年,只有13岁的他到临沂白瓷厂开始了画瓷之路,从事陶瓷美术绘画设计工作。1972年,他到江西景德镇美术学院专攻陶瓷工艺美术造型设计及装饰彩绘技术,还去湖南醴陵、山东淄博学习,得到过不同手工艺大师的指点。2007年,他被山东省政府经贸委授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同年参评全国工艺美术大师,其陶瓷绘画作品被授予全国工艺美术优秀创作奖。时至今日,赵文成的陶瓷绘画之路仍然没有停止。

  在瓷厂的日子里,赵文成系统地研究学习了《芥子园画谱》,尤其是山水、人物、翎毛、花卉的技法,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成归来后,他融合各家所长,独创了陶瓷山水,即陶瓷颜料和中国山水画法相结合的新画法。1978年,赵文成因工作调动进入临沂市文化局,结识了著名花鸟画家王小古,并幸运地被王小古收为入室弟子,学习花鸟画。后来,他与王小古还一起筹办了临沂画社。

  赵文成的艺术才能不只体现在美术领域,他还精通诗词书法,对音乐也颇有研究。“我十几岁时学习音乐,‘文革’期间说过竹板书,拉过手风琴和二胡,演过曲艺,跳过舞。”赵文成的画室里摆着各种乐器,拿一把二胡,《赛马》的旋律就能奔腾而出;说数来宝,手中的竹板在空中转两圈能接住。在赵文成看来,艺术是相通的,精通多种艺术才对得起“艺术家”这个称号。

  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徐恩存认为:“赵文成从艺多年,涉猎广博。他以陶艺名世,又兼及国画花鸟、山水、人物,在综合修养中,确立了自己的审美取向。笔下心象,多为呕心沥血之作。他的作品不再是客观物象的描摹与再现,而是诗意的书写与情怀的流露,继而形成了自己的形式语言风格与写意表现特点。”

  追随名师攻花鸟

  赵文成一直强调,王小古在他的艺术之路上具有启迪性的意义。“我认识王小古的时候,他受到‘文革’冲击,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改。初见他时,他正在猪圈里喂猪。看上去50多岁的样子,清瘦、和蔼。在猪圈旁一个低矮简陋的棚子里,放着两张床,还有一张简易的木桌,墙上挂着几幅用新闻纸画的花鸟画。即使在那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下,他仍未放弃绘画。”王小古对艺术的执着和坚持让年轻的赵文成感动。

  “小古先生籍贯江苏灌云,毕业于苏州美专。这个地区在解放前属于滨海地区,包括现在的临沂、连云港、徐州,可以说小古先生也是临沂人。他的艺术风格对临沂画界的影响很大。”回忆恩师,赵文成一直心怀敬意。“我庆幸自己能有机会跟随小古先生学习,若没有他就没有我现在的成就。”赵文成说。

  在赵文成看来,恩师王小古身上所具备的正是自强不息的沂蒙精神。“小古先生当年在五七干校,环境那么差,缺纸少墨,他依然克服一切困难,设法画画。”他回忆说,王小古画画注重师法自然,为画好牡丹曾七下菏泽,画了上千幅写生作品。“他将春天的花、夏天的叶、秋天的枝干融为一体,形神兼备。又如以点染法画出的葡萄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赵文成熟练地掌握了王小古的写意花鸟技法,在他笔下,无论春、夏、秋、冬,枝叶都各有特色,尤具神韵。

  然而,赵文成并不满足于继承老师的风格,他认为一名合格的画家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并形成自己的特色。羲之书画报社社长毛同恺将赵文成的画归纳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气势磅礴;二是用墨用彩鲜明,明丽辉煌;三是形神兼备,既雄伟又明媚。四是撼人心魄,具有艺术感染力。”

  在徐恩存看来,赵文成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画家,在继承和弘扬传统中,立足于从中国画本身挖掘其恒定因素和未尽潜力,在传统与现实之间寻找契合点,构建了自己的艺术文本。“赵文成的花鸟画,展示的是笔墨与色彩传达的清新、质朴和蓬勃旺盛、欣欣向荣的鲜活气息,画面中的艺术趣味和精神元素,符合今天的审美风尚和精神需求。”

  一枝牡丹开得艳

  在“万紫千红颂沂蒙”画展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正对着展厅大门的巨幅牡丹。画画的人都知道,牡丹好看又难画。说好画是因为它是常见的花鸟画题材,之所以说难画,是容易落俗。赵文成笔下的牡丹整体明亮、层次感强,既有牡丹的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又带着些许灵性,在画坛颇有名气。

  2013年5月18日,“万紫千红颂沂蒙——赵文成国画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这次个展上,他的牡丹更是获得了国内知名画家、美术评论家的好评。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这样评价:“他尤其擅长画牡丹,以牡丹意象为媒介生动地表现出他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和文人化的诗意理解;在借鉴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力求拓展,并参悟中国源远流长的牡丹文化,独创出自己成熟的写意牡丹技法体系。”

  花卉自古以来就被赋予着美好的涵义,例如牡丹象征着富贵,荷花寓意和和美美,梅花则是气节的象征。赵文成擅画花卉,在他看来,如今的时代蒸蒸日上、日新月异,用花卉来赞美时代和生活是最合适不过的。

  画花卉有难点,难在如何体现它们与人的交流,如何用花卉表现喜怒哀乐之情。赵文成认为,花卉本身是有“知觉”的,而这种灵感来自于几十年生活的深厚积淀。“画画首先要有生活,牡丹画不好容易落俗套,关键看怎么用笔,如何立意。画牡丹时,用色是一样的,但是得掌握‘度’,恰到好处是关键。这和个人的思想境界有关,要会巧妙地把心中所想运用到笔墨中,赋予花朵生命力,这样才能感动观众。”赵文成说。

  因出色的才能,赵文成曾有机会留在北京发展,对一名画家而言,北京无疑是个更大的舞台。但是赵文成却始终选择留在沂蒙老家“修炼”。他说,一个画家若没有50年的积淀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画家。他直言,社会浮躁的大环境也体现在画坛,有人才画了几年就到处办展、卖画。“国内画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有很多,但是几乎没有一个人敢说把这四类都画得很出色。画家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才能潜心研究艺术。”他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