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综述 >> 年度综述 >> 正文

2013年儿童文学:向着纵深处行进(李东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10日09:31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东华

  当我们回望行进中的新世纪儿童文学时,会发现那些能够点燃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激情和灵感的艺术生长点:幻想文学、幽默文学、图画书、动物小说、 网游文学……都已轮番登场并持续展示了有目共睹的市场实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2013年的儿童文学必然具有“守成”的色彩,当我们把这一年从一个连 续性的时间轴上切下来单独观察时,我们不得不经常使用一个词:继续——它既可以在前些年创下的基业的“阴凉”中惯性前行,同时又要体味在已经开创的艺术之 路上跋涉到纵深处的艰辛和繁难。2013年的儿童文学在繁华热闹中有一种静水深流的姿态。

  “童年回忆性书写”的热潮

  在2013年的儿童文学创作中,作家们(无论是友情出演的知名成人文学作家,还是儿童文学作家本身)对回望自己的童年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形成了 一股集体“童年回忆性书写”的热潮。如赵丽宏的《童年河》(福建少儿社)、常新港的《青草的骨头》(明天出版社)、陆梅的《格子的时光书》(接力出版社) 以及明天出版社推出的“我们小时候”丛书,(包括王安忆的《放大的时间》、毕飞宇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苏童的《自行车之歌》、迟子建的《会唱歌的 火炉》、张梅溪的《林中小屋》和郁雨君的《当时实在年纪小》)等等,这些作品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对个体童年岁月的深情追怀,而是有明确的读者意识,即这些 书是(或主要是)写给今天的孩子看的。这些主要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70年代的作家们,通过“童年”和“成年”相互交织的双重视角,引领我们既抵达了 童年现场,也抵达了对童年本身的深切省察。在他们的笔下,怀旧并不是主色调,他们的回望是面朝当下的。可以说,在这些作品中暗暗隐藏着这样的期望——童年 往事在岁月的流逝中不但酝酿成了甜美忧伤的乡愁,而且沉淀下许多富有价值的体悟。他们愿意把这些体悟和今天的孩子对话、交流,甚至渴望有一些行将消逝的文 化被记忆、被传承。又甚或,在他们对过去的眷恋的目光中有对当下童年精神生活缺失的指证和确认。

  这些小说或散文中为“风景”留下了饱满的空间。评论家刘绪源评价《童年河》的风景描写时用了“铺张”一词。在《苏北少年“堂吉诃德”》里,更是 用了一整章写“大地”:麦地、稻田、棉花地、自留地、荒地……在无垠的田野上,少年毕飞宇倾听着“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种“铺张”的 风景描写恰恰写出了那个物质奇缺时代的孩子们,他们有他们的财富,他们的奢侈——不管生活多么苦难,他们拥有一片自己宽阔的原野,一片不管是从地理学意义 上还是从精神意义上都可以称之为“家园”的土地。毕飞宇说:“如果你的启蒙老师是大自然,你的一生都将幸运。”这一点映照出了今天的孩子尤其是都市孩子的 不幸,他们远离大自然,远离动物植物,被拘束在狭窄的空间里。在迟子建的笔下,“炊烟是房屋升起的云朵”;在赵丽宏的笔下,“芦苇是河流绿色的花边。”当 下的孩子,也许没有机会去亲身体味这样美丽而诗意的感受。当作家们写下了那个时代的童年刻骨铭心的饥饿感,也无言地指认了这个时代童年的另一种匮乏。

  这样的反思不但指向童年的空间问题,也指向童年的时间问题。在陆梅的《格子的时光书》里,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是上世纪80年代初,那个时候的父 母老师远没有今天的这么严格和功利,在小说中,几乎看不到格子的父母对她学业的催促,所以她可以拥有一整个暑假自由地“游荡”。她的脚步可以放任地抵达芦 荻镇的每一个角落,尽管小镇的生活是那么平静、波澜不惊,它依然蕴藏着生命的全部喜悦与悲凉。这个暑假看似格子什么都没干,似乎就是“游荡”,但她的内心 却从没有停止感受、思考和体味。也许在大人们的眼里,她还是个孩子,其实她的内心是那么敏感、丰富,来自生活中的风雨已经在她的心灵上敲打出或哀婉或欢乐 或舒缓或快捷的一首首乐曲。也许她没有像今天的孩子这样被送到各种各样的补习班里去,但她却可以向整个生活学习。这部小说让人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 我们需要不需要给童年以闲暇,我们是否相信孩子具有自我探求的能力和愿望?我们是否要占据他们所有的时间,把他们锁在课本上、作业中,而不留给他们一点自 我探索的空间?

  在岁月的风沙里能够提炼出金子般的箴言,不过,这些作品里没有训诫,作家们只是像朋友——即便像父亲,也是“多年父子成兄弟”这种类型的父亲, 平等地与孩子们对话,用温暖的、平和的调子说出生命馈赠给他们的感悟。《青草的骨头》说的是“原谅”,经历过挫折、磨难、背叛之后,依然能够选择谅解,选 择宽恕,选择追随爱、善良和同情,这是小说中一个13岁男孩对于成长的深切领悟。在《苏北少年“堂吉诃德”》里是“分享”。抚养自己多年的老奶奶,在分别 的时候,一无所有的她选择把自己珍藏的来年要做种子的蚕豆作为礼物送给少年毕飞宇。这样的“分享”见证了真爱的力量。在《童年河》里流淌的,更是一种平凡 朴实却让人终生难忘的亲情、友情。

  正是因为要和今天的孩子们分享,所有这些作品的文字和情绪都不是任性的自我的,他们的叙述是克制的、含蓄的,是化沉重为轻盈的,因而,也是以儿童为本位的书写。

  对儿童心灵成长的深度关照

  正如前面所说的,2013年儿童文学的一个关键词是“继续”。前些年各个出版社推出的丛书,今年继续推出,很多作家前些年推出的系列,今年继续 有新书加入。比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儿童文学》金牌作家书系”、“《儿童文学》淘·乐·酷”系列。比如接力出版社在继推出彭懿的幻想小说“我是夏壳 壳”系列之后,又推出了他的“我是夏蛋蛋”系列。比如杨红缨的“笑猫日记”系列(明天出版社)今年又推出了《寻找黑骑士》和《会唱歌的猫》两本新书;郁雨 君的“辫子姐姐心灵花园”系列推出《你不知道将来有多好》;伍美珍的“阳光姐姐小书房”推出《我们班的小童星》。浙江少儿社推出了“风铃草原创儿童精品书 系”,继续推出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河北少儿社继续推出“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原创书系”、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继续推出晓玲叮当的“超级笑笑鼠”系列等等。

  这种类似于电视连续剧一样的一部一部看似没有结束的写作,迥异于有头有尾的封闭式的传统写作模式。这样的写作,对于作家来说,如何避免自我重复 是最大的考验。在2013年的儿童文学写作中,我们看到,相较于那种依赖于夸张的、搞怪的表情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方式,今年作家们更注重对儿童心灵成长的深 度关照。殷健灵的《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15封信》(青岛出版社)以精微的笔触探悉青春期女孩隐秘、曲折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成长的奥秘。郁 雨君的《你不知道将来有多好》以贴近孩子心灵的轻松、幽默的故事诠释了“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会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未来,朝前走,向前看,你不知道将来有 多好”的理念。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曹文轩的《羽毛》和高洪波的“小猪波波飞”系列,一个深邃唯美,一个幽默欢快,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其实可以并行不悖地 存在于同一个幼儿的内心。在《羽毛》中,羽毛飞上天空,开始不停地琢磨:我究竟是哪只鸟的呢?翠鸟、布谷鸟、苍鹭……鸟儿不停地出现,羽毛一次又一次地追 问:“我是你的吗?”这样的追问,正是人类思考的根本问题: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属于谁?而这样的思考其实在小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有人说,孩 子是天生的哲学家,曹文轩正是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用孩子们最喜欢的循环往复的故事结构,在极单纯的文字里蕴含了丰富的内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幼儿又是 极稚拙、懵懂的,经常一本正经地干出很多好笑的傻事。高洪波特别擅长抓住幼儿的这一面,塑造过“不不兔”、“魔笔熊”这些性格十分鲜明的幼儿形象,小猪波 波飞是新加进来的小伙伴。这头小猪的生活虽然十分简单,但在作者慧眼挖掘下,竟然也是那么地摇曳生姿,像流动的水银一样活泼可爱,成长的欢乐与烦恼,竟然 一样都不缺少。作品中处处洋溢着的幽默风趣正是小孩子们最喜欢、最贴心的风格。

  儿童文学批评:回到常识

  2013年的儿童文学批评对当下儿童文学的创作、出版和阅读中的热点问题和重要现象,做出了敏锐的反映,同时,也对一些常识性的但又确实事关儿童文学发展的问题做出了扎实的、耐心的阐释,生成和积累了一批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接力出版社推出了“新视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丛书(10册)”,汇集了束沛德、王泉根等学者们多年的研究成果,从儿童文学历史发展、体系建 设、理论进程、创作思想等多重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当代儿童文学现状,为儿童文学创作者提供了可以信赖的前进坐标和美学参照。海燕出版社出版了由方卫平主 编的“红楼书系”第三辑,共收入5种儿童文学与文化的博士学位论文,其中4种为儿童文学类专著,分别是《儿童文学中的轻逸美学》(陈恩黎)、《魔幻与儿童 文学》(钱淑英)、《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女性主体意识》(陈莉)和《经典化与迪士尼化》(王晶)。这些研究著作从美学、文体学、性别研究、文化研究等不同视 角展开了儿童文学的艺术和文化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了李利芳的《中国西部儿童文学作家论》,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西部儿童文学作家的专著, 对于丰富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研究有着积极的理论及实践价值。

  2013年的儿童文学研究,格外重视对作家作品的细读批评,并通过对具体文本的深入解读,对儿童文学的艺术性等常识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再思考。

  方卫平在《商业文化精神与当代童年形象塑造:兼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艺术革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一 文中,提出了商业文化与当代中国儿童文学艺术变革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儿童文学经历了基础性的艺术话语变迁,在这一过 程中,商业文化话语的影响不容忽视。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城市生活题材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童年形象塑造越来越显示出商业文化的影响,它主要表现在儿童 文学中童年形象的“日常化”、“肉身化”和“成人化”趋向。这类童年形象是对于传统儿童文学童年美学的一次积极和意义重大的解放,但它还有待于转化为对当 代社会童年命运的更为深刻的思考。他的《童年时光的魅影——评陆梅长篇儿童小说〈格子的时光书〉》(《南方文坛》2013年第6期),在解读陆梅长篇儿童 小说新作《格子的时光书》的叙事艺术的同时,也探讨了长篇儿童小说的艺术发展问题,对当下的长篇小说创作尤其富有启示意义。

  刘绪源的《中国儿童文学史略(1916-1977)》(少年儿童出版社)虽然是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考察儿童文学的发展,但并不是资料的简单汇编, 里面有很多对于文学现象和具体文本的富有真知灼见的解读,正如作者所说的“文学史写作是要研究这一段历史中所特有的文学问题和与文学相关的问题,找出此中 的经验、教训和规律性的东西来”。

  2013年的儿童文学,在朴实、安静的实践中有一种努力去探求、去抵达儿童文学本质的冲动和热情,正是有这样的在繁花似锦的热闹中冷静自持的品格,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儿童文学一定会拥有繁茂而美好的未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