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小镇故事”不因岁月而改变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08日08:56 来源:北京日报 周健森

  《淡水小镇》今晚亮相国家大剧院,果陀剧场创办人梁志民袒露心声

  “小镇故事”不因岁月而改变

  《淡水小镇》剧照。  《淡水小镇》剧照。
台湾果陀剧场创办人梁志民。台湾果陀剧场创办人梁志民。本报记者 方非摄

  今晚,台湾果陀剧场的经典剧目《淡水小镇》,将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对于大陆观众来说,“果陀”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近年来,由果陀剧场出品的《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步步惊笑》《抢钱的世界》等戏剧作品,频频在大陆舞台上演,并且引起热议话题。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剧团名字中的果陀二字,究竟是什么意思。

  其实,果陀出自爱尔兰著名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名作《等待戈多》。果陀,就是戈多在台湾的译法。“不管是果陀也好,戈多也好,还是这个名字里面的意义比较重要。”果陀剧场创办人、艺术总监梁志民说,果陀本是梵文,它的意思是“希望”。

  新版本补回经典台词

  梁志民所说的希望,自然与戏剧有关。1988年,希望投身到戏剧事业中的他,在台湾成立了自己的剧团。《淡水小镇》是他创团后推出的第三部作品,首演于1989年。这部作品改编自美国作家桑顿·怀尔德的剧本《我们的小镇》。“既然是‘我们的小镇’,就必须用我们本土的小镇,这样才能够直接跟观众发生关系,精准地呈现出原来的味道。”于是,梁志民把剧中的故事移植到了临近台北的淡水。

  在梁志民眼中,淡水与原著中描写的小镇十分相似:背靠大山,面向大海,一条铁路经过小镇。那条铁路刚好在果陀剧场创团前一周被拆掉了,他觉得这是冥冥中的一个缘分。“小镇”里发生的故事看起来像是童话:剧中的女主人公因病去世,却因为留恋尘世而返回童年,重新经历了自己的人生,也见证了小镇二十多年来的人事变迁。梁志民说,这个故事最初打动他的,是剧本中所呈现的“时间的相对永恒性”。

  时间,流淌在《淡水小镇》的戏里戏外,它在舞台上一闪即过,却在生活中无声逝去。此次来京上演的《淡水小镇》,是该剧的第七个版本,距离其首演版本已有25年之久。这次来京演出前,梁志民特意翻阅了原著的最新译本,发现了一句25年前被自己忽略的台词:“一些人在世间过完了他们的日子,他们就从这片土地上被收割走了。”这个发现对梁志民来说是个惊喜,他把这句话补进了新版《淡水小镇》中。这件小事,也让他忽然意识到,时间是可以改变很多事情的,“戏没有变,是看戏的人变了。”

  做戏要让观众看得懂

  25年,对这出戏的创作者和观众来说,都是一个无法忽视的时间长度。坐在大剧院戏剧厅的观众席,看着正忙于搭景的工作人员,梁志民有些感慨地介绍,这出戏的舞台监督和灯光技术指导,25年前《淡水小镇》首演时就跟他一起工作了,可是今天剧组里的几个年轻演员,在那时候还没有出生。至于观众,他相信自己当年想要借由这个作品传递给大家的喜怒哀乐,今天的人们也一定能够感受得到。

  梁志民十分在乎观众的感受。果陀剧场成立以来所演出的剧目,几乎没有什么艰涩难懂的内容。他说自己最喜欢的唐朝诗人是白居易,因为他的诗歌“老妪能解”。要让观众看得懂自己的戏,这是梁志民给自己的最大挑战。可是,他又从来不去做那些纯粹娱乐的爆笑喜剧,而总是想在自己的作品里埋下些深刻的道理。他总觉得,比起让人哈哈大笑或是流泪痛哭,观众在看戏之后获得净化和超越,这才是戏剧更为根本的功能。

  “我的戏剧观念非常简单,而且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改变过,这就是分享。”梁志民认为,剧场是一个创造情感经验的地方,他要和观众一起分享剧中的生离死别,也要分享彼此的笑容和感动。在《淡水小镇》这出戏里,他想要和观众分享的是“珍惜”二字,“珍惜你身边所有的人,珍惜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平凡的事物。”梁志民相信,在这个环境快速变化、人情日渐淡薄的时代,今天的观众也许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淡水小镇》的意义。

  为“小镇”流泪几十次

  像《淡水小镇》这样能够长演25年的戏剧,在大陆市场并不多见。很多和梁志民一样怀揣着希望走上戏剧之路的大陆民间戏剧人,总是在艺术和市场的夹缝中尴尬求生,他们的剧目经常只是演了几场,便不得不匆匆谢幕。梁志民觉得,大陆戏剧市场至今没有出现像台湾的表演工作坊、果陀剧场和屏风表演班这样的民间戏剧团体,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这些年轻同行没有在艺术和市场的天平间寻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艺术必须要坚持,当你在坚持自己的艺术性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想一想,看看你做出来的东西,自己能不能接受。”在如何把握市场的问题上,梁志民给年轻的大陆戏剧人提供了这样一个建议,“我认为导演要做的一件事情,是把自己想象成第一个观众,如果你的作品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如何去感动观众?或者,如果你连自己的作品都搞不懂,要如何拿到市场上去呢?”

  这次《淡水小镇》来北京演出的前一天晚上,果陀剧场的成员在台北进行最后一次整排,梁志民坐在台下看着这出陪伴了自己25年的作品,他看着看着,眼泪就流了下来。“大家都知道那是最后一次整排了,所以都在台上玩真的,有很多真实的情感流露,那一次整排做得好棒!”梁志民说,这25年来,他大概为这出戏流了几十次眼泪,“我自己都会觉得,这真是一个好看的戏。”

  观演提示

  “艾先生”现场变身“淡水通”

  从今晚起,台湾果陀剧场的《淡水小镇》将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三天。在这出戏中,导演安排了一个特别的互动环节,由剧中人物“艾先生”现场即兴回答观众提出的任何有关淡水的问题。

  在桑顿·怀尔德的原著《我们的小镇》中,其实也有这样一段剧中人与台下观众交流的情节。不过在原剧本里,台下观众是由演员扮演的,双方问答的内容也是固定的台词。梁志民在将其改编成《淡水小镇》的时候,索性把这个情节变成了现场即兴互动。

  据梁志民透露,在剧中负责解答观众问题的“艾先生”,是一位演了十多年这个角色的资深演员,早已摸透了观众的提问方向,也知道应该如何作答。有兴趣的观众不妨提前做一做功课,看看能不能难倒这位“淡水通”。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