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综述 >> 年度综述 >> 正文

2013年演出市场:在喧嚣中前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03日14:04 来源: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苏丹丹

    回 眸2013年,演出市场热闹依旧。《如梦之梦》、《蒋公的面子》、《三国》等话剧上演,引发观众观剧热潮;《极限震撼》、《舞起狂澜》、《芝加哥》等国外 经典剧目纷纷来华,争相开拓中国市场;大手笔、全明星阵容的首届乌镇戏剧节举办,引发业界关于戏剧节与城市关系的思考、讨论;“节俭令”下发,演出公司和 大小剧团面临生存新挑战;调查结果显示,演出观众更趋年轻化……这一年,有诸多亮点值得诉说,也有诸多问题需要面对。在告别2013年迎来2014年之 际,让我们从喧嚣中恢复平静,一起回顾过去一年中发生在演出界的“大事件”。

    “节俭令”出台 

    商演缩水

    为制止晚会奢华风,去年相关管理部门连发三道“节俭令”。

    去 年1月,《关于节俭安全办节目的通知》出台,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要求各级电台、电视台节俭安全办好节日广播电视节目,包括春晚在内的节日广播电 视节目要削减不必要的项目,压缩不必要的开支,把节约的资金用于提高节目水平、资助公益事业。此后,在去年8月,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审计署、国家新 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发出通知,再次要求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五部门明确提出,不得使用财政资金举办营业性文艺晚会,不得使用财政资金高价请演艺 人员,更不得使用国有企业资金高价捧“明星”。去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其中第十六条指 出:接待单位不得组织到营业性娱乐、健身场所活动,不得安排专场文艺演出。

    一再重申“节俭令”,足见政府部门对 晚会铺张浪费现象的重视以及整改的决心。而“节俭令”的出台确实给演出市场带来改变。不少长期依靠政府买单的国有院团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演出业务大幅下 降,有的甚至缩水90%。同样,各类民营演出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据报道,去年倒闭的小型演出公司数量惊人。可见,无论国有院团还是民营公司,都到了不得 不转变思路谋生存的时候。

    虽然“节俭令”的出台给演出市场带来“阵痛”,不过,业界普遍认为,这一政策有利于市 场的规范和发展,演出缩水的部分其实本就是市场应该挤掉的泡沫。正如一位业界专家分析,当下的演出行业有一半以上的市场是由政府包括国有企业买单,而政府 出资办晚会经常不计成本,导致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再加之这类演出以免费赠票为主,极大地冲击了正常的商业演出市场。所以,从短期看,“节俭令”对市场影响 很大,但长期来看则是个机遇。

    毫无疑问,在2014年,“节俭令”对市场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各大国有院团和民营演出公司需做出适时的调整,方能在大浪淘沙中不被淘汰。

    国外大团频频来袭 

    从年初到年尾,2013年的演出市场不缺国外顶尖演出团队的身影。近几年,来华演出的国外演出团队一直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每到岁末年初,来自欧美国家的交响乐团和芭蕾舞团几乎充斥各大剧院。2013年,来华演出的团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提升。

    除 去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各类国际节展上参与演出的国外乐团、剧团,通过商业运作来华演出的《芝加哥》、《舞起狂澜》、《极限震撼》、《剧院 魅影》等都称得上世界顶尖剧目。如,目前还在国内巡演的《芝加哥》是来自百老汇的经典音乐剧,经久不衰,曾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过,观众人次上千万。 此次原班人马来华,在9个城市巡演40余场。《舞起狂澜》由《大河之舞》的创作团队制作,在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带来它的亚洲首秀。《极限震撼》同样是来自 百老汇的驻场演出秀,连续在北京工体西门驻场演出1个多月。除了院团,去年也是国际大牌来华演出极为集中的一年。先是席琳·迪翁、鸟叔亮相春晚,紧接着莎 拉·布莱曼、贾斯汀·比伯、山羊皮乐队等纷纷来华举办演唱会,抢滩国内市场。综观2013年来华的演出,呈现出密集、场次多的特点。这一方面是演出商出于 降低运营成本考虑的安排,另一方面也可见国外院团、明星对国内市场的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九维文化传媒有限 公司作为《舞起狂澜》亚洲唯一的合作伙伴参与了该剧的投资与制作,《极限震撼》的引进方三匚创意汇和北京元典星焜借鉴百老汇的“阶梯式”票价机制,票价随 市场反响起伏。国内的演出商在引进经典剧目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参与国际顶级演出的制作,学习借鉴他们的营销模式。

    明星与学生各有市场 

    话剧格局更趋多元

    校园戏剧《蒋公的面子》和全明星阵容的《如梦之梦》是2013年极具代表性的两部戏。

    《蒋 公的面子》是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剧团为纪念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而创排的一出校园戏剧,2012年在校园内演出时受到业界人士和观众的好评,2013年, 这部戏“火力全开”,在国内20多个城市和美国的几个城市巡回演出130余场,不足5万元的投入收回票房近千万元。在上海和北京演出时,两度引发学术界和 戏剧界的热议。可以说,这部校园戏剧给戏剧界带来的冲击是创作者完全没有料到的。知名剧评人“押沙龙在1966”如此评价《蒋公的面子》:“它身上承载附 加了太多戏剧之外的意义,要将这些意义和戏本身的品质完全割裂开再进行讨论,现今已不可能,而我认为,这并非全然坏事。这出戏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会让曾 经的戏迷记起‘戏曾经长成这样’,让从来没看过戏或者看了太多打着戏剧名号招摇撞骗的人知道‘戏原来是长这样的’,而它在票房上的成功又能让从业者意识到 ‘戏是可以长成这样的’。”

    同样,赖声川的《如梦之梦》也给戏剧界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而这个冲击更多的是来自全 明星阵容、较高的票价和超长演出时长。撇开演技的讨论,李宇春、胡歌、许晴等明星的票房号召力不容置疑。而8个小时的时长以及分上下场演出的形式对观众的 观演习惯也绝对是个挑战。作为明星戏剧的代表作,伴随《如梦之梦》骄人票房成绩的还有观众对它的争议。

    2013 年,除了《如梦之梦》,明星参演的话剧还有很多,如《青蛇》、《大宅门》、《推拿》等,相比其他话剧,明星话剧更具话题性,也更容易吸引观众,所以不断涌 现。而在校园戏剧领域,《蒋公的面子》之外,难觅成功案例。不过,该剧的火爆还是让大家看到了校园戏剧的希望。

    节展层出不穷 

    品牌之路尚远

    首届乌镇戏剧节是2013年戏剧节展中的一个亮点。“希望将乌镇戏剧节办成中国的阿维尼翁戏剧节。”主办方的一句愿景透露出中国戏剧节展当前的尴尬现状:节展不少,有影响力的却屈指可数。

    2013 年,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进入了第6个年头,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举办了13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举办了4届,风马牛戏剧节萌芽于2008年,北京国际女性 戏剧节也开始了第三届的筹备……戏剧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为戏剧人提供交流、展示平台,也为观众带来丰富的戏剧演出。这些节展在尽力完善自己,推动戏 剧的发展,但是要形成如阿维尼翁戏剧节般的品牌效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投入5亿元、为时10天的乌镇戏剧节首 届举办即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不过这种效应能否持续下去尚未可知。相比“不差钱”的乌镇戏剧节,多数戏剧节在树立品牌的道路上似乎走得更加艰辛。运作资 金不足、定位不准确成为棘手问题。定位不精准导致戏剧节缺乏个性,一部戏参加多个节展的情况时常出现,难以扩大目标观众群。而资金不足又影响戏剧节的宣传 和推广,进而影响到票房。对于戏剧节来说,解决这些问题尚需时日,品牌的树立任重道远。

    市场向好 

    观众更趋年轻化

    2012年中国演出市场创下了较高的票房总收入,2013年演出票房收入尚未统计出来,但是从音乐剧、演唱会、话剧等各类演出的安排和观众反响来预测,票房增长的可能性很大。

    在 各个年龄段中,调查报告显示,对票房贡献最大的是年轻观众。以市场较好的上海为例,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发布的《2013年观众调查报告》可以看出,高收 入、高学历、年轻化成为演出消费的关键词。从收入变化来看,与2008年相比,月收入超过8000元以上的观众从13.66%上升到20.18%,同时收 入在3000元至8000元之间的观众比例也出现了相当的增长;从学历结构来看,本科学历的观众比例明显上升,如果把大专以上学历的观众进行计算,比例则 达到了90.28%;从年龄结构来看,在60岁以上观众基本持平的情况下,49岁以下的观众比例达到了66.91%。其中,30岁至39岁之间的观众比例 从2008年的18.34%增加到24.18%,20岁至29岁的观众比例也增加至22.95%。

    更趋年轻的消 费群体,给演出市场带来更多变化。年轻人多元的价值观、较强的接受能力和消费能力让演出市场更有活力。据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统计,互联网成为观众获取信息的 首选,网络订票的比例也从2004年的19%跃升至今年的68.3%。相比过去,中国演出观众的文化消费模式已经发生巨大改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