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2013·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论坛 >> 正文

汤晓青:当代作家的民族身份与社会担当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03日10:48 来源:中国作家网 汤晓青
汤晓青在论坛上做主题发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了繁荣和发展各民族的文学、文化事业,党和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培养少数民族作家的政策,并建立了完善的培养机制,为各民族作家队伍的建设、作家的成长,提供了体制和机制的保证。

  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加速度的状态,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部各民族之间的表征性的差异逐渐弱化,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也在逐渐改善。现代传播方式拉近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区、不同人群彼此之间的距离。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的逐渐加大,民族文学日现繁荣,作家的队伍壮大,作品数量增加,交流平台多样。

  这里想讲几次会议引起的几点思考:

  首先要提到的是刚刚结束的会,即10月26日在北京西藏大厦,由中国作协少数民族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共甘孜州委宣传部联合在北京召开的“康巴作家群”研讨会。这是一次由政府部门主导、联合作协和学术研究机构共同为康巴地区的作家创作组织的专题研讨会,为新人新作的推出搭建平台,创造交流的机会。研讨会上,10多位作家集体亮相,来自科研机构的评论人员、文学刊物的资深编辑、中国作协的批评家对他们的创作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可以看到,这些取得一定的成绩和显露出创作潜质的少数民族作家得到的关注,来自于政府、出版界、评论界的不同层面。较之其他的作家,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扶植,由此而来,每一位具有民族身份属性的作家或多或少都承担着民族文化代言人的使命,我们应该思考,作家们是否具有了这样的文化自觉。

  还要提到的是即将于11月15日在广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将与暨南大学文学院共同召开 “转型中国与中国多民族文学关系”的学术研讨会。当今的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是极其深刻的。这样转型时期对我们来说变量很大,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变,族群之间的关系在变,人和神之间的关系也在变;我们的价值观念在变,文学的传播方式在变……这么多的变化之中,文学创作的基本要素是没变,也就是作家写什么,怎么写?这个也是我们下一次在会议要讨论的,其实也是我们今天这个会的主题。

  回到这个会,就是今天第三个会,我们现在正在开的会,有一个很响亮的题目:关于“中国梦”和多民族文学书写。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是我们多民族文学的共同理想,在实现这个目标的工程中,我们的民族文学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多民族的文学书写应该呈现什么样的格局,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总结民族文学的发展情况,可以拿出许多有说服力的成果,我们在梳理和介绍多民族文学的发展成就的同时,更应该思考我们的创作还存在那些问题。当代民族文学创作特别是母语创作非常活跃,但从已经翻译为汉语的作品以及一些研究者的介绍来看,写历史题材的作品水准较高,对于现实生活的书写较为表面化。与前辈作家相比,新生代作家的社会担当还不够自觉。当然我了解的信息不够全面,这里只是想表达这样一个意思:中国的多民族文学有那么丰厚的资源,那么悠久的传统,这种传统包括各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多民族的文学发展面临着极好的机遇,我们已经做的事情和应该做的可以做的事情相比,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是来自乡村的作家也仍然要补上深入生活这一课。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