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2013·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论坛 >> 正文

简论社会转型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03日10:09 来源:中国作家网 涂克冬·庆胜

  一、何为社会转型

  现代社会的变化速度是传统农业社会无法比拟的,特别是与信息革命、产业革命、科技革命、制度更迭、人口大迁徙等相伴随的社会急剧变迁,对社会结构、社会政治制度、社会文化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带来的结果就是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是社会学的研究范畴。它主要是指:由于社会外部或内部的原因带来社会结构中各个要素之间的改变,也包括社会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平衡的变化。这些重大变化都可称之为社会变迁或社会转型。

  社会变迁或转型的形态多种多样,包括整体的和局部的、进步的或退步的、有益的或有害的、暂时的或长久的、有计划的或无计划的等等。

  社会转型或社会变迁也会引起相应的社会组织和不同背景文化人群的天然分布状况、社会资源配置、原有自然环境等因素发生重大改变,会引起人口迁徙、生产方式变化直至社会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改变。这些变化,会直接引起社会结构中其它组成部分的变化,例如:引起社会文化板块或文化圈的本质的或形态性的改变。

  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全社会中的定位

  我国是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

  族差异和民族矛盾是在一定历史阶段里长期客观存在的。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就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中国境内的各个少数民族,有权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建立相应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少数民族文学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相同,除创作主体的身份和作品形式及内容具有民族性之外,从其他意义上看,都是存在于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这些依据《宪法》和法律创立的基本政治制度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建国初期,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相同,走过了一条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直接为政治服务的社会历史阶段。除政治因素外,客观地讲,文学作品的民族文化色彩还是相当浓郁的。那个历史阶段的民族文学,是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推动的,由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形成的,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最大变的化就是经济体制的变化,由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社会所有制形式的改变,带来了社会经济组织、经济细胞的改变,它们是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民族文学也是建立在正在发生变化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其生存与发展无不受到社会转型的影响。

  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变了中国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打破了旧式的城市文化板块和乡村文化板块的隔绝状态,弱化了不同性质的文化圈的明显分野,特别是人口大迁徙带来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人口结构的重大改变,引起了相应的文化形态的变化。少数民族人口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而民族文化又是民族文学的基础和具有某种决定意义的因素,同时,该民族的文学又是这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少数民族文学不仅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化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成分。55个少数民族各自的文学艺术,是具体特征性标志的精神产品和结晶,是所有民族文化符号中最稳固,最具有代表性的标志物。

  因此,与时俱进,适应国家经济发展,表现改革开放的大趋势,推动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是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使命,同时,在文化上的“守土有责”更是少数民族文学为维持中华文化、文学的多样性所肩负的更为艰巨的历史责任。

  三、社会急剧变迁对文学的影响

  (一)、社会转型、社会急剧变迁、人口的大迁徙带来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它包括文化板块的裂变、文化圈缩小或扩大、变形或重合,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等等,它既有积极的变化也有消极负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处于社会意识形态之中的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无论从文学的形式、内容、题材以及对作品的受众方面,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外部环境质的改观,这种冲击波带来的反作用力,又会以反馈信息的形式引起创作者观念的改变。如此多次反复,既能加深对作品思想性的开掘,又会把少数民族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民族文化因子淡化掉,这种稀释作用会从正反两个方面改变民族文化以及文学艺术的形态和质量。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居民人口结构的改变,使文学的原有土壤发生裂变或平移,也使少数民族本土文化的基地转移或丧失,因此表现该民族生活的文学作品,有可能在下一个历史阶段中成为无源之水或无本之木。

  (三)、人口大迁徙,包括外民族人口迁入,少数民族聚集区的人口以农(牧)民工形式进城务工,使该民族成员身份发生根本性变化,而身份的变化会改变人的自我意识和精神构成。身份之改变无论是作为表现者或是被表现者,他所传达的文化符号也会发生量的或质的改变。

  (四)、社会转型和人口大迁徙既会带来文化冲突,也会为当代文学注入新的生命力和新的文化视角,同时,表现脱离本土,丧失自我导致的迷茫与失落甚至绝望的新的文学主题会在一定地域和人群中爆发,文化冲突会成为一个阶段内民族文学的重要内容。学界普遍认为,文化冲突中,存在着初级文化冲突和次级文化冲突两种形态。所谓初级文化冲突,是横坐标,也就是在同一点上,不同文化圈的人的规范文化在运动中所产生的碰撞和对空。例如:不同文化圈或文化板块联结处,在异文化之间发生的文化冲突。移民过程中的文化冲突,A文化圈人口,带着自身的背景移入B文化圈后,两种文化之间发生的文化冲突。

  次级文化冲突则更像纵坐标,既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因为社会急剧变迁带来的主流文化的裂变,从主流文化中分化出若干亚文化群,它与主流文化将会产生差异,进而会发生一般的或激烈的文化冲突。

  在中国现阶段出现的社会转型带来的文化冲突中,两种类型的文化冲突都有非常明显的表现,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初级文化冲突对中国民族文学带来的巨大影响。城乡二元结构的被打破,人口大迁徙带来原有文化圈、文化板块的破裂、断裂或整体平移,使不同质文化间的冲突加剧,会给民族文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别是为改善生态环境而实施的围封转移,使部分少数民族成员迁进新建的移民村或是进城务工,带来了少数民族人口生活环保方面、居住方面以及人们的交往结构方面的改变。生活硬件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游牧文化的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的多重改变。

  文化冲突的结果,一般表现为3种形式:一是一种文化吞没另一种文化,二是两种文化互相吸收并融合,三是两种文化互相对立或是和平共处同一时空内。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发生的冲突,无论出现哪种结果,都会对与文化息息相关的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带来影响,而负面作用通常会占主导。

  (五)、社会转型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文学作品的风格,色彩甚至价值取向、美学取向将发生改变。传统的民族文学是受欧洲古典文学的影响,特别是在俄罗斯古典文学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改革开放后的民族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流派的影响巨大,它曾经在许多少数民族作家群落中成为主流。社会的急剧变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城市文化板块将碰撞和撕裂乡村文化板块,农耕文化圈之文化基因会渗入草原文化圈,城市文化将所在一程度上同化乡村文化。原本呈多元形态的中华文化,在新形势下有趋同走向,即多元的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有被同化也就是单一化的可能,文化内部的互动、互补、互相竞争,继而共同发展繁荣的态势会被削弱。

  (六)、功利主义的盛行,使文学有商业化、娱乐化,商品化甚至低俗化趋势。这一潮流不仅对民族文学的内容,而且对文学的题材、样式带来了消极的影响,连文学的语言也日益网络化,粗俗化。转型之前,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是以地缘、血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关系。城乡一体化,人口大迁徙改变了人际关系的性质,将原本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伦理社会转化为典型的城市人际关系----以业缘为纽带的法理社会。这种行为规则的变化,使部分社会成员出现暂时性的“失范”状态,这一现象投射到文学作品里,就表现为文学作品的“失范”。文学创作完全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行为,靠迎合读者来获得经济回报。在商业大潮面前,民族文学相对成为弱势群体,在这种纯商业化的竞争中,民族文学是很难得到发展的。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文学在社会转型、社会急剧变迁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可能会远远大于机遇,因为呈现多样化的多民族文化之色彩有被淡化甚至被同化的趋势,如不及时加以应对,将使原本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学丧失其绚丽的光芒。

  四、社会转型情势下少数民族文学面临的其它深层次问题

  (一)、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无论哪种文学流派或文学样式,都是以社会生活为基础,同时表现客观的生活或主观层面对生活的认识。就算是先锋派作品也不可能完全超越时代,脱离人类的生存状态,脱离人类的精神和心理活动。即便是宗教题材的文学作品,它的内容和形式也都是表现“神”性,而这种神性,也逃不出人与神的关系。

  社会转型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学同样与人性相关。社会转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和具有绝对性的客观存在,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在形式和内容上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转变。

  (二)、社会急剧变迁或社会转型,说的是作家的生活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文学土壤的改变,对作家心理和作品色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点,从世界文学史上可以找到无数例证。

  (三)、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我国经济发展提速后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少数民族人口多数生活在原有聚集区,而城市化的进程,让少数民族人口出现分散化趋势,这一变化带来的结果,就是年轻人脱离本土,进而成为打工者和城镇居民。这一过程不仅会改变作家和作品的视野和创作平台,而且会因为背景文化的变化让作家和作品因迷失自我而无法做出自身文化定位。

  (四)、社会转型之最大变化,就是中国社会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最根本性的变化。我国现阶段还没有进入完全的市场经济社会,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一变化对民族文学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对许多少数民族作家来讲,经济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由精神产品对市场的依赖度的增加,使少数民族作家的生存出现问题,随之而来的是作家转行,创作队伍数量减少。

  (五)、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的最大进步,但社会转型需要支出重大的社会成本,并会产生相应的负面效应,而负面的影响可能会对民族文学带来某些冲击。例如:文化的多元性,文化的并存状态被不同程度打破,不同质的文化趋同化,使不同质文化之间的相互竞争,互相促进,互相作用减弱,结果是因不同质文化的共存带来的文化的整体活力将会降低。这一结果,将会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贫血。

  (六)、社会转型意味着人们从传统社会逐渐进入经济社会,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也从主要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变成以“业缘”关系为纽带的生人社会,生人社会是人际关系冷漠化的业缘关系形态。这一变化对文学的冲击明显,它更多地表现为商业文学。在商业社会中,人们追求权力和金钱的欲望日渐膨胀,信仰和道德的缺失,使商业文学会在一个历史阶段内取代以传播真善美为己任的传统意义上的严肃文学。从许多发达国家的历史上看,在经济突飞猛进的社会转型期,因更为通俗的影视作品以强势的大众传媒为后盾,严重冲击人类的精神产品市场,也曾出现过纸质文学作品被冷落的现象,但只是暂时的阶段性现象,当社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时,纸质文学作品又恢复了以前的影响力。但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商业文学的泛滥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及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对策研究

  1、代表主流文学的各级文学的行政和行业管理机构,应当加大资金投入,以增加对少数民族作家的培养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传习和培训,特别是针对新涌现出来的中青年作家,应当给予政策倾斜,尽量为他(她)们提供更多更广泛的学习交流机会,并为他们发表及出版作品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

  2、各民族自治地方的文学、文化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号召并鼓励少数民族作者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多多写作、意在抢救民族文化方面的原创作品上,并尽量留在自己的文化本土上进行创作,做具有文学意义和文化意义上“守土有则”的战士和坚守者。

  3、作家应当洁身自好,坚守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学阵地,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美学修养,作品一定要刻意“接地气”,更多地涉取本民族的文化养料,将作品的根系深深扎进本土文化核心,将文学触角深入到极有可能发生变化的、只属于本民族的文学沃土之中,将本民族的文化基因迅速复制,并以文学形象的形式加以巩固,并用最有利于传播的模式让社会和公众接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