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2013·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论坛 >> 正文

尹汉胤介绍小组讨论情况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02日15:25 来源:中国作家网
尹汉胤介绍小组讨论情况

  我们那组昨天下午在一起座谈的时候首先对这次研讨会提供了这么一次机会大家还是比较珍惜,因为这次会议参加的这些人员构成比较开放,有来自高校的,有社科院专门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还有中国作协,创研部做民族工作的这些同志,还有更多的来自于各地的院校、作家。所以,在讨论过程中,大家观点、思路都比较开放,尤其针对近年来少数民族创作和评论的关系,大家都有备而来,提出了自己身处各地区,还有各个民族,从各个角度就这个话题谈了许多具体意见,这也是咱们这次会议很好的一个成果。有这么一次机会,大家在一起共同交流一下各自对少数民族现在的现状和文学意识提供这么一个平台。

  首先,有人提出的少数民族文学精神坚守的问题,目前少数民族在中国地位的确立,应该说以前都是在封闭状态下的各个民族发展不平衡,但是也缺乏沟通。在这种状况下,少数民族文学真正得益于在中国确立确实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真正把少数民族概念放在一个全国的概念上来发展。所以,就此使得过去我们这个少数民族文学分散和封闭的状况得以在这个大平台上互相展示,确立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地位和今天发展的脉络。

  那么,在历史传统和传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是随着现在社会的转型,现代化的步伐,全国原来由封闭、独特,它的原生态的发展态势现在出现了社会的一种同质化,基本的时候又从过去单一民族独立发展,封闭发展的状态越来越同质化。同质化的过程中对于过去传统的少数民族许多文化,美学上的东西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又提出来,像有些少数民族作家,从来没出身过这片土地,但是他发现这些少数民族虽然说也没生产在自己的故乡,但是他们内心的基因和血肉里头还是延续的。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少数民族并不能够说能够在现代化能够很快消灭的东西,他坚守自己的精神信仰,民族信仰和民族意识和母体意识在今天尤为重要。

  因为整个全球经济一体化之后,整个国内信息,大数据时代以后,少数民族的很多传统的东西迅速消亡。坚守民族的精神,在少数民族的文学里尤为重要。特别是提出来一个母语写作,对于任何一种母语都有对民族的承载,对于表现民族整个的历史文化有延续性,而且有一种很好的心理依存。所以,能不能做到在现在同质化的过程中保持自己内心的传承,大家就提出来少数民族母语原创特征要坚守历史文化的传统,另一个在少数民族文学的写作和认知和天然传承方面,和历史文化天然传承的暗示和使命感,如果缺少这些东西,少数民族和整个别的民族区别就不大了,所以它的坚守精神和美学标志就表现在一代一代留在我们少数民族血液里的基因和它天然的召唤感。这对于少数民族作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传统的坚守,也是我们少数民族存在的重要价值。

  中国少数民族目前的生态非常脆弱,在不同层次,不同层面反映中国人的生活,也无疑给我们今天社会提供了一个更立体的层面。突破少数民族传统,怎么使少数民族文化融入今天的大时代,这是我国少数民族要找到自己的路径,要有所突破,重要的是突破观念的束缚,突破二维思维,从单一民族的出发点向多元更广阔的空间进行突破,特别是现在新媒体越来越普及,我们少数民族也应该要加以运用这些新媒体来为我们少数民族今天的文学服务,大胆的尝试,要有这种勇气。不然的话,在新的转折时期,新媒体面前,就会落伍,这是他提出的一些思考。

  庆胜作为鄂温克族人,他对我们今天在转型期面临的发展,也提出这个东西,就是我们现在城乡一体化,改革开放以后,对他的民族冲击就更打了,旧有的一些生活全部改变了,祖祖辈辈遗传下来的很多的一些,你像他的生活习惯,还有传统的文化的一些符号,进入城市之后都消失了。这就要求我们少数民族作家要对民族有一种精神,就是在社会转型期,我们的文化形式,不管形式、内容、题材,受众方面也带来很大的改变,这个也确实是我们少数民族文学大部分,它不是说像汉族传统文学一样,更多是口耳相传,是通过一件事物,或者一个场景,甚至一块石头用这个传承自己的文化。所以,在这方面,他更强调我们现在的这种民族文化因子,就是中华民族的因子应该是淡了,特别是民族变迁,少数民族文化的丧失,在这方面少数民族文化作品的出现,在一些作家面临的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情况下怎么看待自己的民族历史。同时,他提出民族成员的身份也在发生变化,会使自我意识和精神构成也在改变,文化符号这些东西也都在改变。那么,社会转型给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文化视角,同时也为脱离本土丧失自我表现给我们带来一些茫然。

  越是这样,我们对自己民族的责任感和对民族历史要更强烈的尊重,不能说在文学作品里头,过重功利化、商品化、娱乐化、粗俗化,现在这种社会情况下,要坚守自己面对的这种挑战。总的来说,他认为还是说挑战和机遇并存,民族文化应该在越来越被淡化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作家要坚守自己的信仰,代表文学主流的机构,应该大量的培养小说作家,尤其是注重民族历史、民族宗教、民族文化这方面要有他们的意识,鼓励青年作家创作,也要抓紧对自己文化的抢救方面下一些力度,作品对自己文化的保护应该更加体现出这种意识。

  当然也带有很多普遍性,后来在蒙古族作家齐丹也都谈到这些方面,就是一个民族的母语丧失,可能对他理解过去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和他的父辈们,甚至更久远的历史带来一定的障碍。齐丹也提出他的一些观点,就是现在少数民族母语创作,当然会母语是一种便利,但是不会母语,比如白书记学了日文,在日本就拿了一个博士,但是他说最怀疑的是他的纳西族的身份。一个民族应该用世界最先进的语言记录自己的历史,自己的语言越来越小众化,他应该用更通行的,大众化的,甚至世界性的的东西保险自己的民族。母语写作和用其他文字写作,这就是前面跟前面联系的看,大家可能也都有自己的表述方式。什么能够最完整、最细腻,甚至最好的表现了他自己民族的传承,或者精神,他认为就是母语和其他语言,应该说不应该成为一种冲突。当然,这个就是一家之言,就是先从母语写作,当然是多元文化的体现,但是少数民族的文学,现在日益的在政治、生活和生态变化的情况下怎么突破这个时代,这也是少数民族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突破观念的束缚,突破以前所谓二维思维,从第一民族向更广阔的空间突破,这都是他们的一些观点。

  蔡晓龄教授她对于多民族文学应该说提出来的是有一个对的经验的模式,每个民族有不同的生存方式,不同的生存经验和表达,和美学追求和价值取向,这个在当今社会,在盘根错节的模式中,当代文学呈现了多样性和冲突,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加强。对的模式,实际是在形成互相的较力,同时也催生了不少的新生代的价值观念的出现,决定了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塑造力、影响力和中国文学整体面临的这种突破。反差与互救少数民族文学在国家归宿和少数民族表达二维之间,要坚固立场,存在的这种文化现象,有一部分作家做到了自我意识流放,在世界文化的影响比较深,自身的也有采取,也有报复的一些少数民族作家逐步的融入到国际视野中去,这个我相信很多作家,改革开放以来,阿来等在这方面应该说是具有国际视野,同时又运用了国际文学大的气魄和视野,反观自己的民族,再从自己的民族中挖掘到与世界相通的地方。我觉得这个他提出来这个是一种普遍性的追求和民族精神的高度这方面,应该是一种文化现象。

  同时,她也提出来民间的神话和对文化的消费,旅游文化也需要文化的支撑,对民族文化的任意改写和粗糙的贩卖实际是影响了整体的退化。所以,全球一体化与今天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迅速的兼容使得在这种文化氛围里出现了一种怎么被同化的过程。对此它既希望有双语创造能力的作家在这方面进行一些突破,在冲突与互补,在国家目前提倡的观念下,作家要坚持自己的民族立场、国家立场,个人立场。文学的深厚都隐藏着自己民族的生存准则,少数民族作家要在互相依存的过程中要产生集体的代言人。如果一个民族产生不了自己的代言人,这个文学就不能表现自己民族的厚度。同时他也提出少数民族应该在观念上与自己的民族历史和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对作家来说,空间的概念和自我意识怎么表现,要有一定的技巧。征地的现代化也使得少数民族的生活也在这个共同的发展中往前走。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内心经历仍然是千差万别的,我们在这种社会进程过程中,每个少数民族能不能够站在民族立场上表现出个性化的经验,这恐怕是今后少数民族文学所面临的一个更大的一些问题。

  杜国景教授他就说,国家的区域政策与少数民族作家的断代历史,他提出这个问题。就是现在少数民族作家目前,尤其80后,90后,已经第三代,有身份认同的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非常鲜明的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另一种是少数民族作家对自身民族文化生态比较暧昧,对民族身份不以为然,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分歧当然不仅仅是发生在文学领域,在很多地方都有,少数民族作家本身对自己的民族身份不太认同,他认为自己是不是少数民族跟文学创作没有多少关系。我觉得这个也是一种现象。

  现在面临的是怎样建构少数民族作家的理论,对作家群的出现和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建构,对少数民族今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少数民族作家民族身份如何划分。特别是还有一些区域政治对民族作家在地域文化时代的身份的认同都存在一些模糊的东西,所以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甚至是更好的划分,使得在少数民族理论方面都有一些新的突破。

  黄伟林教授他发言主要是就民族时期的国家责任,提倡超过族别意识,中华民族的趋势,现在中国少数民族确实分为几种,一种是汉化程度比较高,一种是相对封闭。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文学概念,现在对文学是怎么鉴别文学标准,现在是族别趋势。更多小民族作家的身份,其实族别写作很容易遵循各美其美这个原则。超越族别写作这个文学叙事,也还存在多种方式,比如在一些题材上也超越了一些东西,这个超越意识,尤其人口较少的民族,在这个问题上更要有大的视野,有中华民族历史的观念,来看待这个文学写作和构建。应该还应该有一个形式就是全民族叙事,所谓的全民族叙事可以理解为中华民族共同观念意识的认同,中华民族不仅是多元的更是一体的,中华民族所处的意识需要在各美其人,美人之美之上,要超越小民族意识的基础上最后大家美美与共,最后在中华民族叙事实现天下大同。

  黄玲教授,作为一个作家,要有一定的哲学和宗教的底蕴,其实少数民族文学就在于我们生存的地域不同,它遵守的宗教和生活,在他的生活里确实占有很大的氛围。如果上升到这些东西,比如西藏,或者新疆要宗教意识的东西,这个底蕴怎么在文学里头体现。只有在文学作品里有了一种底蕴,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己的民族,和看清自己的民族历史,和对自己现今生活,民族生活在进程中进行把握和判断,这是考验我们少数民族文学和写作,和衡量一个作家对自己民族意识深度的一种标准。

  中国的许多哲学,宗教方面的还是欠缺的,但是这些理论同时也是在少数民族历史中发挥了一些作用。就此,她提出民族文学在主题表达上应该坚持民族性的表达,对民族事物、生活精神的表达在两者中,尤其在今天社会发生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如何表达民族性是对作家的考验。今天我们要发现更新的东西,恐怕要有一种更深度的思考,他提出来应该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宗教,还有这些东西有一种重新的定位。

  第二、她说在民族性上也要考虑到整个中华民族观的表现,今天是多元一体的国家,在各自民族发展的进程中和历史不一样,但是在今天整个大的历史进程中,应该相互呼应。

  第三、实现中华民族的民族性还要体现民族世界性的追求,因为现在经济一体化,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中国少数民族也应该有这种气魄和眼光,要有更大的视野来超越民族,超越地域,这是他提出的一些观点。

  还有刚杰·索木东讲了三方面的突破,藏族文学在题材和选材上有突破,题材从诗歌开始不断的融入一些新的题材,小说、散文包括评论,不再固守在传统的单一的文学形式上,开始以原来藏族文学的表现符号和形式开始外延,把内涵和外延开始扩大,融入到它的文学中,使得藏族文学表达更加丰富。第二、文学传播途径上要突破,大批中青年作家开使用网络进入到文学的传播说,效果很好。现在觉得少数民族文学也不应该拒绝这种文学样式,因为现在时代,更多的年轻读者是利用新媒体在阅读。我们少数民族发展过程中,如果滞后于社会的新媒体的发展,可能对新生代作家和现在少数民族文学就产生一种距离感。在这方面,他提出应该是多尝试,多探索,同时也要根据每个民族发展的情况和现代化的进程,应该有所区别,运用好这些新媒体。理论上也应该有一定的建树和突破。

  同样,他也有一些困惑,就是目前在媒体上少数民族作家还是缺乏一些代表性作家和代表作品,这是存在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他也提出来目前少数民族作家一般都蒙头写作,对自己推荐不够,当然是这个评论和各方面的助推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使得很多不错的少数民族作家没有得到应有的文学的地位,这也是我们目前少数民族创作中一定的损失。同时地方宣传部门,也应该有这种意识,发挥青藏文化的意识,建设好梯队,注重80后,90后作家的创作,尤其是少数民族作家,要形成梯队的精神。当然,在历史上藏族的史学非常丰富,但是到了现代之后,理论反而显得有些滞后,母语创作,汉语创作相互有些脱节,使得各种形式,在各种形式讨论自己民族文学的时候缺乏融合性和相互之间的融通,沟通。藏族文学现在存在在民间文本介入,和作家文本已经有了普遍性,说明当代的藏族作家也有自觉的靠近民族传统的意识。这种构建,与其说是构建,还不如说是还原,他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自觉靠近自己民族,和有这种自觉意识的人,对自己民族重新认识这一块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民族的表达过程中,有的一些价值观,还有一些东西是值得商榷的。就是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丧失了原生态的写作,也是很多的作家,尤其是母语作家面临的一些问题,也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母语作家无法理解自己的传统问题,在这方面也是缺失。

  大部分汉语创作都还停留在新时期表达的矛盾、冲突,和生活在城里一些人的心态,这些东西还都是没有更大的文化的突破。他强调的就是,尤其在藏族,文化有很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藏区不同的地域也有不同文化的生态和板块,和作家群的地理分布。文化、宗教、民俗也有很大的差异,希望各个族群,包括青藏这些族群能够在共同的民族大视野里又有不同,更好的对民族书写。

  大家在谈的过程中每人都还谈的很多,当时三个小时,还有几个人没发言,后来我跟白书记就建议,咱们既然是第一次开这种理论会议,大家的这种理论成果应该有所表现。希望把自己在这次会议上所表达的一些观点和一些学术的论文再丰富一下。我们想会后,明年的时候在开这次会的基础上做出一本书来,把大家的这些论文编成一个论文集,之后两年开一次会,中间都能产生一本书,这对今后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建构可能会有很好的一种相辅相成的,跟创作形成这种态势。也希望来自各地,甚至很多高校的一些老师,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自己对作家的跟踪研究也体现在这个论文集里头,使得我们的会议不但有理论成果,而且真正形成了通过这次会议抒发理论界对我们少数民族文学的观点或者看法,我简单就介绍这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