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2013·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论坛 >> 正文

尹虎彬介绍小组讨论情况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02日15:18 来源:中国作家网
尹虎彬介绍小组讨论情况

  第一小组参加讨论的有李鲁平、乌热尔图、李骞、周翔、宋生贵、郎伟、李鸿然、郭雪波等,简单扼要的介绍一下。大致上有两个讨论的话题,第一个主要是比较略带学术性的就是借助语文学文本诠释民族历史和心理认同这个话题,第二、当代民族文学创作的功能,包括文学家和文学评论工作者的对话,谈到文学的使命和文学评论家的一些使命。

  第一个问题,简要介绍一下张春植、钟进文和周翔三位老师他们各自的研究。张春植做的是关于朝鲜族与朝鲜半岛民族,通过文学书写反映移民者的历史遭遇和身份认同的转换。他的视角主要是民族和国家两个层面的问题,反映的是文学作品当中反映的民族心理意识的跌荡和人生的起伏。主要谈的内容有四个方面:第一、日军统治时代被迫移入中国的朝鲜半岛的朝鲜人和移入中国以后,逐渐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民族,就是朝鲜族。第二、移入中国的朝鲜族如何从乡村再次移民移入到城市,成为大城市当中的一个城市居民,这时候也有一个国家认同的问题,也有一个身份认同的冲突。第四、全球化时代朝鲜族又到韩国等其他国家打工,这个时候又有一个身份认同的危机。从三个阶段,四个层面,从小说创作的文本阅读来谈民族身份的认同问题,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有把握上的难度。

  钟进文教授主要研究了青藏高原若干个民族,比如土族、羌族、裕固族和撒拉族,这些民族的知识精英在新时期民族文学创作中如何重构了民族的历史,他们用文人理智的英雄和祖先的血誓重构自己的民族历史,把自己的民族历史推向远古,推向很遥远的那个时代,主要是增加民族自信心和量化民族认同,代表作家是鲍义志等。

  周翔主要研究台湾原著名文学如何在重构历史中表达政治诉求,他举的主要例子是八代,因为台湾也是受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有50多年,包括后来陆续的一些,之前还有西班牙、荷兰人的殖民统治,可能对原著名的历史有遮蔽的倾向。他的论文主要是反映了文学家如何从人类学记载,口存神话和叙事完成形象化的民族历史的建构。所以,上述三个学者探讨的问题大致是相同的领域,通过民族历史的重构来表达民族认同和一些文化和政治的诉求。

  第二个题主要是当代民族文学创作的中文,主要是文学创作者和批评家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对话。首先是乌热尔图先生,他谈了四点,他认为少数民族作家要表达本民族的心理、心态、生活和文化,要与本民族的文化有血脉上的联系,能够表达少数民族的生活和律动,表现他们的梦想,要有鲜活的意识。他认为作家创作作品的目的是能够消除人们的心理隔阂。第三、他互换少数民族文学能有高端的、高水平的大评论家出现。第四、谈到文学的传播和社会认知度的问题,希望作协和其他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能够起到机构的作用,可以扩大少数民族文学潜在的读者。

  郭雪波蒙古族著名小说家,他主要谈到了两点:第一、他认为对这次作协邀请这么多评论家和专家、学者来探讨民族文学创作他有很高的期望值,同时他认为评论家与作家的对话需要更深入,更真诚,更实在。他认为评论家谈到文学创作的时候要赋予文学性,要有鲜活的感知,不要有抽象化的倾向。

  第二、他给我们谈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北方游牧文明的心灵历史,宗教和文化如何融入到民族的心理意识之中,如何形成不可磨灭的心灵史。他认为民族文学创作要崇尚自然,要反映充满神奇和幻想的,能引起心灵自由飞翔的草原大梦,他相信人类无法摆脱大自然神秘密码的那种与生俱来的决定性,具有一种浪漫情怀。我想这一切都表达了当代作家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抗拒心理,但是现代性是不可逆转的,他的谈话反映了当代作家的世界观、价值观、美学观和对于民族文学的全面认识。

  阿扎提·苏里坦教授主要谈了文学创作与评论方面的关系,他认为从他自己的经验来看,文学创作与评论是脱节的,谈到新疆的文学创作,比如维吾尔族主要是数量和质量严重失衡,大部分作品比较粗浅,有内涵,有深度的作品数量并不多。第三、他谈到意识形态和教育宣传问题,认为我们不能高高在上,不能搞教条主义,要看老百姓在干什么,在想什么,要想想老百姓的疾苦。民族文学作家创作要成为公心的利器,要在心灵上打动学者,谈到新疆的三股势力,他认为以极端宗教充斥生活文化。第五、他谈到要重视母语文学,因为母语文学能够扩大对外交流的交流渠道,他举的例子是像土耳其代表团到乌鲁木齐参观一共有五次,大陆是观光接待的,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谈到,因为像土耳其的外军到乌鲁木齐只知道乌鲁木齐是一个大市场。实际上乌鲁木齐也有文化,有文化传统的东西,这其实更容易为人类,为民族所理解。最后谈到网络文学和母语的传播问题,需要大量的翻译力量来占据数字化的空间,这个问题也很重要。

  接着阿扎提·苏里坦教授之后,姚新勇教授也谈到了新疆的文化建设问题,意识形态的政局,他认为极端宗教发教和世俗文化的缺失是两个主要矛盾,1989年以来,以传统文化的回归为转变、契机出现了民族传统意识的强化,也偏离了宗教文化的兴盛,简单化的宗教思想凸显。他认为应有现代思想的引领,打造多样化的现代生活文化,实现文化上的交流,实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实现“中国梦”的构建。

  下面李鲁平教授,李骞教授,宋生贵教授,郎伟教授,大致谈了一下当代文学评论和少数民族文学如何走进教园,如何扩大他们的读者群,尤其是李鸿然教授谈到了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问题,他认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过于简单化,应该拥有完整的表述和新的立意。谢谢各位!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