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美文 >> 正文

高莽:乌克兰絮语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01日01:37 来源:人民政协网 高莽

  不知道为什么,我从童年时代就喜欢“乌克兰”这个名称。

  上世纪30年代,我在哈尔滨教会学校读书时,给我最早最深的印象可能是果戈理的《狄康卡近乡夜话》、《米尔格罗德》这些小说。他把乌克兰的风土人情描写得淋漓尽致,那么迷人、那么靓丽,使我常常陷入对乌克兰的幻想当中。

  19世纪俄罗斯画家们描绘乌克兰风景的作品也一直不能让我忘却,特别是克拉姆斯科伊的《五月之夜》(又名《水仙女》)、库因吉的《乌克兰之夜》、《第聂伯河之夜》等。浩浩荡荡的流水,朦朦胧胧的夜色,好不诱人、好不令人神往。

  乌克兰的嘹亮的民歌与欢快的舞蹈,色彩斑斓的服饰,也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总之,乌克兰是我少年时代的一个梦幻世界。

  伟大的歌手

  我不记得自己是从什么时候知道了舍甫琴科(1818—1883)这个名字,知道他不仅是位乌克兰伟大的歌手,而且还是位杰出的画家。当我了解了他苦难的一生、充满豪气的诗歌和极富民族色彩的绘画时,心灵为之震撼,久久不能平静。

  他的诗、他的画,充满了对农奴的同情,对自由的向往。后来又了解了他对我国太平天国的赞扬,虽然字句不多,确是真情实意。

  舍甫琴科自幼身为农奴,好心人将他赎身。可是反抗暴政的血液一直流淌在他们身上。赎身后,他继续写作革命诗歌,被当局逮捕,流放到中亚荒漠,过了10年牛马生活。1857年,当他从流放地返回故乡的路上,偶然得知中国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消息,于是他写诗号召人民“要把斧头磨得更加锋利”,一致起来反对反动统治阶级。在受到当局监视的情况下,他能以饱满的激情,在道义上支持中国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这是何等的壮举!

  多少年后,我经历了各种政治运动,思想有了提高,对舍甫琴科的创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于是怀着崇敬的心,译了他的长诗《卡捷丽娜》和《遗嘱》等诗章。

  后来我又用自己的画笔在宣纸上描绘了这位乌克兰诗人在乌云压顶中气宇轩昂的形象,表达了对这位伟大乌克兰诗人、歌手的敬爱。

  英雄的飞行员

  上世纪40年代后期,我在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工作期间,我第一次听到了苏联援华空军航空大队长库里申科(1903—1939)这个名字。库里申科多次摧毁日寇入侵飞机,使敌人闻风丧胆。他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

  1939年8月15日库里申科率领一队远程轰炸机从重庆起飞奔袭日军汉口机场,在武汉上空展开激烈空战,不幸被日寇击中。为了保护这架战斗机,库里申科熟练地驾驶伤残的飞机,沿着长江艰难地飞行,飞过沙市,飞过神女峰,飞过夔门,飞到万县上空时,飞机已完全失控,急骤下降,坠毁于长江波涛中。库里申科为保卫中国的神圣土地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宝贵的生命。

  1940年中国人民把烈士安葬在万县景色壮美的太白岩山峰上。

  早期我只知道库里申科是苏联英雄,后来我们才知道他是乌克兰人。

  1958年,国庆节前夕,我国政府邀请库里申科的遗孀和他们的女儿来为父亲扫墓并到中国做客。在北京盛大的国庆招待会上,周恩来总理对她们母女深情地说:“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格里戈里·库里申科。”

  乌克兰英雄库里申科用他的鲜血凝结了中乌人民友好的精神。

  永不掉队

  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我在苏联《星火》杂志上(1947年第23期)读到一篇短篇小说《永不掉队》,深邃的思想使我留恋不舍。小说充满浪漫气息,优美的辞藻,浓浓的诗意,都吸引我将它译成汉文。他的作者是苏联青年作家冈察尔。

  《永不掉队》的译文问世后,大受读者欢迎,我国许多报刊予以转载,还收入中学语文教材。在大学生营火晚会上也有人朗诵过。当时,《永不掉队》成了激励我们克服困难、永不驻步、勇于前进的口号。这篇小说对于新中国建国初期的读者、对于从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战场上走向劳动岗位的一代转业军人,起了积极的教育作用。

  1950年5月,苏联青年代表团从北京来到了沈阳。我参加了接待工作,有幸见到了《永不掉队》的作者。知道他是乌克兰人。当时他32岁。记得他谈起对长城的深刻印象,对中国人民的热爱。回国后,他写了一本访华随笔集《在朋友的国度里》。这是乌克兰人最早的一篇关于新中国的报告文学作品。

  我后来又译了他多篇短篇小说和长篇《旗手》,可惜我们再没有见过面。他1995年逝世。我手头只留下为他画的一幅速写像和他的一段题词:“中国朋友,向你衷心问候和最美好的祝愿!冈察尔 1950年5月23日于沈阳”。

  杰出的剧作家

  1954年春天,我有机会参加接待乌克兰剧作家考涅楚克(1905—1972)。

  考涅楚克的剧本《前线》,在我国极负盛誉,早在抗日战争期间,延安时就将它搬上舞台。

  这次,考涅楚克是应保卫和平委员会中国分会主席郭沫若之邀来到中国访问的,受到极高级别的接待。

  我记得在华南一个农业合作社参观时的动人场面。在一间简陋但是明亮的阅览室里,在许许多多书籍和画报中,突然发现了连环画《前线》。破损的彩色封面上残留着斑斑汗渍,说明这儿的农民们怀着怎样的心情,一遍又一遍地翻看了这本连环画。对于一位作家来说,见到自己的作品如此受到外国读者喜爱,有什么比这个令人兴奋呢?

  《前线》的影响越出本国范围,而且也越出文艺和军事范围,它以热爱祖国、勇于提拔年轻干部、反对说空话的人的精神,影响着广大读者。

  那一天,在那个农村阅览室里,考涅楚克脸上流露出来的内心激动,直到现在还映现在我的眼前。他用手轻轻地抚摸着那本连环画,用深沉的目光端详了良久,然后像是对自己,又像对身边的人说:

  “这本小书比最珍贵的精装本还宝贵!”

  后来在漫长的旅途中,他几次提到这件事。

  考涅楚克于1972年逝世,一生发表过几十部剧本。苏联已经解体,乌克兰宣布独立。可能他的作品过多地参加了造神论,所以今天的乌克兰人似乎不愿再提及他。

  他是否会永存下去,让历史来最后判断吧!

  《中国的呼吸》

  中苏两国关系中断一时,还有我国十年的“文革”,曾一度使我们与邻邦的文化的联系陷于瘫痪的状态。

  如今,乌克兰独立了。我国与乌克兰文化的交流开始了新的篇章。

  2009年,在一次聚会上,我认识了乌克兰当代女诗人斯吉尔达。我有机会拜读了她的诗作,从中我了解了乌克兰文学的变化,新的追求,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乌克兰人对中国人民的深情。

  斯吉尔达从小就迷恋中国,悉心读过中国古代诗词译作。在来到中国之前,她又看了不少有关中国的文字材料。踏上中国土地后,面对新的现实,使她愕然。她抑制不住自己的赞美之词。

  她在中国访问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种人物。几年的时间里,她用乌中两国文字出版了三本赞美中国的诗,《中国的呼吸》、《四季旋律》、《神州絮语》。

  她是乌克兰的又一代文人,继承了舍甫琴科、库里申科的精神。

  乌克兰是个美丽的国度。乌克兰人有一颗美丽的心,充满对遥远又亲近的中国的深情。

  ▲冈察尔速写像 高莽 作

  ▲2010年,高莽与乌克兰女诗人斯吉尔达交谈

  ▲库里申科墓

  ▲舍甫琴科画像 高莽 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