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诗人泰戈尔婚姻生活不幸 在中国获得“新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31日15:29 来源:海南日报 梁伟
泰戈尔在诵读诗歌(摄于1925年)泰戈尔在诵读诗歌(摄于1925年)

  印度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它的艺术和文化离我们时近时远。但是有一个名字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这就是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泰戈尔1861年5月7日出生于加尔各答,今年正值其诞辰150周年。

  泰戈尔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了2500首歌,2000多幅画,《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50多卷诗歌、40多种戏剧,100多篇短篇小说,《戈拉》等12部长篇小说,还有大量随笔、日记和通信,一共近200本书。他的论文涉及文学、政治、文化、社会变迁、宗教信仰、哲学分析、国际关系及其他众多领域。但他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却无疑是他的诗名。

  泰戈尔出身于一文化教养深厚家庭,属婆罗门种姓,父亲是一地方印度教领袖。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泰戈尔自小就有作颂歌的诗才。想象力像瀑布流水,语句跟构造亦凝炼多姿彩。然而让他的诗句动人心脾,臻于不朽的,却是和生命相扣的丝丝情缘。

  不幸的婚姻生活

  1878年,泰戈尔准备到英国留学,出国之前,需要学习英语和英国的风俗习惯,为此,他来到了孟买。经兄长介绍,泰戈尔住进一位医生的家里,而医生的女儿安娜,一个在英国长大,年纪和泰戈尔相仿的姑娘成了他的英语老师。在安娜姑娘精心的帮助和辅导下,泰戈尔的英语水平提高得很快。两人结下了亲密的友谊,爱情的种子也渐渐萌发了。

  泰戈尔最早时从安娜那里,听到了别人对他年轻时长相的赞扬。安娜特地叮咛泰戈尔,千万不要留胡须,然而众所周知,泰戈尔后来没有听从这个劝告,不过,安娜没有能活到亲眼目睹少年的脸庞违背她指令的日子。她嫁给了一个比她大20多岁的男人,一年之后在病苦中死去。

  泰戈尔的婚姻生活也是不幸的。他于1883年成婚,于1902年失去妻子,后再未续娶。他与自己兄长热爱文学的妻子卡丹巴丽保持着一种热烈的友谊和一种强烈的柏拉图式的依恋之情。他在婚前将一些诗歌题献给她,后来将几部书题献给她。在泰戈尔结婚后4个月,她自杀身亡,时年25岁。在人生迟暮之年,泰戈尔在游历阿根廷期间,结识了才貌双全的维多利亚·奥坎波,他们的关系似乎没有太超越交谈的范畴。

  或许是有着这样的不了情缘,泰戈尔一生的作品既浸透着“菩萨低眉”的慈悲,也有“金刚怒目”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他清新隽永的风格中不乏缠绵委婉,对爱的自由的赞许拨动心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理性的中间路线

  20世纪的印度,像众多的非西方文明传统国家那样,亦要面对如何应对强大的西方现代文明的问题。是全盘西化?还是抱残守缺?泰戈尔走的是困难的中间路线。以赛亚·柏林称赞泰戈尔说:“面对来自左翼和右翼、西化派和传统派的轻蔑和威胁,努力寻求真理,这在我看来是最难得的一种英雄品质。”泰戈尔批判西方殖民主义和过度发达的科技文明,但并不盲目排外;泰戈尔对印度文化拥有强烈自豪感,但并不走向一种狭隘或极端的文化民族主义。

  泰戈尔跟托尔斯泰和甘地一样,都反对非道德主义和暴力,可是他却并不像他们那样过于绝对的道德理想主义。他认为国家的富强必须依赖知识和理性的探索。他非常重视教育,他的演讲酬金和大部分诺贝尔文学奖金,都用在了资助教育。

  虽然泰戈尔以英语的形式发挥了其诗才,但他以富于高贵、深远的灵感,将自己理想中的祖国描画成和谐、美丽的乐园,人们有知识,有理智,追求梦想、完美,自由幸福,不再受压迫。他有一首诗里面这样写:“当我找到了自己的自由时,我找到了我的歌。”对于一位伟大的诗人来说,“自己的自由”,无疑就是他的祖国和人民的自由。这样的情怀和梦想,才是泰戈尔诗文的恒久主题和他赢得世界声誉的重要原因。

  “竺震旦”的中国情

  泰戈尔是热爱中国的,他在中国作过多次演讲,他洪亮的声音、温和诚挚的语言,他孜孜不倦阐述的理想,感动过很多听众。他的64岁寿辰便是在北京和胡适等许多文人学者朋友共度。梁启超赠他一个中文名“竺震旦”,泰戈尔在诗中欣喜地写道:“我取了中国名字,穿上中国衣服,我心里明白:我在哪儿找到朋友,便在哪儿获得新生,朋友带来了生的奇迹。”

  1924年4月,应梁启超、蔡元培之邀,泰戈尔第一次访华,在黄浦江畔的码头登岸,徐志摩等人陪他同游杭州。秀丽的湖光水色使人留连忘返,此时的泰戈尔像孩子般欢呼,赞叹说,真想在湖边买个小屋住上几天。4月15日,泰戈尔在杭州灵隐寺演讲,随行的有京剧艺术家梅兰芳。泰戈尔对他诉说,觉得自己的生命是与中国人拼在一起了。这位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传说凡是讲孟加拉语的地方,无处不听到有人日日吟诵他的诗歌。印度、孟加拉两国的国歌歌词,都是出自他笔下。而泰戈尔乘船来到上海的时候,或许才真正体会到一种东方的静谧无求吧,他说:“到中国就像回到故乡一样。”

  1929年的3月下旬,泰戈尔赴美国、日本等地讲学途中,下榻上海小住。当时徐志摩和陆小曼生活在了一起,由于两人是婚外恋结合,时人非议颇多,而泰戈尔是极少数支持他们自主婚姻的人之一。短短3天的私人访问,徐志摩的家中诗声萦耳。泰戈尔把新作朗诵给陆小曼听,用孟加拉语念完樱花的小诗,泰戈尔不禁老泪纵横。临别前老人赠给夫妻俩一件金丝绣的印度民族风情图案的紫红色丝织长袍,声音颤抖地说,这就当是永久的纪念了。

  爱的智慧

  “我们的欲望把彩虹的颜色借给那只不过是云雾的人生。”泰戈尔与中国的情缘,也就像这样云淡风轻,君子相逢,却各自天涯把梦守在心中。游历天下的泰戈尔,拥有一颗哲人般的无所希求之心,“只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自会继续开放的……”泰戈尔说,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他笔下比人还多情的瀑布歌唱着:“虽然渴的人只需少许水便足够,我却乐意给与我的全部。”泰戈尔就是这样把爱的智慧传播到四方。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泰戈尔的诗句,也像他一生的写照。今天,在泰戈尔已经降世一个半世纪,逝去亦经已70年的时候,我依然记得那个自己印象中的他,一个留恋人间清浅惬意之情的诗人。他未必需要捧场和赞美,只需要自己的爱和寻找,被懂得的听众感应:“你微微地笑着,不同我说什么话。而我觉得,为了这个,我已等待得久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