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回顾2013:缤纷绚丽的戏曲创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30日08:15 来源:中国作家网 安 葵
昆曲《红楼梦》  京剧《瑞蚨祥》昆曲《红楼梦》             京剧《瑞蚨祥》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回顾2013年走过的历程,确实有很多难忘的事情,有许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因而对未来的一年更加充满希望和憧憬。

  艺术盛会聚焦创作的力量

  文化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于今年10月在山东举办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这一宗旨成为聚集创作力量的动员令,为参加艺 术节,各地都进行了积极的创作准备。东道主山东早在一年多以前就开始布置各地市创作排演剧目,剧目立在舞台之后,又不断对其进行修改加工。在艺术节期间, 山东省的剧目呈现出百花竞放的局面。山东梆子《两狼山上》《古城女人》《圣水河的月亮》,京剧《瑞蚨祥》《项羽》,吕剧《百姓书记》《李二嫂的新故事》, 柳琴戏《沂蒙情》、五音戏《云翠仙》,莱芜梆子《儿行千里》等都彰显了剧种的特色,表现出山东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他各省、市、自治区也都选出了经过观众考 验的、有地域特色的优秀剧目参加艺术节。其中,京剧《瑞蚨祥》、昆曲《红楼梦(上下本)》、京剧《建安轶事》、秦腔《花儿声声》、秦腔《西京故事》、评剧 《赵锦棠》、吕剧《百姓书记》7部戏曲作品获得了第十四届文化大奖。此外,京剧《将军道》、昆曲《牡丹亭》、沪剧《挑山女人》、湘剧《谭嗣同》、 桂剧 《七步吟》、山东梆子《古城女人》、黄梅戏《雷雨》等一批剧目获得了“文华优秀剧目奖”。本年内,中国戏剧家协会举办了梅花奖创办30周年纪念演出,并与 苏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第13届中国戏剧节。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文化部艺术司、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与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第三届少数民族戏 剧展演。文化部艺术司、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办公室和北京市文化局在北京举办了“姹紫嫣红开遍——2013年优秀昆曲剧目展演”。参加这些戏剧 活动的剧目,包括了古老的和新兴的剧种,既有大剧种也有比较稀有的小剧种;现代戏、新编历史剧和整理改编上,传统戏等各类剧目都有新的成果。一段时间传统 戏改编相对成绩较少,而2013年上演的昆曲《景阳钟》、京剧《香莲案》、汉剧《宇宙锋》、评剧《赵锦棠》等都显示出传统剧目所具有的潜力和推陈出新的成 果。

  寻求戏曲创作的新突破

  前两年在回顾创作态势的文章中我曾说过,创作者在积极探索,期待突破。创作上的突破是很不容易的,常常要经过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 2013年创作演出的剧目中,令人欣喜地看到创作者找到了某些突破点,或者可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这对今后戏曲创作的繁荣是很有意义的。

  近几年不少院团都热衷写当地英模人物或历史上的文化名人。这主要有两个动因。一是为了宣传英模事迹,发挥戏剧的教育作用,二是把这类剧目作为当 地的文化名片。这样的做法和目的本也无可厚非,加上创作演出此类剧目,上级领导愿意给予支持,所以剧团也愿意排演。但此类创作难度很大。因为戏剧、特别是 戏曲在题材上是有特殊要求的,戏曲需要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并要适于载歌载舞的表演。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英模人物未必都适合写 成戏;另外,写真人真事常常受到很多干预,要回避许多矛盾,这又与艺术创作需要典型化、需要虚构的规律相违背。所以多年来此类作品在艺术上成功的不多。人 们看舞台演出常会觉得还不如看报告文学受感动。尽管如此,2013年却也有数部以真人为原型的作品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比如嵊县越剧团演出的《马寅初》(姜 朝皋编剧,韩剑英导演,张伟忠主演),塑造了舞台上真实感人的学者形象。剧作者介绍,开始他是不愿意承担这一任务的,但在采访和熟悉素材的过程中,一步步 走近了马寅初,认识到马寅初的伟大,感到现在表现马寅初恰逢其时,于是产生了创作冲动,便以十分认真的态度进行了该剧的创作。

  马寅初一生坎坷,虽然在“文革”中受到“保护”,没有像许多学者那样含冤而死,但他的命运是充满悲剧性的。所以这个题材可以写成悲剧,写成悲剧 也会有批判的力量。但剧作家没有从这方面入手,而是着重写出马寅初作为一个学者的宝贵的品格,崇高的人格,使作品具有更长远、更深刻的价值。

  由上海沪剧院演出的《挑山女人》(李莉编剧,张虹江、华雯导演,华雯主演),是以安徽某地一位真实的女工为原型,作品写出了一位普通女人的坚 强、坚韧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丈夫不幸去世,婆婆有深深的误解,但为了抚养三个孩子长大成人,她选择了做挑山工的职业,几十年如一日地用柔弱的肩膀担着男人 们也感到沉重的担子,寒冬酷暑,甚至春节也不休息,用挣来的一分一毛钱抚养失明的儿子,同时把另两个孩子供上大学。在她的身上既有传统的道德观念,又有很 强的时代精神,体现了一位东方女性的坚强和责任感。如主题歌所唱:天上日头么歇歇夜,月儿相帮么来照亮也。地上女人么不得歇来,歇来香火么要断档哎。在一 位弱女子的背影中,观众看到了永恒的东西。

  至于写历史人物的作品就更多,已经演出和尚未演出的有越剧《柳永》(王仁杰编剧)、《李商隐》(李莉编剧)、琼剧《海瑞》(郑怀兴编剧)、京剧 《屈原》(源泱编剧)等。作品多写古代文人或政治人物坎坷的经历与激荡的心理历程,直接间接地写出了深厚博大的中国历史文化内涵。

  这些作品说明现实的和历史的文化名人不是不可写,但一定要有所选择,剧作家一定要有真实的情感才能写,对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要做深入的开掘。

  近年来剧作家的视野不断开阔,今年有多部作品塑造了普通民众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复杂的历史和现实生活。在革命历史题材中,山东临沂的柳琴戏《沂蒙情》和菏泽的山东梆子《古城女人》是很有特色的作品。

  《沂蒙情》通过山杏和她的婆婆、嫂子的行动表现了老区人民为革命所作出的奉献和牺牲。山杏和丈夫成亲前,丈夫参军走了,她与婆婆、嫂子一起努力 支前,而且对丈夫一往情深。对这一人物形象,我们必须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看。在封闭的山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而革命战争又给广大民众带来了无限的希 望,激发起他们澎湃的热情。因此传统的道德观念与革命的情感在山杏身上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作者王新生在对老区群众采访的过程中,深深被他们的精神所打动, 他说,他是流着眼泪写出这个戏的。山杏等人物没有豪言壮语,但以其真实的情感感动了广大观众。

  《古城女人》的主人公陶贞兰是一个小店铺的老板,她没有很高的觉悟,在敌人的拷打面前,也不是像李玉和那样坚强不屈,而是“忍不住就哭”。但她 坚守一个底线,决不能把真实的情况告诉敌人,要坚决保护革命的和民族的利益。其他人物,如账房先生孟庆福胆小怕事,“二爷”杨树堂平日生活不检点,但到了 关乎大是大非的关头,都能舍生忘死,作出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些人物都是在战争的险恶环境中不断成长起来的,体现了宝贵的民族精神和品格。

  蒲剧《山村母亲》表现了一位山村母亲豆花婶,为了成全儿子的婚姻和能够在城里找到工作,屈从儿媳母亲的条件说自己已死,又在有了孙子需要保姆的 时候,以“邻居”的身份去照看孙子,同时还要忍受亲家的误解和侮辱。这一人物令人纠结:今天的时代应该为尊严而抗争,她的忍辱负重使人难以承受;另一方 面,其母爱精神和淳朴、宽厚的品格又令人深为感动,让我们看到现实中的这样一位母亲,为了亲人,为了实现一个并非奢侈的生活目标,要忍受如此痛苦的煎熬。 当然在煎熬中她又得到了愿望得以实现的满足。该剧演出受到观众——特别是农村观众的热烈欢迎,已演出3000场,获得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该剧给我们 的启示是:现实生活是复杂的,不能以一种固定的观念去要求作品。我们不一定去分辨豆花婶是否应该这样做,而要看到这是真实的生活。

  “非遗”保护激发创作积极性

  2006年国家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文化部出台了扶持昆曲、京剧的政策措施,今年又出台了对地方戏重点院团的保护政策。这些政策措施 提高了社会对传统戏曲的认知水平。各级政府加大了支持力度,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昆曲、京剧和各种地方戏的生存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有更多的青年人对传统戏 剧产生了兴趣。现在昆曲的观众中,青年观众比重逐步上升,与前些年一听到是昆曲就逃离的状况大不相同。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给戏曲创作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剧作家在创作中更加注意对民族美学观念的体现。比如湘剧《谭嗣同》,“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错综复杂,与之有关的人物众多,要把历史事 件叙述清楚并从中写出谭嗣同这一人物来,难度是很大的。湘剧《谭嗣同》的创作团队以悲喜交错、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把这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表现的十分简 洁,而且非常动人。《谭嗣同》的创作者按照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用悲喜交错、以喜衬悲的手法来演这部悲剧。剧中维新派与顽固派的三次正面交锋,都是用喜剧 的手法来表现的。似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但观众“笑谈”之后不忘思考其中的经验教训。

  其次,剧作家和导演艺术家重视从“非遗”的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激发创作灵感,进行新的综合,从而使很多作品呈现出新的面貌。例如秦腔《花儿声 声》。《花儿声声》的故事是由一个山村的搬迁引起的。这是一个长年缺水、不宜居住的地方,政府要把村民搬迁到条件好的地方住,这无疑是一项惠民的政策,是 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但是杏花奶奶就是不愿搬。从做群众工作的角度说,剧作应该努力解释搬迁的意义;从宣传的角度说,剧作应该多歌颂党的惠民政 策。但艺术家看到了更深一层,他们要表现人的心灵深处的东西。杏花为什么这样保守和顽固?剧作的落脚点是杏花对这片土地有割不断的情。花儿是流行于宁夏、 甘肃、青海三省多民族地区的一种山歌,秦腔《花儿声声》把“花儿”代表性的曲子用到剧中,把人物的感情表现得真实、细腻,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理论批评的影响和推动

  理论批评与艺术创作如车之两轮和鸟之双翼,理论批评应该给戏曲创作以积极影响和推动。但近年来理论批评在总结创作经验和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方面 没有充分到位,2013年,文化主管部门、理论研究单位和学术团体,都在这方面做了积极努力。文化部艺术司和《人民日报》文艺部联合开辟“当代舞台艺术观 察与思考”专栏,对戏剧舞台如何开创新局面进行讨论,有关专家和热心的读者发表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中国艺术研究院与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联、海宁市人 民政府联合举办了第六届王国维戏曲论文奖,并召开了“王国维与21世纪传统戏剧发展学术研讨会”。王国维戏曲论文奖的评奖贯彻张庚关于戏曲研究要实现“三 通”——即与搞创作实践的同志相通,与高等院校的师生相通,与海外的学者相通——的思想,凝聚各方面戏曲研究的力量,努力营造学术交流的平台。中国戏曲学 会、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等学术团体都召开了多次研讨会,评论研讨一些有代表性的剧目,从具体创作的得失中找寻艺术的规律。中国戏曲导演学会召开了关于传 统戏整理改编的专题研讨会,总结传统戏整理改编和戏曲导演创造的新经验。关于如何建设更具中国特色的戏剧理论体系和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等问题,本年内也 有多篇深入探讨的理论文章发表。但是,戏曲理论批评仍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戏曲评论,应该与评奖区分开,就艺术自身展开真诚的对话和争论,使评论真正成为 创作者与读者、观众之间的桥梁,为促进戏曲繁荣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