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综述 >> 资讯 >> 正文

公共空间艺术应更注重审美追求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30日08:09 来源:中国作家网 黄尚恩

  与一座城市的基础设施相比,公共空间艺术或许不是必需品,但它却能彰显出一座城市的气质和神韵。公共空间艺术不仅具有装点城市、展现地域文化和 时代精神的功能,还在传播美学、提高公民的艺术审美水平等方面发挥作用。所以,对公共艺术审美价值的研讨,也就成为现在的一个重要话题。近日,在“公共空 间的艺术审美”论坛上,一批艺术家围绕此论题展开讨论。

  公共空间建设不应趋同化

  随着审美水平的日益提升,民众对公共空间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吴良镛说,城市有着广阔的公共空间,却没有太多的艺术之美。我们应该根据周围环 境和自己的思考进行独具匠心的设计,让艺术之美无处不在。韩美林注意到,如今人们喜欢在公共空间建造大型的雕塑,但是“铁片子一拧,绳子一绕,就成雕塑 了”,“像这样骗人的雕塑,很多地方都有”。我们在城市公共空间中造大型雕塑,不能不考虑周边的环境,这些环境会影响到雕塑的视觉效果,影响到雕塑的美 感。如何用自己的艺术改变、适应、协调这个环境,这是艺术家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冯骥才谈到,艺术家的工作就是在任何地方都让美都成为胜利者。艺术家要关注城市之美,但就目前城市的公共空间来说,“我的内心是悲哀的”。城市 之美一方面来自历史的沉淀,它贯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创造,体现着这个城市的个性;另一方面来自当代人的创造,特别是当代艺术家们创造出来的作品,它能 够积极地美化城市的公共空间。然而,现在很多城市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把城市的很多历史元素都破坏了,在公共空间中很难找到历史之美,“我们中国人不太把 我们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当回事儿,这是我们的悲哀”。而我们现在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建造的所谓“艺术”,很大一部分是“难以清除的文化垃圾”。

  吴为山谈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家都朝着一个模式走,城市之间的趋同性在加强。城市的雕塑也是如此:起初大家都做一些天鹅或者小鹿,继而 做一些不锈钢的球,然后写上“开发区大有希望”之类的口号。这些趋同化、公式化、简单化的所谓的艺术创作在我们今天的视野中频频出现,却没有提升公共空间 的美感。他提议,应该“让民族创造的智慧立于美的空间”。每一个城市都有着与时代、历史密切相关的文化元素,城市的管理者应该鼓励艺术家从中提炼出能够完 美表达这个城市神韵的因素,创造出既融合历史又体现当下现实的雕塑艺术。

  给予艺术家更多的话语权

  艺术家们对于如何建设好城市的公共空间,都有着自己美好的设想。波兰籍建筑设计师丹尼尔·里伯斯金说,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不应该只是考虑“艺术 之美”这一维度,而是要综合空间环境、历史文化、城市精神等要素来进行。他试图通过作品讲述“可以流传下去的故事”,表达出“难以置信的力量”。谈到新世 贸中心大厦的设计,他说:“我将这件设计作品称为‘记忆之基’,因为记忆是重新出发的基点,代表着一种新的未来。我希望通过这个公共空间,能够将来自不同 地方的人民的心灵连接起来,并使大家对未来充满信心。”

  艺术家的设想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却有着很大的落差。冯仑以丹尼尔·里伯斯金所设计的新世贸中心大厦为例,讲述了商业的力量如何改变了艺术审美。 丹尼尔·里伯斯金的设计,展现了艺术家很多美好的设想。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却会造成“空间使用上的挑战,经济上的浪费”。因此,这个方案交给SOM建 筑设计事务所时,所有旋转、扭曲的地方都被改得方方正正。原来这个叫“自由塔”的最高楼,现在叫做“一号楼”,已看不到太多的历史、文化等元素。在中国, 冯仑也碰到过类似例子:“我们在天津请一个荷兰建筑师设计了非常具有美感的一组住宅。这个设计经过各种审批、修改之后,最后变得跟众多城市的房子一模一 样。”所以,冯仑认为,商业的力量和不当的管理审批,对我们的公共审美造成了伤害,希望这种伤害尽快成为历史。

  韩美林结合自己的城雕实践,指出当前公共空间艺术面临的窘境,比如:“出钱的人”刚愎自用,甚至提出违背艺术规律的要求;管理者任意修改艺术作 品,不给艺术家说话的机会等。韩美林提出,在城市规划、城市雕塑、城市建筑等公共空间设计上,管理者、出资方要给予艺术家话语权。“提高公共空间的艺术审 美,要重新思考到底谁说了算的问题。既然培养了艺术家,就要信任艺术家。”冯骥才也呼吁,在公共空间建设中,我们的社会应尊重我们的人文知识分子,尊重我 们的艺术家,给他们更多的自由,为他们实现梦想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在钱绍武看来,现在艺术家碰到的这些困难,实际上“古已有之”。一代代艺术家都是在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力量的。艺术家参与公共空间艺术 的设计,一方面要葆有对艺术认真负责的态度,另一方面要综合考虑各种条件的制约。完全商业化而不顾艺术审美是不行的,完全书生意气而不管条件的制约也是不 可以的。在环境所提供的空间中,艺术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公共空间艺术尽量做得好一些,使之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认真倾听公众的批评和建议

  公众是公共空间艺术的直接体验者,因此在公共空间的建设中,要顾及公众的感受,认真倾听他们的批评和建议。在面对公众的质疑时,一些艺术家会认 为,这是因为公众的艺术欣赏水平还不够高。因此,不应该要求艺术家来顺应民意,而是公众需要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这种观点忽略了公共空间艺术的公共性。公 共艺术的舞台,不是曲高和寡的美术馆,不是阳春白雪的画廊,而是普罗大众置身其中的街道、广场、公园等。因此,公共空间艺术要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

  韩美林谈到,公共空间是属于大家的,只有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才能让他们产生归属感、责任感,“你建的东西才有生命力”。他认为,公众参 与的缺失是当前公共空间建设中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我们搞的很多公共设施和建筑,老百姓什么都不知道,等到领导、专家都商量好了,都定好了,才告诉大 伙。”这样建设出来的东西,有些可能真的是天才之作,但更多的是俗不可耐的作品,公众自然不买账。

  冯骥才认为,公众的审美能力是值得信任的。他今年3月在伦敦讲学的时候,在鸽子广场上看到当地市民选择城市公共雕塑的方式:“政府在广场上放一 个展示台,台子上没有任何东西。每年,雕塑家们把自己的作品挂在网上,伦敦的市民可以投票,决定哪一个作品应该放在这个台子上。作品可以放一年,一年之后 又重新投票。”在北京,类似的情形也逐渐出现:北京的多个地铁车站,在决定使用哪一种公共艺术品设计方案时,都首先在市规划委网站展示,征集公众意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