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从听中国到写中国——访新西兰作曲家杰克·波蒂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26日14:19 来源:中国文化报 郑 苒
杰克·波蒂杰克·波蒂

  12月17日,《四面来风——紫禁城室内乐团与新西兰弦乐四重奏音乐会》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由新西兰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家杰克·波蒂创作的《打》创造性地将中国少数民族的劳动号子与两支乐团的演奏融为一体,营造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受到观众的喜爱。

  波蒂是颇富影响力的作曲家,作品覆盖了独奏、室内乐、交响乐、舞蹈、电影等诸多媒介与体裁。而且,波蒂还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曾多次来中国寻找素材与灵感,对中国文化的强烈热爱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创作。12月18日,本报记者来到其下榻的西藏大厦,听波蒂讲述他的音乐理念和中国故事。

  捕捉自然的美妙乐音

  在酒店会议厅,记者见到了这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他年近七旬,但精神矍铄、身体硬朗,总是一副笑眯眯的表情。仿佛头一天晚上观看演出的兴奋劲儿还没有过去,波蒂兴致勃勃地与记者聊起了他对音乐的理解。

  作曲家必然对声音十分敏感,而波蒂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仅对乐器发出的声音感兴趣,更喜欢捕捉来自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鸟叫、飞驰的动物、流水声、自行车铃声、行人的脚步……在这些声音中,波蒂尤其注意人们在劳作时发出的声音。“人们对音乐的最初体验就是从号子开始的——在劳作时会发出声响,口中也不自觉地哼出一些曲调。”波蒂说。

  年轻时,波蒂就养成了随身携带录音设备的习惯,听到感兴趣的声音就立刻录下来。“就像现在的人们喜欢随手拍照一样。”波蒂笑着说。他会反复聆听这些声音,并且把它们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他的家中保留了大量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声音片段,《打》中出现的多个场景就是波蒂1986年在贵州、四川等地采风时录制下来的。“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乐器、电声创作出的音乐永远比不上大自然缔造的旋律。”波蒂说。

  从听中国到写中国

  波蒂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与热爱深入到创作的方方面面。在采访中,他多次提到“感谢中国”,感谢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给予他创作灵感与营养。

  波蒂与中国的情缘可以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波蒂在新西兰听到了一段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大受启发,从而开启了长达几十年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钻研。1986年,波蒂第一次来到中国,在3个月的时间里,走遍了四川、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在那里,他广泛地收集音乐素材,从中汲取创作灵感。妇女捣碎大米的响动、工人锤敲混凝土的声音、建筑工地里的嘈杂、弹棉花的节奏……这些听起来完全称不上音乐的声音,在波蒂看来却弥足珍贵,他把它们一一保存下来。

  “号子是一种日渐逝去的文化现象,现在的人们都是机械化作业,很少还会有人手工舂米、弹棉花,号子也就慢慢消失了。”波蒂说,现在的年轻人几乎难以想象,为了让鞋子更耐穿,一些人当时会在鞋子的前后钉上两片金属,走路时金属与地面接触,发出清脆而有节奏的声响——这些都给予波蒂极大的创作启发。

  1997年,波蒂再次来到中国,为歌剧《艾黎》寻找创作灵感。《艾黎》是波蒂根据在中国生活长达60年的新西兰人路易·艾黎的生平而写,1998年在惠灵顿首演并得到广泛赞誉。“虽然我在中国的时间和经历都比不上艾黎,但我能理解他为什么要留在中国。感谢中国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波蒂说。

  为中新音乐合作牵线

  近年来,波蒂频繁往来于中新两国之间,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两国音乐家的合作牵线搭桥。他的曲目被国内多所音乐学院选为教学内容,对研究他的作品的中国学生,他也十分友好,竭力提供各种帮助。2008年5月,波蒂携新西兰三重奏团参加了北京现代音乐节,并举办专题讲座。2014年,他将再次应邀参加该音乐节,为中国观众带来全新的作品。而此次中新两国乐团联合打造的音乐会以及“中国—新西兰音乐合作项目”,也是在波蒂的大力支持下促成的。

  2011年3月,受文化部资助,紫禁城室内乐团应邀参加了新西兰奥克兰音乐节,中国音乐家的出色表演给波蒂留下了深刻印象,双方随即开始了一系列委约合作的意向性商谈。2012年,波蒂为紫禁城室内乐团委约创作室内乐《天运》。该作品取自《庄子·天运》,不仅呈现了一位西方音乐人汲取中国传统思想精华的创作历程,而且在乐队音响构造、演奏技巧、中西语言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波蒂本人还在演奏中用英语朗诵《天运》。

  紫禁城室内乐团音乐总监、指挥刘顺表示:“没有波蒂对该项目的总体把握和强有力的管理,此次合作将很难如期完成。新西兰国家艺术节、新西兰室内乐协会、创新新西兰等组织的积极参与以及资金筹措等,皆与波蒂的努力推动分不开。”对此,波蒂谦虚地说:“中国音乐家非常有创意,我们之间的合作非常融洽。能为两国之间的音乐合作尽一份力,我感到十分欣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