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徐鲁:铁线篆的婀娜之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25日10:17 来源:中国艺术报 徐鲁

  江南有一种野生草本植物,名为“铁线蕨” ,又称铁线草。不知道书法艺术中的铁线篆的名字来历,是否与此有关。在篆、隶、草、行、楷等各类书体中,论历史之久远,变化之繁富,名目之杂异,尤以篆书为甚。除了甲骨、钟鼎、石鼓以及小篆等习见的篆书外,书史上还有不少颇为“另类”的篆书体式记载,如“倒薤篆” ,传说在殷汤时代流行过,字体呈薤叶交偃之象。还有“悬针篆” ,其体式若针芒之悬立,瘦劲而挺拔,代表作有唐朝瞿令问书《焐台铭》 。另有“垂露篆” ,传说为东汉曹仲则所创,其状态如清露之垂悬欲滴。而“缨珞篆” ,据说是东汉时刘君嗣所作,体类蝌蚪而势尚回曲。这其中有些体式早已经失传。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铁线篆”了。

  铁线篆的特点是点画粗细匀称,体式婀娜婉转,看上去如同铁线之流动。至于这一书体为何人所创始,即使有的书史上落实到了具体的某个名姓之上,后来的研究者也都认为“非妄测,即假托” ,不足为信,也不必深究。现代书论家毛启俊先生还有一说,认为铁线篆也好,悬针篆也罢,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它们都只能作为篆书的“别体”看,而未能达到与钟鼎文、石鼓文书写的那种雄厚茂密、与传说由李斯所书的《琅邪》 《泰山》诸小篆文字的圆挺飞动相提并论的艺术高度。倒是清代的邓琰(石如) 、吴昌硕(缶翁)等人,于篆体书写上别开蹊径,在一味标榜瘦硬圆称的趣味和风尚里,引入了雄伟茂密的气势,自树篆书的风格,使人一见之下,耳目顿觉新异。

  这里还不能不提到“中山篆” 。公元前313年前后,一种与金文、大篆、小篆大异其趣,书体修长袅娜、十分优美的文字,被镌刻在中山国的方壶、大鼎等器具上。大约在公元前307年,这种别致的文字随着第四代中山王入土殉葬,从此在人间匿失了踪迹。直到20世纪70年代, 1977年,这种在地下沉睡了近两千三百年的文字样式,才重见天日。河北省的考古工作者在平山县三汲乡一带发掘出了第四代中山王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其中镌有铭文的器具有50多件,而以镌有长篇铭文的方壶、大鼎、圆壶(考古学家们谓之“中山三器” )最为引人注目。“中山三器”上的这种铭文书体,随后被命名为“中山篆” 。

  以铁线篆书艺见长的当代书法家程明先生,承继着邓、吴等清朝书家溯流穷源、追慕秦汉的雄心锐意,在广博涉猎和临习钟鼎、石鼓以及秦汉铜器各类款识的基础上,又从战国中期“中山王”壶鼎器物上的铭文书体中,顿悟出一种结构森严、高古秀劲的书写法度,用在了自己一直孜孜不倦的铁线篆书写上。此番“顿悟” ,被行家誉为“破译了中山王铭文书写的密码” ,同时也悟出了创新铁线篆书写的奥秘。此后,天资聪颖的程君又经自己的严师、素有“当代邓石如”之称的老书法家谷有荃先生庭训指授,花了数年苦功夫,铁划银钩,不遗余力,终于使自己所钟情的铁线篆书写具有了婀娜匀润、“吴带当风”的风致,乃至迤逦华贵、秀外慧中的大气象。观程君铁线篆书,无论是像《千字文》样的长卷,还是一些斗方作品,只见字字身段修长而飘逸,结构稳重而典雅,一笔一画圆净婉转、疏密有度,字与字之间又顾盼有致,仪态万方,殊饶韵味和意趣。

  由此,我联想到康有为的一个观点:“书虽小技,其精者亦通于道焉。 ”艺术评论家熊秉明先生也曾论及书法与一个人的生命的关系,认为书境即“心境” 。一个书法家一生所走过的道路,似乎有许多偶然,然而细审自己曲折道路所形成的图案,又可见其必然。因此,他认为,最终,“我们不得不承认那是我们自己的生涯。人即书,书即人。我们一生所写的字,无论我们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那是我们的字迹。认同自己的一生,也即是对个体生命的认同。 ”因此,他乐观地认为,我们应该从容地、自在地、平静地写自己可以认同的字,在书写中得到人书吻合无间的喜悦。

  程君无限钟情、心无旁骛、孜孜不倦地书写着他的铁线篆,其心境况味与精神取向,可谓与熊先生所言近似。睿智的作家董宏猷先生,以古时候的“武昌官柳”来命名程君的“首尾如线、活似柳丝”的铁线篆为“官柳体” ,同道皆以为妥帖形象。

  含烟官柳,拂地摇风;半吐流苏,半蘸水面。程君所书铁线篆,与此肖似,书法界因有“程官柳”的雅称。由此我也想到宋人戴复古的一联诗句:“客程官路柳,心事故园梅” ,几乎就是专门为程君而作的“嵌名联”了。谨借花献佛,戏赠“程官柳”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