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艺术家访谈 >> 正文

创立中国雅歌的音乐理想——访歌唱家范竞马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23日10:08 来源:中国作家网 高小立

  就在从西昌出发的“嫦娥”登陆广寒宫的那一刻,记者也同时关注了36年前从西昌上路、走了大半个地球,已经很著名却在“雅歌之路”上又从头行走的歌唱家范竞马。

  范竞马,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名字,认识或一般了解范竞马的人,都知道他是唱西洋歌剧的“海归”歌唱家,但真正了解他的友人才清楚这些年范竞马真正 的音乐世界。近年来,他不再频繁地露面于歌剧舞台或音乐晚会,而是在做一件“野心勃勃”的音乐事业,立志创立与世界乐坛公认的五大演唱流派——意大利的美 声(Belcanto)、德国的艺术歌曲(Lieder)、法国的歌唱诗(Chanson,也叫Mélodie)、俄国的浪漫曲(Romance)、英美 的音乐剧(Musical)并列的第六种艺术歌曲流派——中国雅歌(Yage-Chinese Lieder)。范竞马要填补一项国际音乐空白。

  生长在四川凉山的范竞马,在家学的影响下,1977年成为四川音乐学院在西昌地区惟一录取的学生,1984年又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沈湘。4 年后获美国纽约朱利亚音乐学院全额奖学金,进入朱利亚歌剧中心深造,师从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科莱里。学成之后一直活跃在世界各地的歌剧舞台上。2003 年,在阔别祖国15年后,范竞马在北京保利剧院举办了独唱音乐会。这次亮相,不仅让中国音乐界眼前一亮——如此美妙的男高音,也传达了在首届央视青歌赛上 获得银奖、曾经一夜成名的范竞马,回到了祖国。

  和音乐才子郭文璟合作歌剧《狂人日记》,上春晚、奥运演出、文化部演出,接踵而来。在欧洲打下令人羡慕的音乐教育功底、从国际舞台走来的范竞 马,几年穿梭般地在国内的音乐舞台上频频亮相后。此时坐在记者对面的范竞马,经历了太多竞赛的这匹烈马,却以安静的内心讲述着“中国雅歌”,完全沉浸在 “中国雅歌”创立与推广的惬意中。国内朋友能经常见到在世界各地随处都可以安居的范竞马,也归功于中国雅歌使他长久地在国内生活了下来,尽管也还接演一些 国外的歌剧演出。

  范竞马、雅歌,好似一对形影相随的“恋人”。人走到哪里,雅歌就出现在哪里,范竞马即将出任评委的第八届新加坡中新国际音乐比赛,首次把中国雅歌定为选手必唱曲目。

  在音乐多元化的时代,雅歌的提出并不为奇,那么雅歌是什么样的歌?其内容、形式及表现方式有什么特点?理论依据是什么?记者带着好奇和兴趣采访了范竞马。

  记  者:“雅歌”对大多数受众是一个陌生的词,即使人们接触到了这个词,可能只会从字面上理解为“高雅的歌曲”。雅歌的本质取决于歌曲内容还是演唱形式?请先给雅歌下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义。

  范竞马:主要是内容,其次才是形式。雅歌是美声与本土文化有机结合的一种演唱规格,意在建立一种以中国历史文化为基础并与西方音乐艺术融通及对 话的、具有原创性和深度表现力的中国音乐和中国歌唱艺术。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在相同的层面与高度,寻找具有国际性审美尺度的艺术实体和表达方式,做到既可 以含蓄而真实地体现中华民族内心深处高贵的文化品位,又能自然地被世界接受认同,是“中国雅歌”诞生的愿望基础。正如欧洲的“艺术歌曲”,既是诗歌和精神 深处理性的探索,也是一种浪漫并贴近心灵的诗意表达,他们都是人类共通的艺术语汇和文化宝藏。

  “雅歌”(YAGE),来自东方的Chinese Lieder(中国艺术歌曲),其核心是“雅”:通过歌唱家内心世界的袒露和返璞归真的咏唱,在诗性的歌唱中把对汉语的演唱审美提升到美学的高度。在服从 汉语的语音规则与特性的前提下,以科学、统一、规范的声音技术为支撑,把中国的歌唱艺术,既高贵又通俗,既考究又自然地呈现在音乐会舞台,妄求超越东西方 “诗”与“歌”在审美上的差异和偏见,以取得精神层面上的和谐统一。

  记  者:很严谨的一段阐述,一看就是经过艺术积累后的深度思考,不是一蹴而就的。你在国外已经闯出了一片天地,出演了大量的歌剧,为什么要回国做一个比较寂寞的事情?致力于推广、传播雅歌的初衷是什么?是想扭转一种现象?还是完全因为个人爱好?

  范竞马:可能是来源于一种职业的责任感吧,如果我可以这么说的话。国外闯荡那么多年最大收获是见了世面,心胸宽广了,更包容了。所以我不可能去 扮演扭转一种现象的角色。艺术家本来就很脆弱,挺弱势的,力求做好自己的职业本分,同时能对社会和本民族担当应有的责任,并自然地影响认同这种理念和唱法 的人,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其中。雅歌是一项艰巨而有趣的事业,不是一个事件,是涓涓细流。当然演唱雅歌也是我的个人爱好。

  记  者:你形容的涓涓细流却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推广中国雅歌的缘起是什么?

  范竞马:2008年,荷兰奇诺唱片公司在寻找能够代表中国人文高度的高级音乐时,我立即就想到了我们的前辈,他们已经创作了许多早在上个世纪初 就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继而我们就合作录制了《我住长江头》。唱片在36个国家成功发行,同时还做了相关的研讨、讲座。这张唱片的出版在我心中埋下了要在 国际舞台上推广优秀的中国雅歌愿望的种子。

  记  者:我们知道,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赵元任、萧友梅、黄自等文化大家创作的一大批歌曲广泛流传,尤其是在青年知识分子当中影响较大,随着时间的检验,这批音 乐作品已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比如最具代表性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但在人们的印象中,往往把这样的诗歌与音乐结合而共同完成的歌曲称为艺术歌曲,你 为什么将其称为雅歌?雅歌和现在人们常说的艺术歌曲有什么区别?

  范竞马:雅歌属于艺术歌曲和室内乐范畴,是诗意的咏唱、较为含蓄和规范,意图要回归歌唱的传统,更加纯粹和本真,同时具有很高的艺术规格。雅歌 音乐会形式可以是多样的,目前我们采用大家熟知的、也是国际通用的弦乐钢琴五重奏的室内乐队的演出形式,目的是在形式上与国际接轨。雅歌应当具有国际化的 审美尺度,在演唱规格和曲目内容上,都至少应当与西方的古典艺术歌曲有相同的艺术水准和高度。更重要的是,雅歌的最终目标是要打造和创建汉语在国际舞台上 的演唱地位,并为中国歌剧的国际化铺垫良好的、坚实的基础。世界公认的五大声乐流派之所以能够各成体系,同时又能跨越民族的边界而被全世界接受认同,正是 因为实现了各自不同的语言特征与统一的美声技巧的完美结合。

  我在维也纳的首场演唱会上,亲眼看到了欧洲人被雅歌所感动,当我唱到“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时,发现在前排的一位老人和后面的 一位年轻人都流下了眼泪。下来我问了那位年轻人的感受,她说我的演唱使她想起了已故的奶奶。所以,雅歌不是高高在上的神曲,恰恰是非常通俗的音乐表达,是 通往人们心灵深处的音乐。

  记  者:听你的演唱,感觉你的发声像在说话,吐字非常清晰,这是雅歌演唱的要求还是你个人的演唱风格?

  范竞马:其实唱任何歌曲都应该准确、清楚地唱出每一个词的含义。不夸张,吐字清晰考究,自然流畅,像说话一样的演唱,以语言的特征作为发声的基 本依据,既得体又高贵,是雅歌演唱的基本要求。希望通过雅歌来恢复吐字的一些基本规格,回归自然的演唱,在诗性歌唱中把运用汉语演唱上升到一个美学高度。 我们现时的声乐教育,普遍忽略汉语在演唱中的决定性作用,我们是在牺牲母语的审美和语音规则的前提下去获得所谓通畅有共鸣的美声,所以我们的美声顶多只局 限于演唱西洋歌剧的咏叹调。我常在讲学中说,我国大多数人学习西洋美声仅仅只局限在“咏叹调”这个狭小的概念里。

  记  者:能列举一些列入你的雅歌范畴的曲目吗?最好举几首离人们较近的作品。

  范竞马:雅歌是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从远古的《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近现代诗人的作品,都是雅歌的创作资源。比如《我住长江头》《教我如何不想她》《问》《思乡》《踏雪寻梅》《阳关三叠》《峨眉山月歌》等等。

  记  者:推广雅歌的途径与平台是什么?曾经和清华大学有过推广合作,合作方为什么不是更专业的音乐院校?

  范竞马:也是机缘巧合,清华大学举办赵元任诞辰120周年音乐会是我主持的,这场音乐会带给我很多收获,不仅接触到了一大批雅歌作品,还和清华 达成了合作协议——作为雅歌的学术基地。之所以和清华合作,是雅歌需要学术上的文献支持,需要历史、文化、人文的力量。当然也希望专业音乐院校的协作与支 持,因为这不是哪一个人能做到的事情,是音乐、学术界的事,是中国音乐的一项事业。

  记  者:这些年,像郎朗,包括你这样的歌唱家频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但中国音乐作品在国外的传播仍是弱势,远不如中国的音乐家在国外的影响力。你回国后致力于 将中国歌曲推向世界,中国作品的走出去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更大。你对雅歌的演唱和推广偏重国外还是国内?仅以你个人的力量是否太艰难,目前最需要的支 持是什么?

  范竞马:我其实已经在国内默默地尝试着推广有好几年了,也得到了许多机构和有影响力的文化人士的支持。比如我非常看好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的平 台。最让我惊喜又意外的是,还是在前年,我父亲就告诉我说,我们的前副总理李岚清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广中国艺术歌曲,并出了书,还在全国的校园里讲学和 推广,这让我顿时信心倍增。我之所以先到了欧洲正式首演,纯属是雅歌的缘分和机遇巧合。再加上我在国外有一定基础和听众,欧洲有欣赏艺术歌曲的传统,有室 内乐的环境,有规范的演出模式和成熟的演出市场。我们在奥地利和斯洛伐克的几场演出都被排在正式的演出季当中,对我们来说是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音乐演出活 动。我希望看到因为我们的演唱,一个外国歌唱家只要学习中文的吐字和发音就能和我们一样地演唱中国雅歌,就像我们演唱德奥的艺术歌曲那样。

  在国内目前主要是通过做小范围的雅歌沙龙,同时确立起学术平台,吸引学者、知识界人士了解雅歌的艺术魅力。在推广上以进校园和高端精英人群为主。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将设立中国雅歌艺术专项基金的相关事宜也正在进行中。

  记  者:在全民看《中国好声音》、娱乐是王道的背景下,我们来谈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雅歌,好像和当下的音乐审美不太合拍,但当大众把目光集中投向“中国好声 音”时,我们更需要对中国好声音到底是什么声音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不能误读了中国真正的好声音。要想把已经丢失掉的中国歌唱传统找回来,在推动雅歌上,最 终会走向大众传播的平台吗?看了我们的访谈后,一定会有观众问及到哪里能看到你的雅歌演出。

  范竞马:中国的确有太多的好声音!而我们更需要有文化内涵的、有思想的声音。我们应当重新审视我们的主流文化观,是否一切已经被低俗的娱乐风替 代?我们不乏唱歌的人和歌唱家,但我们更需要歌者和歌唱的诗人。就像Bel Canto一词被翻译成“美声”,而实际上更确切的翻译应当是美妙的歌,或美妙的歌唱。恰恰我们缺乏的是后者。我真心地希望能看到中国雅歌登上大众化的平 台,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沙龙和国界之外。观众只要关注中国雅歌,就能看到演出。

  记  者:产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批艺术歌曲,其作者多是文学家和语言学家,他们通过音乐的翅膀完美诠释了中国诗词的汉语言魅力。比如《教我如何不想她》的 歌词就是刘半农的一首白话诗,通过赵元任的谱曲,将中国诗词与音乐完美结合。当下的艺术歌曲创作好像很少以一首诗歌作为歌词,是我们的诗歌太深奥甚至晦 涩,不太好谱曲,还是作曲家已遗忘了诗歌?艺术歌曲创作的严重匮乏是当下需要正视的问题,包括你说的雅歌,你在推动创作上有何设想?

  范竞马:说到创作,这击到了我的痛处,人才与资金是两大困扰。刚刚收到高为杰教授用元曲谱写的三首雅歌,我们欣喜若狂。我们初步计划征集和挖掘 并录制100首中国雅歌,广大的诗人都是雅歌的词作者。当然离不开作曲家们为之谱曲,包括“70后”、“80后”的年轻作曲家。我希望能借用国家的平台逐 步建立雅歌的创作机制。

  记  者:现在是文化多元时代,音乐文化更是如此。雅的对立面是俗,雅歌的提出,是否会遭致民歌和流行音乐爱好者的反感?

  范竞马:首先要承认雅是现实存在的,雅歌没有对立面,百花齐放,多元音乐永远都是共同前行。

  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中国雅歌从2008年的萌芽状态算起,也才5年,范竞马推广雅歌的路可能会很长。他一再说,“好事不在忙上。”我们已经有 太多昙花一现的东西,我们已经习惯了疾风暴雨而失去了做事的耐心。但我们期待着中国雅歌(Yage-Chinese Lieder)在世界音乐星空的灿烂辉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