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王蒙:永远不忘那个最初的年代

——王蒙在《青春万岁》的中学里回忆青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20日10:37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李超
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青春万岁》封面 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青春万岁》封面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们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12月3日的下午,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北京市东直门中学的20名高一学生用他们青春激昂的嗓音朗诵着王蒙写于60年前的《青春万岁》序诗,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东直门中学联合举办的“不同的时代,同样的青春——王蒙与青少年学生面对面暨《青春万岁》创作六十周年纪念活动”的现场,王蒙直言,这仿佛让他回到了60年前,回到了那个青春飞扬、充满激情和理想的年代。

  《青春万岁》是王蒙19岁时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进入文坛的处女作。这部小说集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浪漫主义于一身,描写了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中学生生活,生动地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学生们如诗似歌的青春岁月,具有浓郁的青春气息和时代烙印。王蒙在写作《青春万岁》时,是北京市东城区一名年轻的共青团干部,这部小说的写作素材、写作背景也与他的工作对象、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小说中的“北京市第二女子中学”正是如今的东直门中学。

  据王蒙回忆,当时的“北京市第二女子中学”参与革命运动的学生特别多,而当年参与革命运动的中学生与现在的中学生完全不一样,那都是“燃烧的青年” 。王蒙说,他们那一代人见证了旧中国的灭亡,也见证了新中国的建立,当时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激情,他们的青春就像歌曲唱的那样:“我们的青春像烈火一样的鲜红,燃烧在充满荆棘的原野;我们的青春像海燕一般的英勇,飞翔在暴风雨的天空。 ”回忆起青春,王蒙不禁唱起了当年的那首歌曲。“就是觉得每天都不一样,每一个日子都金光闪闪,每一天都快乐无比,因为新中国的建立给我们带来太多的希望,现在的人可能体会不到那种感觉。 ”王蒙回忆起那段日子依然激情澎湃。

  20世纪50年代初,东直门中学的前身——当时的“北京市第二女子中学”有一个高中班的学生都喜欢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于是就把主人公的名字——保尔·柯察金用到了自己班级头上,命名为“保尔班” 。“保尔班”要求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功课好的帮助功课差的,体育好的帮助体育差的,如果发现缺点还要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求得全班的共同进步。“保尔班”还有自己的班级日记,记录着每天发生的事情,例如同学们读了一本新书、看了一幅新画或者学了一首新歌;如果哪个同学违反了学校纪律也会在日记里对自己进行深刻的批评和反思;甚至同学之间的相互关怀也被记录其中。

  王蒙说,当时看到“保尔班”的日记非常感动,觉得“保尔班”培养出来的学生,全都是保尔·柯察金和达雅·柯察金娜那样的革命精英。于是,这个令王蒙感动的“保尔班”就被他写进了小说,成为了《青春万岁》的创作原型。但《青春万岁》并不局限于“保尔班” ,实际上吸收了多方面的元素。王蒙表示,例如当时的共青团非常活跃,组织了很多像参军、甚至学校招生这样的社会活动,在当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此, 《青春万岁》除了对青春、中学的怀念以外,也寄托了他个人作为当时的共青团干部,对团组织的高度评价和怀念。

  和新中国建立后的历史动荡有关, 《青春万岁》的创作和出版也充满了波折。小说于1953年开始创作, 1956年修改定稿,1957年部分章节在一些报纸发表、连载。而此后的20余年,王蒙的人生发生巨变,这部小说也随之冷藏。直到“文革”后的1979年,当时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韦君宜力主出版《青春万岁》 ,王蒙这部充满活力的小说才重新登上舞台,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读者,成为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提到这些坎坷和曲折,王蒙表示,坎坷和曲折并不可怕,也不可能没有,不过他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最初的年代,他们有过的激情、理想和高唱过的歌。至于原因,王蒙说因为他们亲眼见证了旧中国的衰亡、混乱,然后看到了新中国的光明与希望,所以每个人都有过那种使不完的干劲和热情。 《青春万岁》从1979年全书出版至今已有44年,仍持续出版,受读者追捧。王蒙认为这说明人间的相信美好不会灭绝,向往美好不会灭绝,“保尔班”的美好记忆也不会灭绝。“我们那一代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相信美好,相信未来。现在的年轻人也应该燃烧起来,我们总要有一种相信。 ”王蒙说。

  无论生在什么时代,青春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我虽然已经年岁很高了,但仍然愿意和大家一样,只要活一天就愿意保持一颗相信美好的心,保持一颗期待美好的心。 ”当活动进入尾声,“老青年”王蒙这样对现场的几百名新青年寄语。

  现场问答

  问:王蒙老师,您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这条道路的?

  答:这个很有意思,从初中起我就特别喜爱语文和数学。后来作为团干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时候,我非常激动,当时看了一部苏联小说里写的建筑师在建筑工地上的故事,看得如醉如痴,当时就想我要学建筑当建筑师,在建筑工地的脚手架上度过我的青春。于是给组织上写报告,说我要考大学学建筑系,结果受到领导的批评,说不安心工作。最后没辙了,想来想去,干脆自学文学,写小说,而且要写长篇小说。所以就这样,初生之犊不怕虎,就开始写了起来。

  问:在《青春万岁》这部小说里,有没有您个人的影子,或者比较认同的那个人?

  答:每个人写小说的情况不一样,我的小说里虚构性大于纪实性。 《青春万岁》主要写了对那个时代的感受,对生活的感受,对青春的感受。哪个是我自己的影子?因为当时男女分校,小说主要写了一些女生,男性角色也不多,我实在没有办法说哪个人是我自己,因为它就是小说。

  问:您那时的青春和现代的青春有什么区别,又有哪些相同之处?

  答:两个时代的青春有它的相同之处,比如热情、感情丰富、善良纯真、期待美好的未来等。但是随着环境的不同,“青春万岁”也是各式各样的,我们这一代人有一种特殊的幸福,就是经历了重大的历史转折,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抗美援朝、中苏结盟、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等。现在没有那么多重大社会活动,生活方式也不一样了,但我相信每个年轻人心里面都有一颗火热的心,有一种期待,也有一份激情。

  问:您曾经历过“文革” ,如何在那样的时光里保持自己的激情?

  答:“文革”中保持激情,我并没有做到,也有得过且过的一面。我觉得人得有耐心,有时候耐心比智慧更重要,因为有时候一下子看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但我有两条,第一条,我从没丧失对生活的兴趣;第二条,在最艰难的时候还能学习。困境人人都会碰到,但是我没有权力悲观,没有权力不善待自己的生命,没有权力停止学习。

  问:最近有一个提法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明年我将衰老” ,也是您一部小说的题目。您一方面说“青春万岁” ,要保持着对生活、对文学创作的热情,但又突然提到了这样的概念,两者是怎样的关系?

  答:事情是这样的,大约五年之前,一家媒体访问我,找了个“70后”的年轻女作家向我提问:您现在有没有力不从心、记忆力减退等衰老的感觉和痛苦?我听了以后就觉得难以回答,毕竟当时我已经75岁左右了。如果我回答没有,身体还棒着呢,不太合适。因为在一个30多岁的女作家面前卖萌,我觉得不应该那么做。那我回答是,老糊涂了,又感觉有点泄气。所以我就说,暂时还没有这种感觉,估计明年就有了。这个说法就这样产生了。第一,我承认人都是会衰老的,衰老是人生中的应有之意,但我觉得不是今年,而是明年,如果明年还侥幸没有特别衰老,还有明年。大家放心,王蒙一定会衰老。但在没有衰老以前,我们还照样“青春万岁” 。

  问: 《青春万岁》的创作选取了很多学生时代的生活片段,现在的创作主要选取了哪些生活片断呢?

  答:选取哪些生活片断写进小说?等我明年出的小说好不好?到时候就知道我选了哪些片断了。我现在写的长篇小说,题目叫《烦闷与激情》 ,预计明年夏天会和各位见面。

  (本报实习记者李超整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