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黄亚洲:探班《邓小平》剧组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20日10:33 来源:光明日报 黄亚洲 (杭州)

  探班电视剧组,是件新鲜事儿,也是件劳苦事儿。说苦,是因为剧组人员的日常生活十分艰苦,哪怕偶尔去探班的人也多少会沾上苦味。12月4日,我在北京郊外探《邓小平》剧组的班,没想到这里的弟兄们会苦到这种程度。

  本来想,这部电视剧由于题材的重大与各方的关切,再加之资金的充分,并不至于艰苦卓绝,但是一进棚就觉得情况不妙。首先是甲醛味儿,这个临时搭建的3000平方米大棚体量很大,几乎整个儿邓家都“搬”在了里面,使人头昏脑涨的甲醛味儿就再也无可避免。其次是阴冷,外面的气温虽是零度,毕竟还有和煦的阳光,里面就只有打寒颤的份了,于是人人都裹着棉大衣。再者是灰尘大,这可能与施工不久有关,棚子里许多人戴着口罩,白的、红的、黑的。

  戴着厚帽子,把口罩推在脖子处的导演吴子牛,一见我就说,他感冒第5天了,这间屋子的人全感冒了,人称“感冒屋”,又说,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大家的心理疲劳期已经过了,现在是生理疲劳期,免疫力特低,尤其是他们连续拍了70多天。

  更让人惊讶的是那些演员们,动不动就把棉大衣脱下来,穿着单衣甚至短袖单衣,在摄像机镜头前谈笑风生。原来那天拍的是“为邓小平过生日”,八十大寿,8月22日,最热的日子。怪不得站在“邓小平”身后的大女儿“邓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不时地给坐在沙发上穿着短袖衣看电视的“父亲”摇两摇。其他演员也都一边冻着,一边笑着。能不笑吗,“父亲”八十大寿呢!导演则在一旁一再地吆喝“再来一遍”。不能不对演员们平添一份敬意,也不再羡慕他们手捧鲜花接受粉丝欢呼的风光了。

  特别佩服的是男主角马少华,他不仅能老是穿着短袖白衬衫忍着严寒,没有一声抱怨,而且他的表演也比之前拍片花的时候更见轻松。这位“邓大人”用四川官话悄声告诉我,“我拍的戏里头,有很多很好的了”,看得出他的自信。尤为可贵的是,他在表演中还有不少创造,譬如他得意地告诉我,在即将排演的“子女送生日礼物”的一场戏上,从“女儿”毛毛手中接过新手表而换下那只戴了40年的老表时,他已经想好了该说一句什么,因为剧本上没有提供相应的台词。接着,他就点着自己的手腕,斩钉截铁地说:“上紧发条,继续前进!”

  我说,好,得体!他笑,得意。

  说起“二度创作”,吴导也有好多新的构想,譬如他说,在拍邓小平在301医院做前列腺手术的那场戏时,他就想到,以后这里一定要加拍一场邓小平的梦境戏,他回到四川广安老家看他的父母,他的父母正面带愁容地算着16岁的儿子漂洋过海去法国要带多少学费。老年的邓小平应当悄步走近父母,默默地凝视,没有任何台词交流。吴导说,邓小平离开老家后终生未归,所以在做手术之前梦见与爹娘相见是人之常情。他说,这场戏就到广安去拍,然后在那里举行关机仪式。

  我听了这些都很感动。作为编剧之一,我很感谢这些添枝加叶的艺术创造,感到整个剧组的艺术投入程度极高。正如另一位编剧张强所说,这是他所见过的风气最正的一个剧组。

  制片主任一直站在棚子门口看着各路手下忙碌,也看着一份份简单的盒饭递到大家手里,众人接过蹲下来,就着阳光和冬风哗哗地往嘴里扒。这位处事严谨的高主任告诉我,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带好这400多号人,前几天“邓榕”过生日他特地备了蛋糕,即使一般的工人过生日,只要他了解到,最起码也得关照一碗热乎乎的长寿面。他说,这些小事都是不能小看的。他又哈哈笑着说,组里那帮人以前都叫他“政委”,现在改叫“书记”了。这位浓眉大眼的高主任曾经领军过《建党伟业》与《辛亥革命》的电影摄制组,一脸的威信与一肚皮的经验。

  为了“欢送”前来探班的中央文献研究室的领导,以及我们,马少华专门换上了一身灰色中山装跑出摄影棚,向发动的汽车频频招手,显示出“小平同志”对众人的关怀。他最后对我们说的话是“你们放心,我们一心一意拍好”,也是标准的四川官话,一字一顿,像煞邓大人的口吻。

  听了“小平同志”这样的话,我们这些探班的人,除了感动,还能有什么别的感受呢!

  (作者为浙江省作协前主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