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少儿 >> 新闻资讯 >> 正文
编者按:
在郑州埋伏着这样一群电影追梦人。他们的作品题材丰富、人物鲜活,或以优美的河南风光、自然亲切的叙事风格,或以幽默或深情的故事设计,在给观众耳目一新 的同时,给业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他们的受众也从小圈子走向大众,不少作品还在世界上获了奖。他们的队伍可能还比较孱弱,但其茁壮成长的态势却分外引人注 意。他们通过作品在传递着真善美正能量的同时,更充分展示了郑州市的文化自信,成为了郑州城市的新名片。
人民网河南分网近期将推出系列报道,揭开郑州本土电影的面纱,挖掘其发展背后的故事。
本网专访中国新锐导演原雅轩:“少年强则国强 强国梦应从少年儿童开始”
本网记者专访中国新锐导演厡雅轩
人民网郑州12月16日专电 由河南金象影业有限公司拍摄的《念书的孩子》,作为郑州本土电影的优秀代表,在第九届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获最高奖项--最佳电影奖。男主角9岁的李佳奇同时获最佳演员奖。在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导演原雅轩获本届电影节“中国新锐导演”殊荣。
在这个电影市场被商业片统治的时代,原雅轩为何钟情于拍摄儿童题材的电影?儿童题材的电影和其他商业片有什么不同?在他看来,“少年强则国强,中国梦、强国梦应从少年儿童开始”。
近日,本网记者就《念书的孩子》采访了该片导演原雅轩。
记者:电影《念书的孩子》在国内外都获了奖,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您可不可以给我们具体讲一下。
原雅轩: 《念书的孩子》我们已经拍了两部。第三部的剧本也已基本完成。作为中国首部真正从内心深处去关怀关注留守儿童的电影,《念书的孩子》主要讲述的是一个9岁 的留守儿童开开的故事。影片真实反映了中国当今社会现象,有无奈,有坚强,有困境,有希望。通过简单的故事折射出深刻的道理。把生活中人们似乎总是忽略的 “小事情”拿出来摆在面前让观众认真去看的时候,观众都被深深震撼了!一个个泪流满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因为这些事情其实都不是小事情。生活中有 很多事情让我们感到无奈的时候,我们或多或少都习惯采用麻痹自己的方法去处理。一旦遇到最真诚的语言来和自己进行交流的时候,人们都不由自主地卸下心灵的 铠甲,拿出灵魂深处最真诚的情感来接受和反思我们提出的问题。影片没有宏大场面,只有观众泪流满面;影片没有惊心动魄,只有观众揪心动魄。这才是我们影片 真实的用意--润物细无声。不唱高调,不说教,育人于无形。
2012年6月,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与河南金象影业签约购买了少儿电 影《念书的孩子》全球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版权。2012年8月,电影《念书的孩子》被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评为优秀影片并推荐给全国中小学组织观看。时 隔两天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第九届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22个国家参评的389部影片中,《念书的孩子》又独揽两项最高奖:影片荣获“最佳影片 奖”,九岁男主角李佳奇荣获“最佳演员奖”。《念书的孩子》还被本届电影节作为开幕首映片和闭幕式答谢影片。2012年8月,《念书的孩子》被美国好莱坞 制片商签约购买了美国版权,中国影片在国际电影节历史上被好莱坞制片商当场购买美国版权还是头一次。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对电影《念书的孩子》 也纷纷作了高度评价。我在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也因为这部片子获本届电影节“中国新锐导演”殊荣。
记者:听说您还要拍摄《念书的孩子Ⅲ》,《念Ⅰ》、《念Ⅱ》、《念Ⅲ》在场景和故事的设置上有什么不同吗?
原雅轩: 《念书的孩子》第一部场景全部在农村;第二部是农村、城市各一半;第三部全部是在城市。调子也不一样。第一部是温暖中有忧伤,属于冷调;第二部非常温暖,属于暖调;第三部,就是非常清新靓丽。
《念书的孩子II》是电影《念书的孩子》故事的继续和延伸,讲述的主要是小主人公开开进城之后和同学们以及开开的狗“小胆儿”之间的动人故事。影片又在 2013年第十届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上再次斩获“最佳影片”和“最佳演员”两项国际大奖。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连续两届获得最佳电影奖应该是个 突破。
记者:在这个电影市场被商业片统治的时代,您为什么选择了拍摄儿童题材的电影?
原雅轩:以前,我拍摄的也大都是成人题材的电影或电视剧,如电视剧《最熟悉的陌生人》、电视剧《矿山人家》、电视剧《喜临门》、《江阴要塞》等,但现在我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拍摄儿童题材的电影上。
这些年,我觉得我们的社会生了毛病了,生了大毛病,一切向钱看,物质文明的建设甚至可以说已经取代了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极其可怕的!缺失精神文明建设的 国家永远成不了世界强国。精神文明的毁灭只需三到五年,但重建却是三十年、五十年都难以完成的。拜金主义自古就有,但从未像今天这样严峻。中国影视业也是 如此,完全以票房来衡量一部影片的优劣。只要能吸引眼球,只要能够有票房,就是好影片。反之就是不好的,不被认可和支持。老百姓这样认为,部分政府官员也 这样认为。我感觉社会的浮躁,导致了整个社会人们普遍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扭曲了。
“少年强则国强”不是一句空话,是需要我 们拿出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付诸很多行动来完成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也不是一句空话。这个国家是我们赖以生存生活的家,他的好坏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 国家要是不好,你就是跑到国外也一样被人看不起。人民普遍道德素质差,走到哪里你说你是中国人也不光彩。所以我认为我们有责任改变这种现状,至少我们可以 用我们的专业在我们的行当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给我们的下一代做些精神食粮,传递些正能量。否则,你不做,我不做,国家不做,空喊实现中国梦、强国 梦,那只能是做梦而已!梦醒之后遍地悲伤!虽然现在人们普遍都不太爱看文艺片,一听《念书的孩子》就认为没劲,不愿看。但我们坚持做到:只要你一不小心看 到了这部影片,就让你哭得泪流满面,就让你心服口服,就让你一辈子忘不掉,就让你想让你的孩子看,就让你麻木的心顷刻间流泪,顷刻间变得无比柔软。
爱心是如何产生的?就是这样产生的,这一刻你的心里满满的都是爱,多到顺着眼睛流淌出来。如果我们重新捡回了爱心,重新捡回了信任。我们的观众又开始看 文艺片了,我们的国家就又上了一个台阶,我们就是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做出了一点贡献。说实话,我认为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国家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但我相 信,这些事情国家迟早是会做的,单靠我们民营企业、单靠我们董事长积攒的几个钱来做公益事业势单力薄,做不强也走不远,公益事业不赚钱,几千万很快就能花 光了。我曾经问过董事长,问她这样的公益事业她能坚持几年?郭总说一直坚持下去,直到没有能力再做的时候。当时我觉得有点悲壮,如果我们的国家真正开始重 视儿童影视教育了,我们就熬过了黑夜迎来了黎明,我们会做得很好。否则,我们就只能成为先驱了。
我们国家这几年经济是发展 了,GDP也上去了,但绝不意味着我们就是强国了。强国的较量归根结底是文化的较量。文化素质的培养最重要的还是要从娃娃抓起。人一旦成年,他的世界观人 生观都已经基本形成,要想改变太难太难,甚至是不可能。古语说的好:“人过三十不学艺”。所以梁启超说:“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强则国强”,一定要先从孩子 抓起。不重视儿童教育的国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很危险的。我希望通过《念书的孩子》系列电影呼吁全社会都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心少年儿童,关心农民 工和农村留守儿童。重视儿童教育,关心留守儿童,真正为实现中国梦、强国梦做点事情。不为别的,为我们的孩子们将来能生活的更好,为我们的小家庭能生活的 更幸福。我们的小家幸福了,中国梦、强国梦也就不远了。
记者:拍摄儿童题材的电影,还有别的特殊原因吗?
原雅轩:新闻和社会现实中,许多留守儿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与我们的家庭教育和文化有很大关系。很多时候,成人们很无心的一句话可能就对孩子影响很大。
我和爱人聊天,她现在都记得她小时候被家人“无心的伤害”。爱人小时候因为家庭原因被寄养在姥姥家。她年龄小,又是外来户,常被表姐妹欺负。
那个年代,家庭都不怎么富裕。姥姥给她吃个雪糕,她都要藏在门后吃。有时候表姐表妹先吃完了,就去抢她的,甚至把她嘴巴都抠烂了。舅舅还经常跟她开玩 笑,说回头把她装到麻袋里,寄回她们家。大人是开玩笑的,可作为孩子的她会当真。对她说,这样的话可以说是灭顶之灾。虽然表面上还强装欢笑,但到没人的地 方,她就偷偷地哭。所以说,成年人是很难理解孩子的,强者是很难理解弱者的。只有弱者才理解弱者。
爱人一丁点儿就有了忧患意识, 为防止在姥姥家待不下去。开始攒钱,她把姥姥给的买冰糕的2分钱、5分钱偷偷攒起来,然后在地上捡个冰糕棍含到嘴里,告诉姥姥,已经吃过了。就这样,她硬 是攒够了15元钱。15元钱如何安全存放又成了问题。妈妈是人生最亲近的人,她就自然想到了妈妈。她坐车去很远的地方找到了妈妈,把钱交给了妈妈,并一再 给妈妈强调,让妈妈给存好了,等将来需要的时候她再来取。她怕有一天她在姥姥家不能生活了,她要靠这15元钱开始独立生活。在回姥姥家路上,她忽然又隐隐 担心起来,怕妈妈把那钱给花了,如果姥姥再不要她她就没法过了。于是几天后就又坐车去找到妈妈,让妈妈还把钱给她。可妈妈很不在意地说:“花了。”我爱人 那时候才六岁,一下就呆住了。妈妈却并没有在意花掉女儿15块钱有什么大不了的。从妈妈那里出来,她没有再坐公交,从妈妈家一直走回姥姥家,走一路哭一 路。
爱可能有深浅,但天下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可是作为家长的大人们经常就不理解孩子的心。对大人来说,15元钱不算什么,可对 孩子来说,这15元就是这个孩子全部“生存”的希望。她用两年多的时间2分5分的攒才攒下这15元钱,作为一个爱吃嘴的孩子来说她能两年多不吃冰棍儿偷偷 剩下钱攒起来,可见她对人生的恐惧有多大。没有了15元钱,不敢想象她当时有多伤心,多崩溃!
身边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事例,让我觉得很有必要拍这样一些反映儿童生活和心理状态的电影。影片中一定要有孩子汲取的营养,也要有成年人看到这部影片应该汲取的营养,应该去理解孩子的内心,应该从孩子的视角看看这个世界。
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大人们跟孩子开玩笑取乐子就说孩子的爸妈不要这孩子了,孩子很恐惧,但还坚持着说要。大人们就说,真的不要你了,不信你问某某。某某则在旁边帮腔说,真的,你爸妈就是不要你了。结果这个孩子得了精神病。这种残酷的玩笑在农村很普遍。
我希望通过拍摄电影的手段方式,来呼唤人们关爱儿童,理解儿童,关爱这些弱势群体。
记者:题材定了以后,你们的剧本是怎么找到的?
原雅轩:剧 本比较偶然。在北京,有一次,我和著名编剧孟宪明先生闲聊。孟老师告诉我说,有一天晚上做梦哭醒了,醒来后很纳闷,自己哭成这个样子是为啥呢,回忆了一下 知道了,哭成这样是因为一只小狗。然后他就起身在纸上记录,追忆梦境。40多分钟完成了剧本大纲。又花了一个礼拜,完成剧本。
孟老师给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都被他讲哭了。我说,我们一直想拍儿童题材的电影。就先拍这个吧!
记者:影片的选景是在河南吗?
原雅轩:选景的时候是在洛阳嵩县。因为,编剧孟宪明在剧本中刚开始写的就是“杨树林,金黄金黄的叶子”。这种场景不太好找。
一位朋友说,洛阳嵩县的银杏树叶也是金黄金黄的,可以去看看。我们几个人就去了嵩县白河乡,一看就被震撼了:满山的金黄,像被点着了一样。满地的落叶,就像是落了一地的蝴蝶。当即就拍板定下了这个场景。
另外一个景区也邀请我们去选景,并承诺几十万的赞助,但为了影片的效果,我们定在了嵩县,赞助也不要了。
记者:电影中的小狗真的很通人性,很让人感动。
原雅轩:是 啊。其实那只小狗是个真正的流浪狗,是训犬师救下了它的命。训犬师刚捡到小狗的时候,它全身是伤,已经奄奄一息了。训犬师把它抱回家,用碟子盛了些牛奶放 在地上,第二天去一看,牛奶没有了,小狗竟然活了过来。从此这只小狗和训犬师成了最好的朋友,平时不叫唤,沉默寡言。但训犬师让它干啥它就干啥,对其他人 则保持戒备之心。
在拍摄过程中,这只小狗表现很好。在《念书的孩子》快结尾时,需要拍摄小狗追车的镜头,但我们一直拍不到理想的 效果。训犬师就先给小狗“沟通”,然后在小狗的注视下,让另外一个工作人员把小狗拉到远处。当摄像师和司机师傅做好准备的时候,先开车,然后那名工作人员 一撒手,小狗就急速地跑去寻找训犬师。最终有了影片中的感人效果。
在国外,小小的情节,会引起全场惊呼。《念书的孩子Ⅱ》里边有这样一个情节:“当小狗隔着公园的铁篱笆墙看到公路上有个塑料瓶子,小狗就像猫一样翻过篱笆墙去捡瓶子。一声撞击声和小狗的惨叫。”全场惊呼“My God!”
这个时候,小狗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记者:拍儿童电影和拍成人影视有哪些不同,中间有没有自己的一个坚持?
原雅轩:有很大的不同。孩子很多时候不懂电影中的情节,剧本也看不了那么深入。这部影片中,我们又融进了动物演员。动物就更不理解看剧本了。这就要求导演在拍摄的过程当中,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动孩子和动物的情绪来表演,从而达到拍摄的目的。
拍摄儿童情感戏的时候,由于儿童演员对剧情和情绪没有很深的体验,需要导演说戏和讲故事,一讲就是半个小时,要是这不能达到拍摄的目的,通常的做法就是 给儿童演员点眼药。但在我的影片中,我没有给演员们点过一次眼药。因为我始终认为,点眼药的“哭”太假,声音是干的,没有感情,也起不到感染观众的作用; 我要求我的电影必须要有真实的感情,首先要打动我们自己。
孩子们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哭是颤抖的,他们的笑是振奋人心的。有时候,讲故事讲得自己都哭了几回了,但儿童演员还没有进入状态,我就换种方式再讲,直到小演员进入状态。
这是我坚持的!
记者:影片拍摄完成后,您在给有关方面送审样片时,有担心吗?
原雅轩:没有。在去送审影片的时候我们是信心满满。
因为对这部影片有底。在送审前给几组业内专家看样片的时候,专家对这部影片的评价是:这样的影片,中国若干年来就没有。无论从故事还是从效果、艺术质量 等,整体水平很高,可以说从《妈妈再爱我一次》以来,没有哪部影片的感人程度可以超越现在这个,以后想超越这个也很难。专家组还推荐我们去参加美国圣地亚 哥国际儿童电影节。结果,我们去之后就拿了大奖。
《念书的孩子》我们没有走院线的路子。在北京,许多专家看后认为,这部影片非常 适合成人看,不一定适合儿童看。但在郑州市文产办牵头在深圳参加的电影展映上,差不多每一个观看这个电影的儿童都哭了。一位电影院线的老总也认为孩子看不 懂。我则坚持认为能看懂。最后他带着妻子和孩子观看,没看到一半,孩子就哭着扑到了妈妈的怀里。他对这部影片也有了新的认识。
在第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念书的孩子》展映现场,专家、主持人和观众都被影片感动得热泪盈眶。主持人甚至被感动得泣不成声,无法正常主持议程。
记者: 《念书的孩子》去年在美国获了大奖,今年您再去美国参加评奖,有压力吗?
原雅轩: 《念书的孩子II》去美国评奖的时候,我一直没有敢给公司联系,因为和去年太不一样了,竞争更加激烈。去年,我们去的时候,美国方面把《念书的孩子》当做 开幕式影片。今年还是把《念书的孩子Ⅰ》作为了开幕式影片。我担心,是不是《念书的孩子II》他们没有看中而把去年的又当做开幕式影片了。
我当时就有了压力了。而且《念书的孩子Ⅰ》放完之后,就全部是放映外国的影片。我看了国外的影片,他们的特效应用、制作水准等质量确实是高,除了故事一 般外。我就担心我们是不是拿不到奖项了。所以一直没有和公司联系。结果到颁奖结果那一天,我们仍然是最后颁得奖,仍然是获得了两个最高奖。
在颁奖后的电影研讨会上,好莱坞的评委会主席对前面的电影都是说一句翻译一句,但到了《念书的孩子II》,他则说了很长的一大段话。我英语听力有限,只 听懂了“readingboy”一个词,而且他反复强调。最后翻译给我们讲,好莱坞评委会主席在说,2012年他看到了他认为中国最好的影片 “readingboy”;今年他又看到了最好的影片“readingboy2”。如果中国的电影都像“readingboy”那样,那真是太了不起了。
当时,在国外听了赞美中国电影的话,真的感觉很不一样!
记者:拍摄儿童题材的电影,您是如何克服融资方面的困难的?
原雅轩:融资方面,我首先得感谢我们现在的公司和董事长郭爱景女士。是他的信任、支持和帮助才有了电影《念书的孩子》的今天,也有了我现在的今天。
资金方面,全部是金象影业独家投资的。
之前,我和现在的董事长郭爱景不认识,因为拍《念书的孩子》资金有很大问题,经朋友介绍认识了郭爱景。我把剧情和我的情况大致给郭总做了说明,几次接触 以后,郭总就决定出资。说实话,那个时候,郭总其实是在支持我做的这个事儿,而不是投资,甚至给我的钱连收条都不让打。
很多时候,郭总对项目能赚多少钱并不重视,但却对做这件事情的人很在意。她说:“只要人品好,做的事情对,能坚持做下去早晚一定会出成绩。
对于公益性的电影,我会坚持拍。郭总也说,“只要我还能赔得起,我就一直拍下去。以后我们也可以适当的拍摄一些商业影片,让公司拥有自己的造血功能,来补贴不赚钱的正能量电影!”。
记者: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政府的引导在《念书的孩子》系列电影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原雅轩:首先没有郑州市文化产业资金的支持,我们的《念书的孩子》不可能进行再次的后期制作。这笔资金让我们的后期制作弥补了很多缺憾!
在当前电影市场价值观比较扭曲的情况下,政府的引导很关键,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展示机会。比如在深圳的本土电影展示结束后,深圳的院线还打来电话要求 我们延长在那里的放映时间,让更多的观众观看。还给我们进行了院线的利益分成。这对我们民营公司来说这种帮助都是积极而有力的。(智泓 付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