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综述 >> 资讯 >> 正文

活态传承是保护的根本——苗族史诗《亚鲁王》学术研讨会综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16日11:48 来源:中国文化报 程 竹

  活态史诗能否继续以活态形式传承?古老的“亚鲁王精神”怎样在现代社会里传承保护?12月3日至6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贵州省文化厅主办,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承办的苗族史诗《亚鲁王》学术研讨会在贵州省贵阳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亚鲁王》史诗的研究整理与保护传承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回归史诗唱诵真实语境

  《亚鲁王》是苗族英雄长篇史诗,生动讲述了贵州西部苗人首领亚鲁王带领族群创世与迁徙征战的历史,是认为是了解认识苗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然而,这一见证上古时期中华民族曲折融合的“英雄史诗”一直在民间流传,从未进行过系统的整理。直到2009年,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对《亚鲁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这部作品才真正进入当代文化界的视野。专家们认为它填补了贵州西部方言苗族迁徙、征战口述历史的空白,体现了苗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基因密码和精神图谱。经过3年的采集整理,《亚鲁王》第一部于2012年2月出版,第二部仍在采集整理中。

  但如今,这部史诗正面临巨大的快速的“文化变迁”,并对“原真”的《亚鲁王》造成现实性挑战。学者余未人是最早接触到《亚鲁王》的专家之一,她认为,诚实面对当下的文化变迁,改变传统民族学对于“过去文化”的追忆的田野工作方式,在以真实文本记录、观察和研究的基准上,同样对新纳入的文化样式进行客观地记录,也未尝不是当下“真实文化的一部分”。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博士巴胜超认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亚鲁王”和传承人、研究者,对“亚鲁王”的“本文”,要进行完整的知识梳理和系统的传承实践,找到“亚鲁王”在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份”之前的传承脉络,回归对亚鲁王的本真研究。

  研讨会上,有专家提出对《亚鲁王》进行“真实语境”的文本记录,尽可能原本地研究史诗唱诵的人物故事、文化空间、道具设置、场景、活动、仪式过程、话语等,希望尽快建立起省级的“亚鲁王研究中心”,对贵州苗族的“亚鲁王”英雄史诗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强化演述者“东郎”的传继

  《亚鲁王》的流传基本上是靠口口相传,没有文字记录。因此,演述者“东郎”的坚守和传播,是《亚鲁王》今天仍旧存活的关键;然而如今,“东郎”大多年事已高,却后继乏人。

  贵州省人类学会常务副会长王小梅认为,注重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的演述人“东郎”的传承机制与文化生态保护是保护史诗有效传承的前提与根本。“演述者‘东郎’在史诗的传播、传承当中担当了最核心的角色,他的社会角色、传承规律、职业遭遇理应受到政府、学界的关注。”

  与会专家对目前紫云自治县的观音山成立的《亚鲁王》工作站和14个传习点表示肯定。他们认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的方式来探索《亚鲁王》的传承,极有创意。这一行动能够推动整个亚鲁王民俗和麻山古村落遗产的保护,开创遗产多元保护的新局面。

  另一方面,《亚鲁王》研究人员的缺乏也是保护工作的瓶颈。目前,麻山地区懂得麻山苗语记录的人少之又少,无法适应史诗挖掘、传承、研究和发展的需要,这造成了《亚鲁王》今后抢救和搜集史诗第三、第四部的工作困难重重。

  对于这一现象,民族语言学者吴正彪呼吁,必须借助跨学科多学科交流研究平台,借助本土苗族文化学者、历史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学者的力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苗族历史进行系统文献回顾、寻找和史诗对应的文化叙事。

  不能伤害文化内核

  目前《亚鲁王》戴着“第一部苗族英雄史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六大社科学术事件”等光环,在各个领域以不同方式演绎着;“亚鲁之乡迎宾客”“感悟亚鲁传奇”“让外界了解古老而神秘的亚鲁王文化”等宣传词新鲜出炉;而正在筹建的还有“亚鲁王文化生态园”“亚鲁王文化广场”……麻山,这个贵州西部苗族地区的各个角落正在刻遍亚鲁王文化符号。

  在为《亚鲁王》广泛传播欣喜的同时,专家们也直言,这些推广和实践,只是支离破碎的符号运用,脱离了对麻山苗人文化的理解,存在盲人摸象的误读危险。他们担心,长此以往,必将伤害到“亚鲁王”的文化内核。正如余未人所说,“保护其传承主体和生存环境需要从理论上细致研究、深入挖掘,绝不能‘粗放经营’而糟蹋这一脉存留千年的文化富矿。”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