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正文

感悟与追求——《黄河,母亲河》创作札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13日10:05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西京

  生命起源于水,我们的先民大都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资源。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也许都有大河情结,但每个人的体验和记忆又都有其特殊的一面。我出生于陕西临潼,靠近渭河,又在灞河边长大,对于河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和眷恋。上小学的时候,每天从灞河的石桥上走过,要走很长时间。站在河堤上极目远眺,视野开阔。灞上的千年往事,让人产生李白诗里那夹杂着豪迈与忧伤的感觉。风起之时,飞絮如雪,伴随着我的少年时代,至今难以释怀。灞河在高陵县汇入渭河,渭河在潼关汇入黄河,我对黄河的感受和记忆,最初就是从黄河的这两条支流开始的。

  随着阅历与认识的逐渐深入,大河意象开始成为我创作中不断感悟、探寻和发掘的一个重要主题。几十年来,我多次前往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等地采风写生,用心触摸黄河的脉络,在大河的赐予中领受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深厚、瑰丽和博大,体会着生生不息、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气魄和精神,同时也寻找着艺术表现的契机和可能。我们经常讲河海情怀,在意象和感觉上,河海也有相通的一面。但凡有河有海的地方,总让人心潮澎湃。北戴河、养马岛、亚龙湾、花莲、南洋,每次到这些地方,我都会停留很久,在天风海雨、潮汐涌动中寻找内心的释放与共鸣,体悟大之为大。惟有大境界,方能包容孕育,得造物之神髓,方得永恒。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因此,“大”作为一种艺术观念,完全可以走向“空”的悖反,成为一个具有综合性和包容性的美学范畴。

  在我的旧作《魏武观海》《黄河之水天上来》《春潮》中,都出现过海与河的意象。黄河和大海作为背景,在与人物及其他元素的互文中获得描绘和表现,而这些作品本身也源于文学或更广义的叙事文本。从人物画的角度看,这种方式比较有包容性,能够承载多方面的内涵表现和艺术追求。但这些作品也让我意识到,如果有一天要表现黄河的话,也许需要一种更为直接、纯粹和自由的方式。

  以巨幅创作表现黄河主题,必须以高度写实的景观描绘完成主题意蕴与内涵的呈现。这是一个基本要求,也是一个基本矛盾:再现与表现、写实与写意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形的真实未必能使内涵和表现力随之丰富,反而可能成为主体意识的障碍,使之难以进入,无法张扬,沦为“被缚的主体”。而一味强调主观阐释又会远离对象的真实,同样影响主题的表达和画作的感染力。画黄河却不像黄河,效果可想而知。《黄河,母亲河》采用了写实与笔墨相结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方式。在当代山水画中,这种做法并不时髦前卫,但不失为表现大河主题的最佳途径。

  作为绘画的意象和主题,黄河的景观之美与民族历史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的投射是同一的,完满表现这种同一是画作的关键所在。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厚重而又辉煌的历史,从远古走来,历经艰难曲折,走向伟大复兴的宏伟历程,无疑是宏大的史诗,这种史诗感当然以叙述性的象征手法表现最为妥帖。

  从100多幅小稿中截取一个最能表现黄河气势、力量、神韵和象征性的角度和瞬间,是关键的一步。意象的抉择是写意的开始,意象的典型性对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而言尤为重要,直接决定着写意的高度。在写实的同时强调中国元素、中国画的笔墨语言,点线皴擦点染,骨法用笔,以及气韵与留白,以笔墨的方法运用丙烯材料,以西为用,以中为体,最大限度地彰显中国画的优势和特征。

  新作《黄河,母亲河》采用了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相结合的观察和描绘方式,焦点透视是写实的需要,而散点透视则利于全方位的描绘和展现,利于时间感的营造和叙述的展开。写实取向也使画作的虚实关系与传统山水画的程式化处理方式拉开了距离,追求一种有机的、多变的虚实处理,一种微妙而丰富的节奏变化。写实也使丙烯的色彩表现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在描绘水雾时,由于象征的需要而采用了印象派的主观色彩。落实到细节的时候,笔法就极其重要,一笔落下,既是点线结构,又是明暗结构;既是笔墨,同时也是色彩,必须有效而准确地解决多方面的问题,与整体呼应。

  巨幅画作在创作过程中考虑的因素较多,很难把握,不像在画案上作画,落笔就知道成功与否,而在巨幅创作中,审视时要拉到10米开外,几乎全靠经验和感觉。关键的用笔必须一笔到位,不可重复,方可传达出中国画笔墨自身的生命精神,所以关键部位落笔,有时需要思考很长时间。但成形之际,如龙驭风,如云行空,阳关灿烂,斑驳厚重,也是最为快意的时刻。画得累的画往往让人看得也累,这是最为可怕的事情。这时写意的感觉就极为重要,成为整体氛围和节奏的决定因素。

  陈列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这幅厅堂画需要“远有其势,近有其质”,在与建筑整体装饰和谐的同时要雅俗共赏,在兼顾学术性、人民性、政治性、民族性、时代性及国家形象与气魄等各个层面的关系上颇费斟酌。丙烯颜料虽然有诸多优势,惟一的遗憾是不能画得太厚,否则容易起皱脱落,运输过程中可能损坏,只能通过冷暖与补色关系来取得厚重的感觉。

  如上所述,新作《黄河,母亲河》的创作,需要平衡的关系和因素很多,是这幅作品的难度所在,但同时也是这幅画作的优长和魅力所在。在诸多因素的制约中求取和谐与自由,在矛盾与悖反中寻求化解之道,在寻觅与审视中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艺术之旅在很多情况下正是这样一个永不停歇的过程。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