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海龙囤土司城:风雨苍黄700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12日09:58 来源:中国文化报 李飞
海龙囤遗址海龙囤遗址

  海龙囤在今贵州省遵义城西北30里处的龙岩山东麓,旧称龙岩屯。崇山峻岭间一蒂孤悬,四面陡绝,南北环水,仅东西有仄径上下,《明史》称其为“飞鸟腾猿不能逾者”。1257年,自唐末以来世守播州的杨氏之十五世孙杨文开始在南宋朝廷的援助下于此“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以抵御从四川、云南渐渐逼近的蒙古大军。然而蒙古铁骑还未来得及逼近海龙囤,江山便已易主。

  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土司杨应龙反。次年(公元1600年)农历二月十二,明廷派总督李化龙率24万大军分八路向海龙囤进发,播州军队节节败退,六月初六明军攻破海龙囤,杨应龙自缢,海龙囤也在战火中化为废墟。若以南宋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为海龙囤的始建年代,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为废弃年代,则其使用的时间长达343年。其间,海龙囤经历了宋元之际捍卫中央政府利益的军事城堡,到明末对抗朝廷的大本营的角色转变。废弃后,渐渐藏在深山人难识。上世纪80年代,海龙囤方被重新发现,并于1999年秋进行了首次考古试掘工作,清理出“三十六步”和“上屯古道”等遗迹。2001年,海龙囤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海龙囤从昔日的土司禁地,变成一处游客纷至的旅游胜地。这处宏伟精妙的军事古堡,在风雨苍黄中走过750余年的光阴。

  巨石营建起来的堡垒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表明,贵州有被称作“囤”“屯”或“营盘”的遗迹近千处,是名副其实的“千屯之省”。其中,海龙囤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也最为完整。囤上所有的关隘、台基和踏道都是用加工规整的大石营建而成的,石之大者,重达数吨。如今石砌的雄关、古墙仍傲然屹立,虽残缺却不失美丽。这些坚固的石头,经历战火和岁月的洗礼,穿越时空传递着别样的讯息。没有人统计过海龙囤一共耗费了多少石材,只知其数颇巨。观者常常望石兴叹,追问石之来路及其被垒砌至10余米高空的技艺。或因难以想象,遂有美丽传说。传说杨应龙有一条赶山鞭,常在鸡不鸣犬不吠时赶石上山,石如猪奔,雄关遂成。调查表明,所有石材均就近开采,并以人工搬移、垒砌,而非出自神力,它们凝聚着山地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山的险峻、供给的近便以及取材之利,均是海龙囤选址的重要条件。如今,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从遵义老城至海龙囤下,仅需半小时时间。停车再步行约半小时,即可抵达囤巅。遥想当年,奉命行事的选址者逆水而来,筚路蓝缕,该是怎样的艰辛?而当其在万山丛中与龙岩山猛然邂逅,再以职业眼光反复打量这雄奇山峰时,心头该是怎样的兴奋?

  “抗蒙”与“平播”的发生地

  海龙囤是中央与地方互动,家与国关系转换的重要场域。海龙囤是在1257年蒙军从云南逼近,播州告急的形势下,由南宋朝廷派出钦差,拨给银两并征调人力,与播州杨氏一道营建而成。因此,海龙囤的出现,代表着国家的意志,是一种国家行为。只是,这里自始至终都未成为抗蒙的前线,却在343年后成为杨氏土司对抗明朝廷的主战场。“抗蒙”与“平播”均是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海龙囤因此成为这两桩历史事件的直接或间接发生地。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的“平播之役”,是万历一朝的三大战役之一,数十万人参战,造成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一方面,统治播州755年的杨氏土司被剿灭,结束了其长期在中国西南地区割据一方的历史,加速了国家统一的进程。另一方面,战争的消耗也加速了本已摇摇欲坠的明王朝覆灭的步伐,44年后,握有中国政权276年的朱氏拱手让出天下。谁又曾想到,偏处西南一隅万山丛中的小小一囤,竟与几个朝代的更迭和一个家族的兴衰有着如此不可割裂的关联。

  既是国家意志的产物,海龙囤就不可避免地融入了宋廷筑城的理念。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奉敕编纂的《武经总要》,被视为宋代筑城的指导性典籍。《武经总要·守城》中有着“加之得太山之下,广川之上,高不近旱而水用足,下不近水而沟防省,因天财,就地利,土坚水流,险阻可侍,兼此刑势,守则有余”的记载。海龙囤筑于两溪交汇处的龙岩山巅,正合此守城之道,且完全符合城池的结构,而与纯粹的军事城堡似还有一些区别。同书又记:“门外筑瓮城,城外凿壕,去大城约三十步,上施钓桥。……瓮城(敌团城角也)有战棚,棚楼之上有曰露屋。城门重门、闸版、凿扇,城之外四面有弩台。自敌棚至城门。”海龙囤尚存的铁柱、飞虎、万安、西关等诸关均设钓桥。囤后万安关外的月城、土城,实际形成两重瓮城。囤前飞龙关亦状如一小瓮城。自飞龙关逶迤而下则是一道外城墙,一端连囤巅主墙,一端接囤南山险,使城墙整体略呈“9”字形,其在形状和功能上,均与宋元之际的“一字城”相近。虽然现在很难将宋代建筑和明代遗存截然区隔,但有理由相信杨应龙重修海龙囤时,应是在固有格局的基础上进行的。换言之,现存海龙囤的整体格局可能在南宋末年始建时便已奠定,且它并非一个孤立的存在,而与同一时期的其他城池在筑城理念上有着许多共通之处。

  羁縻制和土司制度的产物

  海龙囤是土司制度的重要实物遗存,它完整见证了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政策从唐宋时期的“羁縻制度”,到元明时期的“土司制度”,再到明代开始的“改土归流”的变迁。从兴建到废弃,杨氏“土司”一直是海龙囤实际的主人。这在新、老“王宫”的称呼中已经显露无遗。文献中多有杨氏衙宇僭越的记载,如《平播全书·献俘疏》称明军攻破海龙囤后,“录其关门之联曰:养马城中,百万雄兵擎日月;海龙囤上,半朝天子镇乾坤。所居之门匾曰:半朝天子”。又称“应龙益横,所居饰以龙凤,僭拟至尊,令州人称己为千岁,子朝栋为后主”。这在发掘中的“新王宫”上是否有所反映?发掘显示,“新王宫”是一组有环“宫”城墙,以中央踏道为中轴线的宏大建筑,占地约1.9万平方米,大致遵循了“前朝后寝”的整体格局,与明紫禁城存有某些相近之处。屋顶脊兽,多带有遒劲的三爪。“宫”内出土的大量来自江西景德镇的青花瓷碎片上确有许多龙凤图案,其中相当部分为五爪龙。但这是“王宫”在规制和装饰上确有僭越之嫌的证据,抑或只是强势土司的应有之物,尚难骤定。

  “平播”之后,这处曾经的土司禁地慢慢颓圮,壮丽的“王宫”渐渐埋于黄土之下,原貌逐渐不为人知。考古成为今人重新认知海龙囤不可取代的途径,这也正是发掘海龙囤的意义所在。

  (作者系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