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外国文艺 >> 文学评论 >> 正文

多丽丝·莱辛:就像野草在歌唱(李亚)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11日11:24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 亚

  大约在20年前,我在中国书店买到莱辛的《野草在歌唱》,该书1956年由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的名字当时译作多丽思·莱辛。不久,我又陆续买了她的《渴望》以及1958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高原牛的家》,只是后两本书实在算不上好小说。莱辛的作品真正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应该是改革开放之后。我手边有一本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金色笔记》,只不过书名改成了《女性的危机》,收入“两性心理译丛”。

  莱辛获诺奖前,我读过的作品还有花城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另外那个女人》。这两本都是中短篇集,有三篇相同的作品。莱辛获奖后,中译本大批量出版。我个人觉得大都不是耐读的好书,没有当初读《野草在歌唱》所感受到的清新喜人,更没有《金色笔记》中沉着吊诡的文学意图与老辣霸道的小说结构,能让读者因此对作者充满敬畏之心。

  如果不是专门研究莱辛,没有必要把她所有的作品都读上一遍。哈罗德·布鲁姆在莱辛获奖之后也说:“尽管莱辛在早期的写作生涯中具有一些令人仰慕的品质,但我认为她过去15年的作品不具可读性,是四流的科幻小说。”当然,哈罗德·布鲁姆是个挑剔的职业读者。如果喜欢莱辛,读《野草在歌唱》和《金色笔记》就够了。莱辛的一些中短篇有时也能给人意外惊喜,因为中短篇形制与独有的文学品质,更易快捷地击中读者的思想与神经,而莱辛不仅精于使用中短篇的形制,更善于为其注入高贵而精良的文学品质。如果还不够的话,我推荐《玛莎·奎斯特》,《玛莎·奎斯特》不仅写的是莱辛青春期的故事,而且充满瑰丽的想象。

  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与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有着隐勾暗连的关系——相信这不是我个人的阅读经验——莱辛的作品也是这样。

  莱辛1919年出生在伊朗。父亲因为在一战中受伤,瘸了一条腿,莱辛出生时父亲是驻伊朗的英国官员。莱辛6岁那年,全家迁居南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莱辛在非洲南部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景色迥异的非洲生活给她留下了深刻烙印。像许多作家一样,莱辛的很多作品都充盈着强烈的童年记忆,比如非洲故事之一《这原是老酋长的国度》、之二《抟日记》等,包括《野草在歌唱》的字里行间也飘逸着往昔令人怀念的非洲气息,在《金色笔记》之“黑色笔记”章节里,莱辛讲述的基本上也是非洲生活。

  1939年莱辛第一次结婚,她和第一个丈夫生活了4年,生育了两个孩子。1943年莱辛离婚,对第一次婚姻,她曾在自传里轻描淡写地说并不是她做主选择的,而是因为战争临近,自传里也看不到她对两个孩子有何牵挂。两年后,26岁的莱辛与德国难民高特弗里德·莱辛结婚,他们也只生活了4年,于1949年离婚。两人有一个儿子叫皮特,一直由莱辛抚养。虽然离了婚,但根据欧美习俗,多丽丝的姓依然是莱辛;她原名叫做多丽丝·梅·泰勒。莱辛说她的第二次婚姻完全是一场政治婚姻,但在一些资料里,高特弗里德·莱辛相貌堂堂,且善于谈论诗歌,在女人面前有着异常的魅力,当年莱辛未必就能抵挡得住他的魅力。遗憾的是,高特弗里德虽然满嘴道德,实际在道德方面没有任何顾忌。后来,高特弗里德回到东德,还曾长期出任东德驻乌干达大使,1979年在当地独裁者的叛乱中被误杀。莱辛坦承把高特弗里德写进了系列小说《暴力的孩子》中。

  除了两次合法婚姻,还有两个男人曾和莱辛长期生活。她于1949年到达伦敦后,好友莫迪介绍她到自己的朋友萨斯曼太太那里居住,萨斯曼太太对莱辛写作《金色笔记》产生过重要影响,《金色笔记》里的糖果妈妈就以她为原型。在莫迪的安排下,莱辛“遇到了一个命中注定——我当时就是这么感觉的——要和他一起生活,一起经营,一起忍受,一起体味幸福的男人”。在自传中,莱辛叫他杰克。杰克是捷克人,一名精神病医生,杰克对莱辛的爱是真诚的,对她儿子皮特的爱更让人感动。杰克当年为了挽救一名将被送进集中营的少女而与之结婚,之后便无法摆脱婚姻,还有了孩子。但这丝毫不影响莱辛对杰克的感情,她对杰克爱得失魂落魄:“我要用上所有的智慧保持我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尽管如此,4年后他们还是分手了,原因十分简单,那一年莱辛获得了毛姆短篇小说奖,杰克认为莱辛爱文学更胜于爱他,所以他愿意走开,让莱辛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文学事业。莱辛把她和杰克的爱称为“一次与法律无关的婚姻”。

  莱辛在自传里写道:“促使我写作《金色笔记》的力量是失败与改变的情感——我被杰克和克兰西拖拽到情感的极限。”克兰西是美国人,与莱辛相处3年就分手了,某种程度上,他更像莱辛生活中有点分量的饰物。莱辛在自传里提到他时写道:“男人就是用来拥抱和占有的。”不过,在《金色笔记》里,莱辛把杰克和克兰西都写了进去,虽与真实略有不同,但对二人不同的感情却真实无二。不仅如此,在她的电影脚本《与虎同舞》里也有着克兰西的影子。有趣的是,克兰西也把莱辛写进了自己的一部小说里,但莱辛明知道这事,却从来没读过那本小说。

  1949年,随莱辛前往伦敦的,除了两岁半的儿子和口袋里仅有的150英镑,还有两只箱子,里边装满了狄更斯、司汤达、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一批19世纪文学大师的作品——莱辛写道:“我离不开它们。”事实上,这些书不仅是莱辛的文学营养之源,还形成了她一生推崇的艺术观点。她名满天下后,在一篇评论自己的文章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对我来说,文学艺术的最高标准,是19世纪的小说,是托尔斯泰、司汤达、陀思妥耶夫斯基、巴尔扎克、屠格涅夫、契诃夫等大师的杰作,是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

  莱辛到伦敦前,把《野草在歌唱》的书稿卖给了约翰内斯堡的出版商。到伦敦后,她遇到了文学事业上的挚友朱丽叶,发现出版社给的报酬只是她本应得到的一半。最后出版商只好把合同作废,退回书稿。朱丽叶帮莱辛把书稿卖给了迈克尔·约瑟夫出版社,编辑看后提出很多修改意见,但莱辛认为该修改的早就修改完毕了,原封不动地把书稿寄回,那位编辑居然回信表扬她修改得十分成功。

  《野草在歌唱》获得了很高评价,莱辛随后发表的题为《这就是老酋长的国度》的一系列短篇小说也同样成绩不俗,她在短时间内成了引人瞩目的新星作家。1952年,莱辛被邀请到苏联参加作家呼吁世界和平活动,回国后也接触过一些苏联作家,她和高尔基的一名学生成了知心好友;还有一次和肖洛霍夫坐邻座——当时距肖洛霍夫获诺奖还有10年,而莱辛在一年前获得了毛姆短篇小说奖。肖洛霍夫问莱辛是否看过《静静的顿河》,莱辛说第一本很有新意和激情,爱情故事相当美丽,但第二本就不怎么样了。肖洛霍夫没等她评价完立即勃然大怒,莱辛感到内心受到了伤害,和不久前毛姆给她的伤害感觉相似:1954年,莱辛的《故事五篇》获得毛姆短篇小说奖,她出于感激给毛姆写信表示感谢,毛姆则在回信上说,第一他没有参与评奖,第二他没读过莱辛写的东西,第三之前从没有人因此写信感谢他。尖酸刻薄的毛姆还写:“你一定经常写信感谢别人吧?”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令人难以容忍的是她和伯兰特·罗素的相遇。一次会议上,莱辛听完发言,没有参加谈论,当她起身离开时,罗素在门口“像个独裁者一样拦住我,盛气凌人地说:‘这么急着离开,是要回去和你的情人上床吧。’”但莱辛只是觉得罗素有些粗鲁和无聊,面对无理嘲讽能如此淡定从容,我推测是因为当时《金色笔记》快要完成了,她在自传里说:“1957年,1958年,我沉迷在《金色笔记》之中,无暇他顾……”

  《金色笔记》初版于1962年,半个世纪过去,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已经不需要再过多评论了,有的专著甚至比《金色笔记》还要长。对《金色笔记》的理解,我更多得益于莱辛的自传,在对照阅读中,我发现小说的诸多元素大都源自莱辛本人的真实生活和生命经验。

  莱辛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虽然此时她已是88岁了,但对于《金色笔记》来说并不算晚,甚至无论有没有诺奖的加封,对它的价值都并无影响。2013年11月17日,莱辛去世,终年94岁。英国某些媒体报道,莱辛的出版商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宣布,莱辛于周日凌晨平静离世。为了再次表示对莱辛的仰慕,我愿意采撷她自传里的几行诗句献给她:我立于此处/他们也曾立于此处/伴着花枝绽放。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