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神秘的黑衣壮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11日11:02 来源:中国文化报

  在桂西北,百色市那坡县吞力屯的冬天来得特别早。11月中旬,屯里夜间温度下降到只有几度,而这些天客人却特别多,那坡县黑衣壮旅游公司的服务员忙着给文化生态风情园的客房更换棉被。黑衣壮是广西壮族的一个支系,主要聚居在那坡县境内,目前共有9975户人家、5万多人,占那坡县壮族人口的32%,神秘的黑衣壮村寨正逐步成为游客体验少数民族风情的热土。

  黑衣壮的“黑”

  “尼的呀,走过一弯又一弯,抬头看见石头山;山上住着黑衣壮,黑衣黑裤代代传。”通往吞力屯的山路弯弯曲曲,险峻陡峭。来到屯里,迎面便见夹在两座大山凹处的山寨石门、传统的全木干栏民居,还有身着传统黑衣的族人唱着古老的山歌献上自酿的玉米酒……久远古朴的民族气息夹杂在凉飕飕的微风中,时间似乎在这里停顿下来。

  黑衣壮姑娘李潞珊告诉记者,相传古时候黑衣壮遭到外敌来犯,首领侬老率众抵抗,寡不敌众,负伤后转入深山休整。侬老夜梦仙人指点,令族人采集蓝靛草沤制成染料,把手、脸、衣服及刀枪都涂黑,以此作为保护色,在天黑时潜入敌阵杀敌,终于获得胜利。于是,黑衣壮族人广泛种植野蓝靛,用以染制黑衣黑裤。族人至今保留着“从头到脚一身黑”的传统,全族人尊黑爱黑,以黑为美。

  “野生蓝靛草除了产生保护色,更主要的作用应该是止血治伤。”那坡县文体局党组书记许源说,传说有好几个版本。

  学者认为,在明清土司统治时期,那坡一带土民只能穿黑、蓝两色衣裤,只有读书人和土官才能穿着其他颜色的衣服。久而久之,“黑”便成为黑衣壮独特的审美色调。

  “我们头巾是双角形,上衣有点类似于唐装,腰间的这块围裙可以向上翻卷当口袋使用。一套衣服从播种到收获棉花,再到织布、浆衣,起码要一年以上。”摸着自己身上穿了两年的衣裳,李潞珊说,黑色朴素大方,剪裁立体感强,可以搭配多种花色装饰,而且蓝靛染织而成的衣服耐穿耐磨,不易掉色。

  守望“活化石”

  石山、星星、云海、木楼、土路、马帮……一切都原始自然。千百年来,深居大山的黑衣壮人,其生活形态在壮族各支系中保留得最完整、最原始,被人类学家称为壮族的“活化石”。

  那坡县文化馆馆长农武介绍,至今,黑衣壮族人仍旧穿着自己染织缝制的传统服饰,住着古老的干栏式房屋,吃着腊肉、酸肉、五色糯米饭等传统食品,唱着“过山腔”山歌,过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等民族传统节日。

  然而,在信息化时代,黑衣壮已经接触到更多的现代文明。干栏式房屋中间开始夹杂着红砖楼房,摩托车等现代交通工具越来越多,一些黑衣壮年轻人穿起了皮鞋和牛仔裤。寨里的老人说,很多年轻人出去打工后,就嫌黑衣服“土”,回到家怕麻烦也不太愿意穿了。

  黑衣壮还能“黑”多久,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农武告诉记者,2002年,那坡县委、县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建设吞力屯黑衣壮民族风情园,让村民们依托黑衣壮的民族特色发展经济,在发展中保护民族文化。另外,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投资80万元,支持建设那坡黑衣壮生态博物馆,已于2008年9月落成开馆。作为广西民族博物馆建设“1+10”工程之一,这个博物馆收集到反映黑衣壮社会生活、民居、生产、服饰、习俗、歌舞等方面内容的200余件文物,能较好地反映黑衣壮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过山腔”走出大山

  “小路通山顶,一路苞谷林;只听山歌声,不见唱歌人。”黑衣壮人生性浪漫,山歌张口就来,因常常只闻歌声不见其人,黑衣壮的山歌就被称为“过山腔”。

  “我从娘胎没闷过,跟着阿妈学唱歌,十月怀胎生下我,见着什么唱什么。”思索片刻,过山腔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罗景超便创作了这首歌词,并即兴演唱出来。罗景超的声调时而高亢嘹亮,时而低沉浑厚,时而古风扑面,时而清新明丽,妙不可言。

  “过山腔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能上到高八度,也能下到低八度。”罗景超告诉记者,过山腔和许多壮族山歌一样,大多是口口相传,所以他一直全力收集整理口传山歌的资料,为的就是把过山腔传承下去。“如果没人唱下去,这么好的东西就要消失了。”

  为了保护和传承过山腔,几十年来罗景超想过很多办法,比如刻成光盘、制作网络视频、开展山歌培训班、推动山歌走进校园等。最近几年,在政府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过山腔的传唱中来,更让他欣慰的是,在培训班中还发现了不少好苗子。

  随着黑衣壮渐渐被人们所熟知,黑衣壮的民歌也颇受瞩目。“尼的呀”合唱团在广西国际民歌节唱响的《山歌年年唱春光》使不少人认识了黑衣壮。“尼的呀”在壮语中是“好得很”的意思,如今已成为黑衣壮文化艺术的品牌。自2001年开始,“尼的呀”合唱团带着黑衣壮的情愫,走出大山,走进艺术节,让山外的人们欣赏到这黑色的经典。

  采访回程的车上,音乐一路陪伴。“尼的尼的呀,尼的尼的呀,过山腔飘出巍峨的群山,茴油香飘过辽阔的海洋……”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