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综述 >> 资讯 >> 正文

“文学陕军”聚集力量再出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11日09:20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晓晨

  2013年,距离“陕军东征”已经过去了20年。1993年,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等相继推出《白鹿原》《废都》《最后一个匈奴》等长篇小说 并迅速引起关注,“陕军东征”成为当时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此后,中国当代文学开启了长篇小说崛起的新时代。作为一个具有标识性的文学事件,“陕军东征” 不仅作为地域文学发展的样本受到重视,更关键的是,它让人们看到了当时的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发展态势,并引发了许多思考。

  这20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学也因此处于不断的变化和转型之中。文脉深厚、善写乡土的陕西作家在今天必须要面对转型带来的问题。如 何在创作中处理现代性与乡土的关系,也是当下中国文学必须破解的难题。从这个层面来看,文学陕军的再次出发就不仅仅是陕西文学不满足现状、不固步自封的表 现,它更像一面镜子,反映了长于乡土叙事的当代文学的现状与未来。

  12月9日,由中国作协、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主办,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陕西省作协承办的“文学陕军再出发”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主席 铁凝,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景俊海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作协副主席廖奔主持研讨会。中国散文学会会长王巨才、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陕西省作协党 组书记蒋惠莉、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彦等出席研讨会。来自京陕两地的90余位作家、评论家与会研讨。

  “再出发”意味着自我挑战

  20年后的相聚,有人曾是历史的见证者,有的是刚写了几部作品的年轻作家。但对所有人来说,“再出发”都是令人振奋的,它预示着文学创作永远在 路上。正如铁凝所说的,一个作家,无论成就大小,他永远不会满足于他已经走过的路,他永远向着前方,积蓄力量,继续前行。“再出发”充满自我挑战的魅力就 在于此。

  铁凝在致辞中首先回顾了陕西文学几十年来取得的成就。她说,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格局中,陕西作家是最具实力的创作群体之一。柳青、杜鹏程、王汶石、李若冰、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叶广芩、冯积岐、红柯、吴克敬等都是为读者熟知的名字。

  铁凝勉励年轻作家继承陕西文学敬畏文学、扎根生活的传统。她说,在文学的道路上,我们永远会感到,前边有人在更高的山上俯视着我们,这种俯视感有时可能会令人沮丧,但是,一个有志于文学的人不会被这种沮丧所压倒,相反,正是高山在前的感觉召唤着我们勇敢地去探索新路。

  铁凝还向一直关注陕西文学创作的评论家表达了敬意。她说,新时期以来陕西文学的发展,有力地证明了创作和评论的相生相长,陕西的评论家们营造了 健康的、建设性的批评环境。一批在京的陕西籍作家和评论家也对家乡的文学事业投入了巨大的热情,是文学陕军的另一支重要力量。她谈到,今天的研讨会是一次 回顾,也是一次展望,在回顾和展望中,相信大家将凝聚起“再出发”的信心和力量,让陕西的文学走上又一个新境界。

  “土地是越耕越长庄稼”

  文学陕军的“再出发”是有底气的,在这块历史文化悠久、文学滋养深厚的土地上,曾出现过那么多影响深远的作家作品。接续这样的文脉,他们的“再 出发”值得期待。与此同时,“再出发”更体现了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现在说到陕西文学,有一种说法是“大树底下不长草”,意思是在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之 后缺少“名家”。贾平凹感觉这么说并不合适,他认为,陕西文学这块土地现在正是耕种的时候,“土地是越耕越长庄稼”,作家也像庄稼一样,是一茬一茬地长, 播种、耕种的时候也很重要。他说:“人没有吃饭吃厌烦的,地没有长庄稼长厌烦的。耕种耕种,关键是耕,还是我们耕得不够。陕西的土地厚实,而且肥沃,现在 需要我们深耕。”

  白描、白烨、孟繁华、周明等也都谈到了这个问题。他们认为,这一拨年轻作家是与时代转型同步成长的,他们自觉吸纳了当下中国的新经验,并对时代 社会的变化有切肤之感。但他们接受的经验又是泥沙俱下的,因此在创作时不知该从何处着手。目前,陕西的年轻作家还没能在全国产生太大影响,在其他地方的年 轻作家写城市的时候,他们呈现出一种游离状态,既回不到前辈写乡土的那种传统,又很难像别的地方的“城市青年”那样进入更纯粹的城市写作,这与陕西的地域 文化、文学传统都密切相关。

  虽然乡土题材一直是陕西文学的重头戏,但贾平凹还是用“土地上有这样的品种也有那样的品种”来表达他的看法。他说,上两代作家大多都是写乡土题 材的,其文学成就也是乡土写作。而现在年轻的作家大多出生、生活在城市,再让他们去写乡土,他们没有那种天性和兴趣,可能也写不好。他们该写他们熟悉的想 写的东西,老作家可以继续写他们的乡土,对年轻作家要宽容、要放开、要保护,要促进他们写别的题材。陕西地处偏远,城市还比不上北京、上海、广州的现代化 程度,这使得年轻作家的写作环境还有待改善,陕西省作协应该在这方面下些大力气,来帮助、推动他们的创作。

  “再出发”需要“慢转身”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化、工业化把农村和农民裹挟其中,具有强大乡土叙事传统的当代文学遭遇挑战。回应时代的变化,是中国乡土文学不能回避 的话题。雷达、胡平、何西来、陈福民认为,陕西文学丰富发展了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生活经验和到生活中寻找原创力,无论是《白鹿原》《秦腔》还是《村 子》,都体现了对中国农民命运和灵魂的持久关注和探索。但有些作品还是会给人“乡土文学被抽掉了脊梁”的感觉,作家对苦难的理解、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带有乌 托邦色彩,文化批判力度和现代性表达不够,乡土文学的起点在于重新认知这个时代。对此,吴秉杰、李炳银建议,偏重于小说创作的陕西文学应该重视其他题材的 文学创作,比如纪实文学在回应时代变化时便有其独特之处,毕竟在历史上,正是现实主义写作成就了陕西的一批大作家和大作品。

  传统的现实主义写作在今天也面临着“再出发”的问题,文学内部的变化加速了它的现代性转变,网络文学、流行文化的兴起都是其动因。在这样的情况 下,“再出发”也需要“慢转身”。何向阳、陈晓明、张柠主要谈了这方面的思考。他们认为,对陕西文学来说,伟大的文学传统是根基,因此要向下看向后看,这 会使创作更厚重扎实。年轻作家依然需要继承传统,养浩然正气,保留大作品中的骨架和硬气,以及在土地上生长出来的诗性情怀。与此同时,开阔的世界又需要作 家向上看向前看,在新信息和新的艺术表达中丰富自己的艺术技巧和表达方式,立足本土并超越本土,使创作更加轻盈灵动。

  这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和社会,变化有时会对文学的发展形成压力,让身处其中的作家感到迷惑。但文学只能直面其变并在这个过程中坚守该葆有的品 质,文学陕军的这次“再出发”便是一次对变化的思考与回应,体现了一个文学大省在文化建设方面的自觉意识。陕西文学以自身的经验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经 验和教训,相对于时代的巨变,文学在慢慢淘洗着那些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和细节,这正体现了它持久的生命力。期待着有一天,中国当代文学不仅是世界文学的一 部分,而且成为其中精彩的一部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