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杨朝明:诠解孔子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06日10:22 来源:山东商报 窦昊
杨朝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记者刘畅摄杨朝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记者刘畅摄
资料片资料片

  11月26日,习近平来到曲阜的孔子研究院考察,当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时,他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此消息一经刊发,人们争相购买阅读,相关的出版社不得不紧急加印。事实上,这两本书的作者都是孔子研究院院长、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51岁的山东梁山人杨朝明。近年来,他对于孔子思想及儒学的研究已经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并获得了大量好评,《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正是其学术成果的代表。那么,时隔两千五百年、不断被人鼓吹和质疑的孔子及其儒学,还能有什么样的新发现和诠释?孔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还有怎样的影响?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杨朝明。 记者窦昊

  为孔子正名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大概还找不出第二个人,像中国的孔子这样,在差不多两千五百多年的日子里,受到数亿万人的关注,从尊崇、膜拜,到评论、指责,乃至谩骂、揶揄,竟从未中断过。特别是近代以来,满口纲常礼教的封建‘卫道士’、拉历史倒车的‘复辟狂’这样的口号式标签都横加在了孔子的身上,这样的评价公平吗?”潜心研究先秦儒学30多年的杨朝明开门见山地说。

  在他看来,学者们对于《论语》的解读,成了评价孔子几乎唯一的依据。但凡事不能只看一面,对于一个人的言论,更应该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全面地评价。“我们总说孔子维护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主张愚民政策、歧视妇女等等,在我看来,这真是有点冤枉了孔子。”杨朝明说。“孔子的一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很容易让人认为孔子主张严格的等级制度,强调君权与父权,实际并不如此。”杨朝明告诉记者,孔子处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孔子认为只有正人伦之常,君、臣、父、子都做好本职工作,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方可实现国之大治。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君、臣、父、子各要有其德,这与《大学》中所说的“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思想完全一致,这实质是道德面前的人人平等与自律。

  至于“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也并非孔子“轻视妇女”的铁证。孔子自称“述而不作”、“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可见他的言论应与文、武、周公的言论属于同一“话语系统”。而在《逸周书·和寤解》和《尚书·康诰》中都反复提到了因为“小人难保”,故应“惟事惟敬”,在管理中,对“女子”、“小人”应当把握好分寸、尺度。“这不仅不是轻视,更是重视。”杨朝明说。

  杨朝明认为,之所以对于《论语》的解读有不同的见解,是宋元明清以来对朱熹的四书集注过分推崇,但人们却并没有站在一个高度上总体和深刻把握孔子的思想。除此之外,对于《论语》的解读,还应该把握好孔子所处时代的思想和环境,并融会贯通相应的历史文献,再结合地上和地下文献的互相印证,这样才能在今天的社会下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本质。

  伪书辨真

  说到《孔子家语》,此前学术界几乎一致认为此为“伪书”,弃而不用。但随着地下文献的出土与研究,《孔子家语》的真实性和重要程度正在提升。杨朝明力挺《孔子家语》不仅是“正实而切事”的典籍,甚至与《论语》相比,它也称得上是“孔子研究第一书”。那么《孔子家语》为何会尘封如此之久?“汉初时,《孔子家语》被刘邦悉数所得,后被吕后保存起来。待吕后被诛灭之后,《孔子家语》就流散了,公卿大夫之间互相传抄,过程中可能有些增添和润色。后来,孔子后人孔安国发现后觉得这部书很重要,于是通过私人关系,把《孔子家语》都找来,抄了一本,重新编辑,这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孔子家语》。”杨朝明说,“等到孔安国孙子孔衍时,他向当时的汉成帝建议,希望《孔子家语》能够立于官学,汉成帝答应了,同时也获得了著名学者刘向的支持,但是还没施行,汉成帝和刘向都去世了,这事就被搁置下来。一直到三国时期的魏国王肃,他感到郑玄所注的经学有偏颇,想要纠正,这时王肃的学生、孔子后人孔猛拿出了《孔子家语》,这里记述的都是孔子的言论,王肃发现《孔子家语》的内容与自己的言论非常一致,王肃认为自己的言行获得了权威的认可,于是便开始宣讲,但郑玄的学生不甘心、就质疑《孔子家语》的真实性,慢慢流传下来就认为《孔子家语》是伪作。”

  杨朝明认为,《孔子家语》没有立于官学,就成为了孔家家藏书,因此王肃没见过,王肃又为《孔子家语》作注,于是世人就认为《孔子家语》为王肃伪作。如今,随着考古出土文献的印证,《孔子家语》 的真实可靠性已经被逐渐证明。“儒家典籍有‘四书五经’的提法,如果加上《孔子家语》,就可成为‘五书五经’。《孔子家语》 不仅记录比《论语》完整,而且规模上也超越了‘四书’中的任何一部,思想也更为全面。而且由于其记录更早,可靠性甚至要超过《史记》。因此对于《孔子家语》的解读现在来看就显得尤其重要。”杨朝明说。

  著名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是杨朝明的博士生导师,因为这层关系,杨朝明对于考古文献格外关注,这也让他对不断变化着的儒学研究始终走在前列。对《孔子家语》 的去伪辨真就是其研究的结果。

  我们还需要“礼”吗

  有人说当下社会“礼崩乐坏”,很多应有的礼仪都不存在了,人心也变得不受约束。但有人认为没有礼仪并没影响到生活的质量,那么多的繁文缛节并不需要。在杨朝明看来,必要的礼仪不可缺少。

  杨朝明说:“所谓礼有不同层面,有礼仪和礼义之分,礼仪是形式,礼义是内容,礼仪是为了表现礼义的。其实儒家非常反感只注重礼仪不注重礼义,就好像只耕田不播种一样。虽然繁文缛礼的形式不值得提倡,但必要的礼仪得有。比如成人礼,孩子长到十七八岁时,是人生的一个关键点,应该有个成人仪式,让孩子感觉自己长大了,该负担起相应的家庭和社会责任。再比如必要的祭祀和丧葬礼仪也应该有,这是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文化的传承,同时通过祭祀和葬礼,人们也会反思自己的人生,礼仪存在的意义也就显现出来。”

  每当看到我国运动员在领奖台上面对国旗时,杨朝明总是会注意到这些运动员的手:有的放在胸前,有的则不知所措。他认为,这个时候,统一规范的礼仪就是有必要的。“比如开会时,上台演讲者朝台下观众鞠躬往往会收到掌声,但是面对主席台鞠躬时,则基本得不到回应。我在韩国开会时,看到演讲者朝主席台鞠躬,坐着的人总会欠身还礼,这对于敦化人心、使人变得有素养很有意义。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要有礼有次序,没有次序是很可怕的。”杨朝明认为,我们的国家太大、人口太多、民族也多,要制定符合当代需要的礼仪制度,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而且不能因此影响个人的自由,要让人们“对自己的文化有自觉,有认同感”。

  质疑与打倒

  近代以来,对于孔子及儒学的态度总是在不断反复。孔子有时被尊为“圣人”被无限拔高,有时又被唾弃在地被“踏上一万只脚”。为何会有如此情况出现?“儒学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先秦的德性儒学;秦汉到近代的威权儒学;以及近代以来的不断质疑与反思。”杨朝明说,当中国人从各个方面被西方打败时,人们开始转嫁和迁怒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想摆脱被奴役和压迫的现状,就得与传统决裂。于是从五四到文革,这种反传统的传统愈演愈烈。但这期间,仍然有人在坚守儒学。“简而言之,守护儒学的人看到了其德性、爱人的一面,看到的是儒学的真精神。而反对的人,大多只看到了威权儒学,是后人对于儒学的各种附会。所以五四时期,李大钊等说得很清楚:余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灵魂也。”杨朝明说。

  尽管如此,反对孔子、冲击传统的浪潮仍然势不可挡。“各种改造孔子、反对孔子的思潮,都与西方的思想相结合,于是就出现了太平天国、康有为口称儒教等各种情况出现。即便是像袁世凯那样的尊孔,但往往适得其反,反而败坏了孔子和儒学。对于儒学来说,现在回想起来,简直不堪回首。”杨朝明说。

  对于儒学,杨朝明认为它是中国人安顿心灵的一个归依,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已经成为了一种信仰:在面对困惑时,常会去想圣人所言,然后“择其善者从之”。“儒家有顶礼膜拜的对象——孔子;有‘宗教场所’——孔庙;有宗教仪式——祭孔。这些看起来都和宗教比较像,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儒家就是被当做一个宗教来信仰的。但无论怎样,如今把儒学再次提升其地位、为孔子正名,正当其时。”杨朝明说。

  采访手记

  书到送时方恨少

  采访杨朝明时,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他办公室的电话和手机的铃声此起彼伏,打来电话的人无外乎两道程序:先祝贺再要书。但实际上,就在消息公布的第二天,杨朝明就把手头上的这几本书都送完了。“这种学术式的著作一般来说销量并不好,此前我手头存书也不多,而且都送人了。这两天要书的人骤增,我从之前送了书的人手里又要回来一些再往外送,但仍然杯水车薪。”杨朝明笑称,这几天在新书没印出来时,他都先把电子版发给对方,等有了书之后再送去。

  对于孔子的诠解,基于杨朝明对于大量文献的阅读,于是阅读就成为了他的习惯而且很容易入迷。11月底,在从深圳返回山东的机场等飞机时,由于阅读新买的书籍着了迷,机场的播音找人他完全没有听见,直到飞机起飞了才突然醒悟。无奈之下,之后改签,于是本来计划于下午在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进行的讲座,不得不改到了当天晚上。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