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文学评论 >> 正文

鄂尔多斯高原上的生命护佑者之歌——解读阿云嘠长篇小说《满巴扎仓》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04日10:35 来源:中国作家网 满 全(蒙古族)

  阿云嘠长篇小说《满巴扎仓》发表于蒙古文文学季刊《潮洛濛》2012年1期,发表后在母语读者当中引起强烈反响。翻译家哈森将之译成汉文,近期刊登于《人民文学》杂志上。与之前的《僧俗人间》《有声的戈壁》《拓跋力微》等长篇小说相比,阿云嘠的这部新作在情节设计、故事编排等方面均有所突破。

  一

  在此前的创作中,阿云嘠一直坚守精英文学创作路子,追求意义、深度、永恒,以精英的立场观照社会与人生。如在《大漠歌》《狼坝》《燃烧的水》等作品中,作者虽然讲故事,但是其意不在于故事,而是故事背后的寓意。而在《满巴扎仓》中,他始终遵循雅俗共融的创作方向,以通俗的外壳中囊括精深思想,在悬疑故事中贯穿敏锐思考。从作者立场、文本结构、读者期待等方面来看,《满巴扎仓》都体现出大众化、通俗化、趣味化的趋势。作者不仅是思考者,更多的时候以故事讲述者的身份出现于文本中,掌控着故事的走向。

  从精英文学立场转向通俗文学立场,从知识分子立场转向民间大众立场,意味着作者的文学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其背后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市民社会的形成、消费主义的兴起、大众文化的崛起、文学市场的商业化,改变了大家对通俗文学的看法。在以前,人们采取二元对立的观点来看待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而现在,作家们更加注意“雅俗共赏”带来的阅读快感。实际上,现在我们所讨论的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在出现之时是被当作通俗文学来看待的,后来却成为了严肃文学的代表。因此,对于阿云嘠的这种转变,我并不觉得难以理解。

  《满巴扎仓》的文本结构几乎包含了通俗小说的所有要素和特征。蒙古族民间文学有一个“寻宝”母题:主人公经历千辛万苦,冲破重重阻碍,一丝不苟地寻找传说中的宝,最后虽然得到宝,但是宝不属于贪心之人。这类寻宝故事广泛流传于蒙古地区。《满巴扎仓》的故事轮廓与“寻宝”母题相契合。小说讲述了寻找秘方药典的故事,朝廷、旗扎萨克贝勒府和民间人士都在寻找神秘的秘方药典,最后虽然找到秘方药典,但是那部药典不属于贪念之人,而变成了人类共有的遗产。

  宫廷阴谋也是蒙古族民间故事中常出现的情节,是与权力之争有关的情节。《满巴扎仓》描写了鄂尔多斯右翼中旗扎萨克贝勒府的阴谋和权力之争。10年前,旗扎萨克贝勒府兄弟之间上演了一场争夺旗扎萨克贝勒诺彦位子的骨肉相残悲剧。这场宫廷较量中哥哥败给了弟弟,就挂了个东协理之名,搬出官邸隐居乡下。但是兄弟俩从此结下了永不和解的仇怨。10年后,旗贝勒诺彦夫人乌仁陶古斯和东协理夫人苏布道达丽同时患上了不孕之症。

  在小说中,作者这样写道:“现在他们的较量依然在继续,但较量的内容似乎有了一些变化。他们之间的较量,现在已经从争权夺势转化成了生儿子的竞赛。然而,乌仁陶古斯、苏布道达丽自嫁到贝勒府以来。因而,旗扎萨克诺彦顶冠上的红宝石顶戴今后由谁继承,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悬念。要是乌仁陶古斯、苏布道达丽中的哪一个生了儿子,那孩子肯定就是未来的旗扎萨克诺彦。意识到这一点的兄弟俩真是焦急万分,两家的夫妇为了生个儿子,都在全力以赴。”在这场争夺权力的风波中,两个女人付出了伦理、道德乃至性命的代价。

  《满巴扎仓》借鉴了悬疑小说的模式,故事围绕神秘的秘方药典展开。据说元上都被烧后,妥欢贴木尔北上应昌,一部药典从上都大火中被抢救出来,辗转一番到了鄂尔多斯。那部药典起初被保管在民间,后来被移送至满巴扎仓保管。那部药典的保管特别严密,只有满巴扎仓的住持堪布才知晓它的存放处。但是,上一代住持突发暴病而去世,没来得及给下一代住持交代那部药典在何处。就这样,满巴扎仓有了一个天大的谜,引起了从内到外形形色色之人的贪念和猜测。传说秘方药典神奇无比,能治愈百病,谁拥有药典谁就找到了生命的保护神。因此,从朝廷、旗贝勒府、寺院到民间江湖,都被卷入到一场寻找药典的生死搏斗中。故事跌宕起伏,复杂多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深深吸引了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在《满巴扎仓》中,我们还能看到武侠小说中的江湖好汉、言情小说中的痴男怨女和其他各种具有故事性、趣味性的元素。当然,小说中也不乏精英文学的元素,比如文化的景观、人性的思考、丰满的叙述等。

  二

  从人类学意义上讲,小说家是文化的记录者和诠释者。可以说,一部优秀长篇小说是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长篇小说的全景式叙事能充分展示民族文化的诸多场景和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从物质生活到精神世界。一部小说所囊括的文化信息量越多,它就越有意蕴、越有厚重感。

  阿云嘠是一个有意识地挖掘和展现民族文化的作家,其小说如同陈年老酒,越品越觉淳厚。鄂尔多斯是阿云嘎的故乡,也是蒙古族文学版图上的重镇。古老、神奇的鄂尔多斯高原以浓厚的文化积淀和无尽的文化魅力哺育了诸多文学才子,造就了蒙古族文学的亮丽风景线。对于阿云嘎来说,鄂尔多斯高原有永远挖掘不完的文化宝藏,其小说的很多故事均来自于这片土地。

  阿云嘎笔下的鄂尔多斯高原,不仅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单纯的地理图景和故事发生的场所,更影响了作品的文化基因和叙事风格。像海明威迷恋波涛汹涌的大海,福克纳迷恋约克纳帕塔法,莫言迷恋朴素坚硬的高密大地一样,阿云嘠迷恋鄂尔多斯高原,高原的气候、习性、风格早已融进了他的血液和灵魂深处,无意间影响着小说的叙述。

  在《满巴扎仓》中,戈壁、草原、寺院、官邸、牧区、马群、秘方药典、蒙古草药、蒙古象棋以及简单的游牧生计、简朴的寺院生活都向读者强烈地传达着地域文化信号。这使得小说的内容趋于丰满、独特和厚重,提升了整部作品的感染力。这些文化元素,不是为了记录而记录,也不是为了展示而展示,它已成为整部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故事、人物、意义结构中的血液和基因,并带有象征意蕴。

  在小说中,秘方药典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符号,为了保护秘方药典,很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作者看来,这些付出生命的无名英雄们虽然崇高无比,让人无比敬佩,但是这些人深陷于文化保守主义的深潭中,无法自拔。阿云嘠显然是一个文化开放主义者,他的很多小说都在讲述文化变迁中的深层纠葛。他1985年发表的小说《大漠歌》也是触及到文化保守主义与文化开放主义之间的冲突和纠葛,对于某个文化共同体来说,坚守与开拓同样重要。在《满巴扎仓》中,作者另辟蹊径,为保护传统文化开了新药方。

  作者认为,从元朝皇宫大火中抢救出来的药典当然是神圣而神秘的,它象征着民族文化传统。但是药典的神圣和神秘不是来自于药典本身,而是长期以来少数特权者拥有该药典,赋予了它神圣而神秘的色彩。故事结尾,满巴扎仓堪布将秘方药典公布于众,并说:“药典是救助病痛者的一种书籍。不管对帝王还是对平民,不管对哪一个族群,都是有益的东西。因而,这部药典不仅仅是满巴扎仓的珍贵遗产,也不仅仅是蒙古族的珍贵遗产,它更是人类共同的珍贵遗产。为什么要争它?不是应该一起分享和保护才对吗?”这番话是扎仓堪布对清兵头目说的。这部药典渗透了硝烟、血泪、仇恨和恩怨,保护它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公开。

  很显然,小说流露出的是文化开放主义姿态。整部小说所构建的意义之塔虽然在故事结尾处轰然倒塌,带来反讽之意蕴。但是在另一个向度上,小说意义却得到了提升。践行开放才是作者心目中的文化精神。

  小说中的蒙古象棋也是一种文化符号,棋盘是角斗、较量的场所,是红尘世界的象征。小说采用双重叙述路线,从故事开头到结尾,几拨人在争夺秘方药典,有两个人在暗地下棋,有时几天几夜连续下棋,不分胜负。其中的一个人是扎仓堪布,另一个人的身份不明。对于寺院的最高掌权者扎仓堪布来说,棋盘就是人间风尘,棋盘上的阴谋、较量和角斗就是人世间的阴谋、较量和角斗。

  故事临近结尾时,作者才交代了那个棋艺高手的身份,他是清政府官员。在棋盘上扎仓堪布和朝廷官员进行着生死较量,在现实生活中保护秘方药典的势力和争夺秘方药典的势力进行着生死博弈。双重叙述线索互相烘托、互相暗示,形成了张力空间,使小说文本趋于丰满和深刻。

  三

  阿云嘠是善用象征手法的作家,常常用自然场景、人文景观的描写来渲染、烘托故事情节和意义取向。小说开头这样描写道:“百余年前,鄂尔多斯是一个雨水丰沛的地方。就说故事开头的那天吧,白天本来还是一个大晴天,到了下午人们就看到那个叫乌仁都西的山顶上布满乌云。起初,云在那里不移不动的,夕阳西下时却翻卷而来。人们知道暴风雨就要来了。于是,放牧的人们尽早把畜群往家赶,留在家里的人们抓紧把牛粪柴火往家搬,去相亲家瞧病的满巴扎仓的喇嘛们趁雨还没下,也快马加鞭往寺院赶,草原上呈现了一片慌忙的景象。就这样,到了晚上暴风雨惊天动地地降临了。刚开始的时候,乌仁都西山顶不断电闪雷鸣,没多久转到东边有名的黑龙贵峡谷口,再从位于高山深处的奇异石头棋盘上狂飙而过后向满巴扎仓袭来。瓢泼大雨没有停息的样子,满巴扎仓四周闪电不断,一直持续到深夜。”这段描述,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描写,而是蕴含了整篇作品的文化氛围、叙事基调和故事走向。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读出很多信息,如变化多端的高原气候、牧人和满巴们的日常生活、暴雨袭卷满巴扎仓,还有高山深处的奇异石头棋盘等。

  小说中描写闪电、暴雨的场景很多,而很多重要事情都发生在电闪雷鸣、暴雨倾盆的极端环境中,以此来塑造紧张突变的叙述氛围的同时,也暗示了故事的发展方向。满巴扎仓是一座医学寺院,看起来一切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安详静谧,其实不然,满巴扎仓暗藏玄机,深不可测,是无止境的深潭。其原因是一场宫廷风波毫无征兆地袭卷了满巴扎仓,就像自然暴雨袭卷满巴扎仓一样,满巴扎仓无法逃脱这场惊天动地的宫廷阴谋和较量,为此很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通过《满巴扎仓》可以看出19世纪末鄂尔多斯高原上的社会生活全景,从宫廷到民间,从喇嘛到俗人形形色色的生活场景,富有地域文化氛围。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出现了多座满巴扎仓。满巴,藏语意为医生。扎仓,藏语意为学院或者研究院。新中国成立之前,很多蒙古名医都是从满巴扎仓走出来的喇嘛。小说中描写的楚勒德木、金巴、旺丹、更登均是远近闻名的名医,拉布柱日是药学专家。这座医学寺院很特殊,云集了远近闻名的医学高手,这里供奉的不是观音菩萨而是药王佛,从这里散发的不是桑烟和香火,而是蒙药藏药的芳香。从题材上看,这部小说是一部与蒙医有关的长篇小说。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中,它在挖掘、保护、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等方面都有启示意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