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文学评论 >> 正文

老树新花放异彩——评《中国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研究》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04日10:35 来源:中国作家网 黄 玲

  突然收到吴重阳老师寄来的邮件,打开一看,竟然是他的新著《中国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研究》。翻阅之后,我先是惊讶继而感叹,八旬高龄的老师还在民族文学研究领域笔耕不辍,令作为学生的我生出敬佩之情。30多年前,他是我在中央民族学院学习时的文学启蒙老师,我研究彝族作家李乔的毕业论文就是他亲自指导的。他脸上总是挂着温和的微笑,对学生的论文用红笔作细致的批改。记得当时住房条件有限,他的家就安在我们教室的隔壁,我们坐在他家沙发上聆听教诲的情景宛若昨日。

  岁月如白驹过隙,倏忽之间30多年的时间就那么快疾地从生命中滑过。也许正是在吴重阳等母校老师的影响之下,后来我也进入民族文学领域,僻一块自己的园地,种一些花草以慰藉生命。正是吴老师指导的毕业论文,让我在毕业后继续关注李乔的创作,1997年出版了《李乔评传》。这本书1998年获得第四届全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的吴重阳出席会议并亲手给我颁奖,那是我从母校毕业16年后第一次与老师相见。能与老师在同一个领域学习,再次得到老师的关心和鼓励,这是难得的荣幸。

  出生于山东的吴重阳并不是少数民族,上世纪60年代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却一直在民族文学研究领域辛勤跋涉,除了教书育人、培养各民族文学人才,还创作了《民族文学简论》《中国现代少数民族文学概论》《风雨楼文丛》,参与编著了《近代文学大系·少数民族文学集》《中国新文学大系·民族文学卷》等关于民族文学研究的论著,2003年获得全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突出贡献奖。

  他新出版的这部《中国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研究》,如张炯在本书序言所概括的那样,“无疑是吴重阳专著之外的研究成果集大成之作,是他几十年学术心血的结晶”。作为大学的同窗和多年的文学同道,张炯对吴重阳非常了解,称道他“热爱少数民族,热爱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文学,毕生从事少数民族文学的教学和研究”。而且正是他的积极策划和努力奔走,才有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下面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分会的成立。这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推动。

  《中国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研究》共收录六辑38篇文章,记录了一位汉族学者多年来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事业作出的努力和奉献。其中一部分文章是他对少数民族文学系统而有深度的理论思考,涉及到“中华文学”的民族性,当代民族文学的范畴、界定标准,以及当代民族文学如何继承、借鉴、创新等重要命题。

  作为一位汉族学者,吴重阳的理论中体现了一种难得的气度和开阔的学术视野。早在1982年发表的《论少数民族文学对中国文学史的贡献》一文中,他就针对文学史中忽视少数民族文学的现象,提出了“只有充分肯定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认真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宝贵的文学遗产,才是尊重我国文学发展的客观历史事实的唯物主义态度”这一论点。和当下一些学者提出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部专著中的一些文章,是对上世纪80年代民族文学创作的评论和总结。这体现了其评论对创作的及时关注,也体现了一位学者对待民族文学创作的热情支持和大力推进。在当时,很多民族的作家文学处于刚刚起步的情况下,这些评论的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文学创作进行了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改革开放以后的民族文学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多年来吴重阳除了对民族文学理论的系统建构外,还密切关注着各民族作家的成长,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及时评价。对民族作家来说,这是非常好的良师益友。这部专著中收入的作家评论涉及到从南到北的许多民族作家的作品,比如彝族、白族、苗族、壮族、藏族、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维吾尔族、回族等十余个民族作家的诗歌、小说都进入了他的研究视野。

  一个学者只有真的“热爱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文学”,才会用毕生的时间从事少数民族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吴重阳用他的这部专著作出了最好的证明。从专著后面的“著述年表”中我了解到,他在1957年发表的处女作竟然是一篇小说《虹》,那时他还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学生。1960年来到中央民族学院工作后,就与少数民族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使退休多年,却还保持着充沛热情和奋进精神。

  老树新花,其人和其文都绽放出动人的光彩。虽然与吴老师南北相隔,相见甚少。但我在阅读这部厚重的新著之时,却感受到了精神上的相通,再次领略了做一名学生的快乐与幸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