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汉语传播辛勤耕耘者——访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会长、著名汉学家顾安达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04日09:49 来源:光明日报 柴 野

  我看中国——知名汉学家访谈录

  汉语传播辛勤耕耘者

  ——访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会长、著名汉学家顾安达

顾安达教授 赵和平画顾安达教授 赵和平画

  在柏林自由大学开放日这一天,记者来到大学的汉语教学系。在系主任兼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会长顾安达教授作报告的间隙,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作为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会长和柏林自由大学汉学掌门人,除了大量教学任务外,顾安达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推广汉语教学事业上。

  记者:您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汉语,为什么会把汉语教学作为您的终身职业?

  顾安达:我的硕士专业是对外德语,同时开始把学习汉语作为第二专业,后来我又攻读汉学博士,并于1998年获得慕尼黑大学汉语与汉学专业博士学位。中文的文字体系让我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表音兼表意的文字系统,与世界上其他书面语言文化完全不同。汉语的深奥莫测深深吸引了我。

  记者:汉语教学在德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普及,这与那些把汉语教学作为毕生事业的耕耘者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您作为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会长都做了哪些工作?

  顾安达: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这是一个为推广汉语教学而成立的组织。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上世纪70年代,当时汉学研究在德国被视为像拉丁语一样的历史语言。我的前任、著名汉学家柯彼德敏锐地意识到推广汉语对未来的重要意义。他坚信,汉语将成为全球性的交流语言。

  1984年柯彼德成立了德国汉语协会,1988年又扩大为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我从2004年起担任协会主席。协会的宗旨是,要赋予汉语教学应有的地位,并使它在德语区国家(德国、奥地利和瑞士)作为一种鲜活的当代语言教授。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协会成立之初欣然为其题词:“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在汉语教学协会的努力下,汉语教学在德国发展很快。

  记者:您能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德国的汉语教学和普及情况吗?

  顾安达:早在17世纪就有传教士到中国,将中国社会发展状况传播到德国。19世纪,德国对中国的关注仍属于“东方学”研究范畴。20世纪初,德国大学开始设置汉学专业、聘任汉学教授,标志着汉学时代的真正到来。特别是现在中国越来越多地进入西方人的视野,许多学生对学习中文也产生了兴趣,汉学逐渐进入黄金时代。

  目前,德国有7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学课程,全德国的汉语学习者有近2万人。还有150多所中小学也开设了汉语选修课。德国学校过去教授的外语主要是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现在中文在德国高中外语课程中排在第三位,很多高中每周有4至6个小时的中文课程,一些学校的中文课程是仅次于英语课的第二外语。

  记者:在推广汉语教学上您下一步的打算是什么?

  顾安达:我们还要致力于使德国的教育系统全面接纳汉语,让汉语获得和其他欧洲语言的同等地位,要让社会认识到,对汉语学习付出努力和精力以及它所收获的成果远远超过学习一门传统意义上的欧洲语言——比如法语或西班牙语。要让公众知道,汉语不仅是有用并且引人入胜的语言,而且是可以学会的。掌握汉语也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让人们的视野延伸出欧洲大陆。我们还要为德语区汉语教学师资提供交流平台,支持在汉语语言及文化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帮助中小学设立汉语教学课程,组织召开汉语教学领域跨区域专业会议及讨论会,提供关于汉语教学和课程安排的相关咨询。

  记者:德国目前推广汉语教学有哪些困难?

  顾安达:我对德国目前的汉语教学环境并不满意。欧洲的教育系统过于狭隘,总是以欧洲为中心。以德国为例,师资培训与德国教育的“联邦制”结构,给德国中学的汉语推广增加了难度。作为中学授课教师,除了教师资质外,必须具有两个专业的文凭。要找到一位合格的汉语老师成了一件难事儿。因为德国大部分汉语老师要么是汉学家,要么是签订特别工作合同的中国人,但他们都不是受过专业培训的教育工作者。

  顾安达最后深情地表示,他最大的希望是,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德两国政府的支持下,汉语作为最丰富和最有吸引力的一种语言,能在欧洲大陆深深扎下根来。   

  (本报柏林12月3日电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 野)

  【链接】

  顾安达:1966年出生于慕尼黑。曾在中国语言大学和北京大学学习,获慕尼黑大学对外德语教学硕士学位和汉语与汉学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至今任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汉学系汉语教学中心主任。2004年至今担任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会长。

  具有丰富的教学和教学管理经验,出版发表大量有关汉语的文章译著。撰写《汉字的认知与教学》,编辑出版《简易汉德学生词典》,翻译著名编剧孟京辉的剧本《两只狗的生活意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