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青春是本太仓促的书——观电影《青春派》(宋珅)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03日14:59 来源:天津日报 宋 珅

  青春是什么?

  在过来人的记忆中,青春是单车白球鞋,是无忧无虑徜徉的绿阴小径,是少男少女们回眸一笑时,自动补光外加柔焦的蒙眬特效……总之,回忆里所有关于青春的画面,似乎都是镶了金边的,但18岁那年的青春,真的那么美好吗?

  对那时的我们而言,青春也意味着数不尽的烦恼——揉皱的白衬衫、挤破的青春痘、无疾而终的初恋……以及高考。就像梦想之于电影《女朋友男朋友》,爱情之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电影《青春派》中的青春故事便是关于高考的。

  掰掰手指头,高考远离我已经快十年了。回忆起那个蝉鸣的夏天,连记忆都是潮湿的。本以为遥远的学生时代早已被遗忘,没想到尘封的记忆竟在看到电影《青春派》的一霎,被全部唤醒:明亮的教室、整齐的桌椅、写满习题的黑板,在操场上集合等待拍毕业照的学生……开场的几个简洁画面,就轻易地将我带回了高考前的日子。

  在那段特殊时期,恐怕每个人的记忆都是类似的,晚自习、辅导班、熬夜,就像电影里说的,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没有兴趣爱好,没有休闲娱乐,甚至连一丝想玩儿的念头都是罪恶的。可十七八岁的花季少年们,又如何能甘于寂寞?所以,打架、顶撞、逃课、早恋……他们也在想方设法用自己的方式,展现青春期独有的叛逆,在压抑的校园生活中,挣扎着寻求新鲜感带来的刺激。

  影片的男主人公居然,就是这样的一个叛逆少年。他聪明,鬼主意多,是班里典型的最让老师头疼的“捣乱分子”。屡出奇招的他更是在高考前五天拍毕业照时,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向暗恋三年的“女神”黄晶晶表白。谁想到,因为爱情受挫,他在考试时精神恍惚地交了白卷,最后,顺理成章地复读了。

  对那时的居然来说,重新参加高考不是为了他自己,也不是为了父母,而是为了黄晶晶,为了能跟他魂牵梦萦的初恋,考进同一所大学,所以他不得不拼命念书,因为黄晶晶考上的是复旦大学。在复读的这一年里,居然成长了很多,对父母从埋怨到理解,对严厉的班主任从恨到爱,对黄晶晶从执著到放手,最后放弃复旦选择留在北京。

  和一众同类青春题材电影相比,《青春派》不是最出色的。影片时间不长,情节简单得用几句话就能概括,也没有波澜壮阔的故事情节,以为刚刚进入高潮的时候电影反而接近了尾声。但这并不影响观众被它所感动,情节虽然简单,但主线清晰流畅,故事虽然平淡,表达的感情却很真纯,满眼都是我们亲历过的真实。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青春的故事。“95后”的故事也许与我们的经历不尽相同,但青春的叛逆、成长,却总是如出一辙,让每个重新翻看这一段记忆的人,都能找到内心的共鸣。曾经,我作为一个备战高三的应考生,看着黑板上的倒计时,无奈地埋首在题海中,写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还有喋喋不休的班主任……那么多当时看来会忍不住抓狂的细节,现在回想起来,竟是如此让人留恋。

  忽然想起居然在影片结尾,离校前第二次拍毕业照时,对严厉的班主任撒老师告白的那句话:我们忘不了你,因为我们恨你……但也爱你。

  因为高考,没有人会忘了自己的18岁,那些痛并快乐着的、为了同一个目标孤注一掷并肩“战斗”的日子,记载着我们天下无双、独一无二的青春。不管有多么惨烈,我们的青春终究一去不复返了。

  九把刀说,青春就是不停地犯错,如果你在青春这个可以被允许荒唐的阶段里,居然还过得小心翼翼,那就是绝对的损失。

  既然如此,荒唐也好,不堪回首也罢,每一段青春都值得被纪念。就像辛夷坞在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写的:“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再回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