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正文

中国书画艺术:传承中寻求创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03日10:29 来源:人民政协网 张丽
“四海行”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阅读背景:

  ■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馆和重庆市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华文化四海行”活动11月19日至23日在重庆举行,期间召开了中国书画艺术研讨会,全国18个省区市的百余位书画名家参加会议。

  中国书画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诸多中国视觉文化形态中得到高度发展的艺术。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冯远指出,各地文史馆中的书画家所占比例达30%~40%,有的地方甚至达到50%,在文史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表示,为实现文化强国战略,提高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美术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国书画理应承载无可替代的历史使命,中国书画人有必要深入思考中国书画的传承与创新问题。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现状如何?如何看待中西书画艺术之间的关系?中国书画艺术应如何在传承基础上实现创新?本刊记者就此对参加会议的书画名家进行了采访。

  中国书画的挑战与机遇

  近年来,受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冲击,中国画的发展出现新的危机。中央文史馆馆员程大利指出,中国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和西洋画一样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国际社会对中国画却知之不多,或者说中国画在国际上地位还不高;在国内,它又有向西方绘画靠拢的倾向。近百年来对中国画的改造,使它的传统特色趋于弱化、传承体系面临破坏、评价标准出现混乱,这与它本应发挥的文化影响力和中国古文明大国的文化地位是不相称的。“20世纪‘3000年未有之大变局’革新了中国画,也动摇着中国画,这不是画种的问题,是人的问题。”程大利颇有感慨地说。

  当然这也与中国画不易于普及有些许关系。程大利认为,讲究“人”、“文”双修的传统中国画之所以不易普及,是因为它对欣赏者有一定的文化要求。“‘文’是进入中国画创作和欣赏的门槛。因为‘文’而‘共成化育’,不是简单地表现、再现问题,是‘体道艺之合,究圣哲之蕴’,画画是为了修为,修成君子。”程大利指出,“中国画的最高指归是‘内美’。在中国画里,热烈不是宣泄,冷静不是冷漠,最忌高远失中、偏激不平,观通不妨照隅,求末亦是求本。这是中国画的本质特征,也是境界所在。”

  因此,想要更好地发展中国画,还需重新认识中国画的传统精义。“中国传统绘画受到中国古典哲学的陶融,如它的‘道法自然’观等来自老子,它的恬淡虚无观则来自《黄帝内经》。”程大利表示,中国画虽然不长于以宏大叙事的方式直接参与社会变革,但仍表达着真切的生活感受和深刻的人生价值,“今天,我们重新思考中国画的传统精义,不是表现、再现的问题,不是技法手段的问题,而是为了反思笔墨文化背后的思想支撑和民族精神,重建自尊的文化认同。”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中国艺术界也出现了回归传统的势头。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中国书画家》杂志总编王镛表示,当代中国艺术走向现代、多元发展的态势已不可逆转,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发掘可以转化为现代艺术形态的基因和元素,从笔墨技法层面深入到精神内涵层面,把握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写意精神,已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家的普遍共识。

  中西比较中寻找现代性

  20世纪以来,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成为一大特点,蔡元培甚至说它是中西融合的时代。此际对于新与旧的认识,往往同中与西连在一起。那么,怎样使当代中国艺术家对艺术的现代性追求更加理性,在中西方书画艺术比较中也许能窥得一二。

  王镛认为,西方传统艺术的写实观念偏重于由外向内地模仿自然,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精神偏重于由内向外地表现自然。西方写实绘画的技法,丰富了中国画特别是人物画的造型语言,但如何处理写实造型与写意笔墨的矛盾,则始终是令人困惑的两难课题。

  但同时,王镛也表示,现代艺术虽发轫于西方,但并非西方的专利,而是跨文化的艺术现象,是东西方共享的精神产品。东西方现代艺术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有着类似或相通的艺术特征。“我认为,强化个性与简化形式是现代艺术的两大特征。强化个性的核心是表现自己的内在情感,摒弃自然的模仿,揭示心理的真实;简化形式的重点是凸显作品的内在结构,删除繁琐的细节,追求丰富的单纯。在中国传统文化丰厚资源中,也蕴含的类似现代艺术特征的基因、元素和萌芽,特别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精神,为强化个性与简化形式提供了巨大的潜能,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中央文史馆馆员马振声对“太极图”的阐释可谓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他认为,从造型艺术这一角度来看,中国的“太极图”始终处于艺术创作的最尖端,是最“新”的。“近百年来西方对宇宙的研究比中国先进很多,但至今西方也没有将宇宙形象地表现出来。‘太极图’就是我们绘画的根,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多少年以来对宇宙观察认识的总结,从而产生一个理念,然后把这个理念形象化得出来的。怎样解释宇宙,‘太极图’全能说得出。”因此,如果想要推进中国画的发展,马振声表示,“应好好总结我们自己的文化。多年以来,我们吃的亏,就是对自己的传统研究得不够。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仔细分析自己的文化规律,再根据此时此地,根据这个时代以及对这个时代的感受,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应该会产生一种向前推移的效果。”

  那么,在中西方现代艺术的比较中,中国现代艺术具有哪些特性?王镛指出,西方现代艺术崇尚个性,通常不太强调民族性,注意个性与国际性的一致;中国现代艺术重视个性,往往更加强调民族性,提倡个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如果说强化个性与简化形式是东西方现代艺术普遍特征,那么强调民族性则是中国现代艺术独具的特征。”王镛进一步表示,“根据中国崇尚中庸之道的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极端的个性自我表现、极端的变态心理宣泄和极端的几何抽象构成,都很难被中国公众理解和接受。所以中国的达利式的超现实主义和蒙特里安、马列维奇式的几何抽象艺术始终不太发达。齐白石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以及现在美术界流行的‘意象’理论,似乎更符合中国现代艺术的民族特色和中国广大公众的审美趣味。”

  因此,中国书画要想实现创新,薛永年认为,需充分认识中国书画独一无二的民族特色,以固本带动包容,以化西取代西化,以当代创作与欣赏的实践检验历史经验,“徐悲鸿学贯中西,书法古文诗词篆刻兼善,对于他融合中西的中国画起到重要作用。他的中国画造型观念是写实的,笔墨是写意的,重视以线造型,中锋用笔,有碑学神髓,也注意发挥水墨花卉的布白及书法款题,都集成了传统。”

  古今传承基础上探索创新

  纵观中国书画发展,又该如何认识中国书画的古今传承创新关系,并在传承基础上进一步取得创新?冯远表示,任何当下完成的文化行为,对于明天,都是传统的一部分。如何传承与创新,是当下及未来艺术家始终要面临的问题,在每个时代内涵不一样,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如何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具体到艺术作品“新与旧”的问题,马振声说道,20世纪以来,创新谈得很多,一谈创新就是推陈出新,往往将之与传统对立起来了,但他认为“新与旧是很复杂的问题,不应该是评价艺术的唯一标准,关键是真。对于一个事物的发展而言,它到一定阶段就死亡了,就进入博物馆了;但对于一部作品来讲,它不见得新的就是好的,旧的就是差的。包括唐诗宋词、彩陶等,到现在它们的艺术感染力还非常鲜活。这些都不是用新旧能衡量的。中国画创新确实要有新意,但往往在创新中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年轻人绞尽脑汁创新,导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因此要想实现创新,任何事物只有沿着它的发展轨迹向前推进,才是最正确的。”

  薛永年进补充道,以“新”作为价值判断,认为凡是新的就是好的,这是一种浅见。为新而新,阻碍了全面认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书画艺术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文关怀,是作用于人的精神。中国书画的创新实际是厚积之上的薄发,是传承基础上的突破。比如古代作品的出土或发现,往往成为创新中扩大吸收并转化传统的资源。因此,他认为探索当代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无疑要顺应时代需求,但创新要有一个基本的态度和出发点,这就是继承中国画传统,在传承的前提下创新。

  如何在传承基础上实现创新,薛永年以古今山水画为例,认为,中国画的创新包括画新的前人没有画过的题材,画关系到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理想和愿望,画关系到祖国家园历史现实的思想感情。他总结出创新有三个要领:一是具有时代感,即新的审美经验、视觉经验的表达;二是艺术表现力的突破;三是个性发挥。而这些创新当然是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文化意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写意精神,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和象外意;丘壑与笔墨统一的图式造型与书写统一的程式法则;以书入画笔墨多样对立统一的表现力及其独立的形式美等“一脉相承”的原则。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