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人物 >> 正文

宁浩的成年礼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03日10:04 来源:北京日报 屈一平
  导演宁浩

导演宁浩导演宁浩
黄渤、宁浩和徐峥黄渤、宁浩和徐峥

  本命年的宁浩,正经历着从而立到不惑的“成长”。

  “古代成年礼,不管是刺青还是割礼,都以流血形式暗喻人们,进入成人世界是需要代价的。”12月1日,宁浩接受《北京日报》专访坦言,成长是他这一段时间的思考主题。

  从《香火》到《无人区》,宁浩的成长非常传奇——2006年他以300万元的投资博得了3000万的票房,这是《疯狂的石头》;2009年他以1000万的投资创下了1亿4千万的票房,这是《疯狂的赛车》。他成了继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之后中国第四个票房过亿的电影导演。这一年他才32岁。

  成长在宁浩的眼里,是一个蜕皮的过程,要蜕一层皮才能有一个新生。而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种种痛苦,这就是他电影最想表达的意思。

  属蛇的宁浩,似乎暗合了自己属相的天性,在蜕变中成长——这是一个魅力而痛苦万分的蜕变。而他的镜头对准的,正是这一蜕变的痛苦过程,撕裂而新生。

  与2006年“疯狂”时期不同,彼时他出现在媒体面前,手戴三枚戒指、一只手镯,脖挂粗项链。而今,他满面笑容,微微弯腰和记者握手,没有了金项链,取而代之的是左手腕上长串的菩提子佛珠,没有任何隔珠装饰,简单朴素。

  《无人区》讲述了一律师赴一座边远城市为一名盗猎者辩护,回来的路上经过一段“无人区”——这段路程超过500公里,整片区域内荒无人烟,只有一条公路贯穿始终。主人公途中遭遇了走私犯、盗贼、警察、舞女各色人等,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逃亡之旅。

  12月1日的首映式,宁浩迎来了大量粉丝捧场。与“疯狂”系列不同,《无人区》是有着浓重黑色幽默气质的“严肃剧”,在无人区的荒野上拷问道德和人性,充满了国产电影罕见的勇气和思考。

  这是一部富有力量和冲击力的电影,首映式后,有观影者感叹,导演宁浩的“疯狂”节奏没变,多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社会性与动物性的哲学命题,值得好好回味。

  “对内心的关注很重要,要发现自己在关注什么,发现自己的成长是什么。”当被问及对自己导演风格的评价,宁浩给出以上答案,并补充说,每部影片都是将自己对阶段成长的理解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1.思考的宁浩

  “这是一个关于动物的故事,发生在一个鸟不生蛋的地方。”——《无人区》开篇开宗明义,这个故事发生在远离人烟的地方,文明的边缘。

  《无人区》开始更多有逻辑、有目的地通过电影探索一些问题,探索一些对于世界的认识。“我开始探索和‘疯狂’时期不一样的拍摄理念,人的社会性和动物性的较量。”宁浩说。

  一切的信号,都在指向一个不争的事实,宁浩对人性的思考。

  回顾2006年《疯狂的石头》之所以成功,更多缘自其纯粹的娱乐商业属性,单纯的娱乐观众。有评论指出,《疯狂的石头》受美国导演盖里奇处女作《两杆大烟枪》影响,无厘头的对白和匪夷所思的巧合,快速剪接等等盖里奇独创的电影语言,以简单的纯娱乐性吸引了无数的年轻观众。 

  然而在几年以后,盖·里奇开始思考。这一思考导致其急转直下,先是玩砸了影片《踩过界》,随后重回老路推出黑帮电影《左轮手枪》依旧是劣评如潮。盖·里奇的失败很大程度是由于他开始在乎自己作品的思考性。当他将哲思引入到原本结构复杂的影片中,让原本好玩的电影开始变得生涩难懂,从而丧失了他原先作品的简单和纯粹。

  那么,宁浩一思考,观众还会不会“疯狂”?

  “宁浩和他的坏猴子电影生产队”是宁浩在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的个人微博,粉丝已接近104万。对2014年贺岁国产片的期待中,宁浩的《无人区》位居前列。

  “一直觉得宁浩是第六代导演编剧中特别有思想的人,是个真的喜欢做电影的人。”他的粉丝大多对他的“宁式招牌黑色幽默”满怀兴趣。

  也有评论质疑,美国西部片有其自身历史背景,中国的西部片将如何呈现?

  “借西部的独特去社会化的环境,谈论抽离出来的人性的挣扎和斗争,而这也是中国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时代的一个标志。”宁浩并不回避自己对美国西部片的热爱,他在肯定西部片产生在美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之后,表示中国虽没有独特的历史,但具备类似的地貌,有壮观的雅丹地貌,也有类似的大峡谷。他推崇伊斯特伍德的《不可饶恕》,赞同后者“借西部片的壳”讲当下社会问题的手法。

  成长,似乎成为“第六代”导演永恒的终极关怀。从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开始,成长的主题一路跌跌撞撞,已经从最初一代人青春蜕变,成了今天《无人区》人性与社会成长的蜕变——这一世界性主题。

  从2008年拍摄《绿草地》时就开始酝酿《无人区》故事,5年风沙沉淀后,“淘”出的是一个男孩的成长。

  “这部电影在拍的时候已经开始节制了。”——在宁浩与影评家林旭东的长篇访谈录中,宁浩回顾自己曾经的过往,《疯狂的石头》 “还是一种游戏的状态”,到《疯狂的赛车》,“还是有很多花哨的东西给你们看。”他总结,“这个是一种男孩心理。”

  《无人区》更像一则寓言故事,文本构思、人物性格塑造、命运安排等方面,似乎能发现相对应且又非常隐秘的宗教思想:牺牲、救赎、原罪等。而宁浩自己则坦诚,救赎命题的最后结论就是:你走到如此邪恶的境地,只有全部奉献才可以解决你的问题,死而后生。

  当宁浩的思考指向人的动物性本质,他试图将这一动物性放在远离社会性的环境去凸显。而这一载体就是——无人区。这个载体当中,你既然是生物,你就必然要生存。

  在宁浩的眼里,人的智慧受限于生命本身。同时他否认自己对人性悲观,更愿意承认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形成合力、合体,我们的文明才能走出去,才能有更大的生产力。”

  极度荒诞的“无人区”故事背景,直面人的动物属性的故事内容,还是遭遇到反对的声音。对此,宁浩在早先与林旭东的对话中如此回应,“《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也都没好人,全是妖精,弄清楚它只是打着现实外衣的一个寓言就够了。不管怎样,《无人区》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完整的、我要做的电影。”

  2.放弃的力量

  从《香火》到《无人区》,每一部电影都像宁浩成长路上的一个个成年礼仪式——成年礼参加者通过经历一次象征性的“死亡”和 “再生”,暗示着他们童稚期、无知和无宗教观时期的终结,以及第二次生命意义即成人资格的获得。

  “一步步走向成熟,直至走向终点,就是一步步放弃的过程。”谈起成长,宁浩更像一个哲学家。他说,人生每一步的得到都是靠失去换回来的,每一步的选择都是选择放下什么。比如要走向成熟,必须放弃纯真,没有任何一样东西,你能拿走。统统都是放弃,如果不能放弃,将非常痛苦。

  山西人宁浩,是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子弟,他回忆当时的生活环境,说四处白茫茫的,没有树,一帮子半大小子蹲在路边,不知在等待什么。

  20世纪90年代初的山西电影学校,是山西省电影公司办的一个技校,培养电影放映员,训练维修电影放映机。作为学校第一批艺术类学生,宁浩他们的工作是画电影海报。少年热爱画画的宁浩依然记得自己画的唯一一张海报就是刘德华。

  读中专时,瞧不起学习影视制作的同学,读大专时却阴差阳错进了这一行;拍摄MV得心应手之时,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读的却是图片摄影专业。

  一路走来,宁浩更愿意描述为“一直在选择,一直在放弃”。

  1997年,20出头的宁浩离开山西太原,放弃太原话剧团事业编制,来到北京追寻心中的“电影梦”。他至今清楚地记得所住的第一个地下室——对外经贸大学9号楼地下室。

  1999年,宁浩成为圈内较出名的摄影师,在当时日薪达两千到三千元;宁浩选择了放弃。为了心中的电影梦想,他将自己全套摄影设备低价处理掉,“断了自己后路,学影视”。2001年,他成为京城MV名导,年薪七八十万。作为一位北京电影学院在校学生,这条路似乎还可以走很长,然而,宁浩再度选择放弃,把拍MV的钱拿出来去做电影。

  “放弃就是牺牲,每个人人生面临各种选择。”这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绝性格,宁浩分析来自父亲。宁浩的父亲是上世纪80年代第一批下海经商的弄潮儿,在那个年代,他的选择无疑需要牺牲常人无法舍得的事业编制等为代价。

  成长之路,面临的牺牲,又何止选择方向的取舍?在电影这条路上,直到拍摄《疯狂的赛车》之前,宁浩的所有电影由于费用所迫,随时面临着停拍的危险。

  2003年春节,在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之前,在家乡山西大同,26岁的宁浩完成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香火》。《香火》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过年前,小庙中的佛像倒了,为了找钱,和尚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到处乞讨,在形形色色的人眼中,有虔诚,不屑,误解,而他只是埋着头向前走着。主人公的执著暗合当时宁浩追求电影梦想的坚持。

  这部影片为宁浩赢得了2003年第四届东京Filmex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2004年第2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亚洲数码单元金奖、 香港艺术中心“2004年度好电影”奖。

  然而,拍摄的过程诸多波折。2003年由于对电影投资的相关规定,本来要投资100万元的深圳商人放弃投资,宁浩在老师韩小磊的鼓励下,自己筹了十几万,一人担任编剧、导演和摄影,在同学的帮助下,历时十五天,顺利拍摄完成。

  2005年宁浩拍摄的《绿草地》再获莫斯科国际儿童电影节金天鹅大奖。不为人知的是,由于香港投资方临时撤资,宁浩再度将家里仅有的十几万都拿出来。最艰难的时候,剧组由原来的40多人走得只剩下七八个人。宁浩说自己信念很强,抵押房子也要拍。

  当中国电影界为《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的黑马导演宁浩而“疯狂”的时候,没有人知道,那段时间,宁浩经历了人生最艰难和绝望的时刻。

  尽管“老板”刘德华扶持“新星导”的私募计划的确未亏,导演宁浩却并未从中“得利”。因为电影拍到一半的时候,资金短缺,宁浩把自己的片酬作为投资成本放进去。“那时候,撑不住了,真的没钱。”

  最困难的时候,他发现没钱给汽车加油了。“要改行了?”他第一次这样问自己。但是后来《疯狂的石头》越来越火,然后状况就发生改变,很多人来找宁浩拍电影,在这个当口,局面打开了。

  之后的拍摄,宁浩不再为资金担心,然而在艺术和票房之间,他毅然面临着选择。《黄金大劫案》中,宁浩试图尝试改变“疯狂”的娱乐性,直面人性的欲望,然而票房较之疯狂系列的“冷静”使宁浩再度面临放弃的选择。《无人区》将呈现怎样取舍的结果呢?宁浩的回答较富有哲理,却又分明是一种答案——“我觉得人类不管愿意不愿意,必须放弃。生命的能量和宇宙是同步的,任何一种能量的发展都会推陈出新。” 

  3.“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从盖·里奇到昆汀再到伊斯特伍德,一路而来,鬼才宁浩不断被解构。宁式招牌黑色幽默,在“疯狂”戏剧之后,“黄金”的冷场之后,如何续写传奇?

  “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杨德昌的《麻将》里有一句话: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最欣赏《麻将》的演员表演——简洁、直接、生理、天然的爆发力。”宁浩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评价自己的电影喜好。剖析开来,不难看出,宁式招牌的魂与肉:人性欲望主题的终极探寻+直接原始的爆发力。

  就拍摄手法而言,无厘头的对白和匪夷所思的巧合,酷炫镜头、快速剪接和摇滚音乐——盖·里奇的拍摄手法无疑深入宁浩内心。虽然早期就觉得用盖·里奇的手法拍摄《疯狂的石头》非常合适,但是宁浩却刻意避开,以希望建立一种全新的方式。但是,随着拍摄的进行,宁浩愈发感觉到或许这种拍摄手法是该种类型片的最佳选择。

  而那条称之为主线的“魂”,其实一直都在那里,不增不减。关乎人性欲望的提问、回答乃至建设性探寻。

  影评人林旭东曾经直言:在宁浩的影片中,迄今最打动我的还是那部《香火》——作为一个新人,宁浩对叙事的拿捏,不紧不慢,娓娓道来,随着结尾的戛然而止,让人悠悠地生出一股惆怅:时代进步,人物挣扎,道德异化,信仰沦落,又不尽然。

  欲望,似乎构成了宁浩作品的“主旋律”——“除了《绿草地》以外,所有的都在谈一个东西,就是欲望。我们是生活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一代人,这一代人最大的变化就是不谈理想,不谈信仰,整个的推动力都是个人欲望与社会欲望,所有的矛盾都是个体欲望与集体欲望的矛盾,我觉得现在问题太简单了,就是利益诉求,简单得简直有点奇怪。”

  2012年4月,在与林旭东对谈《黄金大劫案》的拍摄起因时,他再度提及人性的欲望,电影设计了几个会让观众着迷简单的东西,比如第一关就是欲望,钱,你要先过这一关。人生而有欲望、会索取,贪财好色这点事儿不用教,人人皆会。要从这个阶段成长到有大无畏理想、信仰的阶段,中间要过多少个门槛?

  宁浩一直顺着门槛在寻觅,从《香火》中提出的问题:难道我们就这样了?难道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了?“疯狂”的石头中,那块欲望翡翠的批判;从《黄金大劫案》中的答案寻找,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需要撕裂阵痛。

  今天《无人区》中关于人类文明升级的思考——宁浩的答案层层显露,愈加清晰:成长到那个层级的时候,你首先要学会的是放弃你的欲望。所以我一直想通过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你人生中有那么多磨难,这些磨难都是你自己,那都是你的欲望,你战胜自己的一些东西,然后才能接近真理。

  为了追求真实的表演效果,他把黄渤发配到屠宰场,找的不是外型的像,而是内心的东西。余男真的被埋,不用替身。甚至拍摄地点就真的选在新疆罗布泊周围“无人区”拍。从心理到视觉,宁浩希求更靠近生活的真实。

  歌德说:“生命之树常青,而理论永远是灰色的。”在林旭东的眼中,在两者之间是一片暧昧地带,如宁浩一样的艺术家在此安营扎寨,辛勤耕耘,以修补弥合我们被扯得七零八落的现实存在。

  宁浩继续携手黄渤、徐峥主演的暴走喜剧《玩命邂逅》,于今年10月在北京开机。此番宁浩新片将一改“疯狂系”,改走“治愈系”路线。新片中徐峥将带着恋情崩盘的黄渤一路向南,通过猎艳的方式洗涤黄渤受伤的心灵。

  有人说,欲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欲望的执著。《玩命邂逅》依然是一部反思欲望的故事,从物质到情感,从“疯狂”到“玩命”。

  佛说,苦的根源在于一切欲望,那么,离苦得乐的治愈系,将有怎样的邂逅,期待宁浩。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