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从模拟到创新——听戏曲音乐伴奏新模式展演(王志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02日09:36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志明

  如果排演一部大戏,只用几个人就能把乐队的活儿全干了,这是不是件好事? 近日,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举办了“弹指黑白  流光溢彩——戏曲音乐伴奏新模式科研成果展演”。这次展演是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实施的“戏曲音乐伴奏新模式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展示。该院音乐系主任谢振强介绍说,这项研究重点针对戏曲院团新剧目创排环节中的乐队伴奏问题,主要运用现代数字音乐采样技术及模拟技术,由几个键盘手操控数字键盘,对乐队总谱进行合理分工,模拟大型管弦乐队进行现场伴奏。自2011年立项以来,已举行过一期科研成果展示音乐会及研讨会,全国各地戏曲院团领导和专家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

  2012年8月,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创排新编历史京剧《风雨吴三桂》,大胆使用了“新伴奏模式”,实现了学院科研项目与国家重点京剧院团的双向结合。该院表演系豫剧班排演的毕业大戏《天颜》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和郑州河南艺术中心上演,“新伴奏模式”获得京城观众与河南戏迷的一致好评。今年4月,黑龙江省京剧院创作大型古装京剧《月照塞北》,再度采用“新伴奏模式”获得成功,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一举夺得文华剧目奖和文华音乐创作奖。

  在这次的展演音乐会上,“新模式”有机结合京剧、豫剧乐队文武场的伴奏,带给听众焕然一新的审美经验。相比真人乐队,编制为7个键盘手的乐队,在音准、节奏和整齐度、融合度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音乐增加了织体的厚度、节奏的强度,丰富了色彩性与层次感。从数字化“器乐”演奏中听到的“古琴”几乎可乱真,“大提琴”、“圆号”等采样仿真模拟音色,也已达到高度音乐化的效果。

  已经在“新模式”的积极实践中实际受益的天津青年京剧团、黑龙江省京剧团最有发言权,他们的感受是,该成果既保留了戏曲传统艺术的特点,又基本实现了逼真模拟大型管弦乐队的现场音响效果,提高了戏曲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如果演员、琴师提出意见,可做到现场临时变调改谱,方便快捷;更重要的是降低了演出成本。院团为了排演新戏,经常需要与交响乐团商议合作。可是,交响乐团也有自己的演出计划,重要首演借力支援,长此以往如何保证演出质量?况且许多中小城市也没有交响乐团可借。如果几个人能达到十几人、几十人的效果,可谓省人省力还省事,这就为举步维艰的地方院团解决了大问题。

  该项目执行人姜景洪教授始终保持着学者的理性,他清醒地意识到,音乐会展示仅为阶段性成果,并非表明“新模式”可以取代传统伴奏乐队。其主要功用在于为戏曲院团、尤其是地方院团解决伴奏问题,提供一种选择、一种可能。作曲家王亚勋、李道国等认为,在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该项目应当突破和超越“模拟”管弦乐队的应用功能,开掘出具有数字化音乐自身优势与个性特质的声效音响,形成区别于管弦乐队相对独立的“语言”系统。作曲家徐晓明谈到,在美国欣赏的大量音乐剧,根本听不到“模拟”交响乐队的声效音响,全部都是数字化本体复合音色。在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艺术创作应该能动借势,开拓全新领域。指挥家胡炳旭鼓励“新模式”继续大胆深入研发。他认为,仿真再真也无法取代“真”,另辟蹊径才能有更广的天地、更宽的路。“新伴奏模式”的长征已迈出第一步,今后的第二步、第三步,将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争取早日走出模拟,走向创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