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理论 >> 理论热点 >> 正文

文化发展的动力与定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25日10:41 来源:中国文化报 于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们的文化发展,无疑也要关注两个“让一切”竞相迸发、充分涌流的活力。国庆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

  一、科技创新对于文化发展的强力驱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对于文化发展的强力驱动,至少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体现为文化业态的提升力。在这里一方面是驱动传统文化业态升级换代,一方面更孕育催生着新的文化业态;并且,新的文化业态一俟出现,就迅速地强化着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二是体现为文化产业的支撑力。“文化产业”观念的确立及其振兴举措,是我们新时期文化发展理念最重要的创新之一。这一观念的确立意味着文化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而支撑起这一重大变革的生产力要素首先是科技创新。

  三是体现为文化服务的便捷力。这是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一个坚实举措。

  四是体现为文化观念的传播力。文化产品作为精神产品,必然追求观念的价值与效能。比照发达国家的文化优势,它们主要体现为文化传播力而非传承力的优势,体现为创意能力而非知识谱系的优势,体现为科技驱动而非伦理维系的优势。

  五是体现为文化体制的变革力。科技进步在提升文化产品内在品质的同时,必然要求文化生产者能力素质的提升,由此而带来的生产流程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才会真正挑战既有的文化体制,才会聚集文化体制的变革力。

  六是体现为文化安全的保障力。当下的全球化进程明显聚焦于“网络化生存”,而某些发达国家在网络科技上的先发优势,使这种全球化更像是一种强势文化的“文化殖民”。为此,我们要通过科技进步来强化文化安全的保障力,要有积极防御、重点防御、联手防御、预警防御的理念和手段。

  二、文化发展需要动力更需要定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所在。如同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要求的,“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让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持续迸发”。我们知道,建设文化强国必然要“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是“中国梦”的重要追求。从经济的“发愤图强”到文化的“创新图强”,我们当然不能不关注当代历史条件下的所谓“强势文明”。在那些所谓“强势文明”的“傲慢”与“偏见”面前,面对他们的“冷战思维”和“妖魔化”中国的居心,我们的文化发展不仅要有强劲的动力,更要有沉稳的定力。

  我们文化发展的定力,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的“两个巩固”。《求是》杂志最近以《巩固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题发表专论,指出这一“巩固”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之间“紧密联系,各有侧重”。也可以说,没有“指导地位”的巩固,就无法巩固“共同思想基础”;而“指导地位”的巩固,也正因它能有效地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对于这个需要巩固的“共同思想基础”,《求是》杂志署名“秋石”的专论从发生与构成两个方面给予了明示。专论认为:“共同思想基础是根源于共同的利益、生长于共同的事业、凝结于共同的目标。”因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现阶段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特别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这里强调的“四个坚持”,是我们文化发展应固守的定力。

  三、“共同思想基础”的党性和人民性

  “共同思想基础”是“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凝聚力,这个“共同”体现出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一致与统一。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在这里,总书记明确指出要通过“两个结合”来落实“工作导向”、来坚持“人民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把“以人为本”视为实现文化改革发展目标的重要遵循之一,《决定》在论及这一重要遵循时申说了两层含义:一层是“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另一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改革发展中“以人为本”的上述两层含义,前一层的内核是“依靠人民”,而后一层的内核是“教育人民”,“依靠人民”和“教育人民”是对我们文化建设“坚持人民性”的完整把握和全面理解。

  由习近平总书记上述落实“工作导向”的“两个结合”,我想到北宋初期政治家范仲淹《今乐犹古乐赋》中的一段话,赋曰:“古之乐兮,所以化人;今之乐兮,亦以和民……昔时搏拊,实用洽于群情;此日铿锵,亦足康于兆庶……和气既充于天下,德华遂振于域中;实万邦之所共谅,百世之所攸同……”“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也是一种重要体征,“乐”的功能及其效益体现出文人学士“达则兼济”的政治抱负。由此观之,人们早已熟知文化之“化人”“和民”的功能,熟知文化之“洽群情”“康兆庶”的效益,更熟知文化之“和气充于天下”“德华振于域中”的使命。这是文化发展“万邦共谅”“百世攸同”的追求,这也说明文化发展应当在巩固“共同思想基础”中履职尽责。

  四、文化发展的文化自觉与党性自觉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后,这一主张被反复申说与强调,成为文化工作者一种信念坚守的“定力”所在。从我们文化发展的业态拓展与步态进展来看,文化自觉已然坚定着我们的文化自信并推进着我们的文化自强。面对时尚与时弊的泛漫、裹挟,有文化学人认为需要有“文化先觉”,但文化先觉作为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文化自觉,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们头脑固有的”。作为“正确思想”的文化先觉,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它来自实践,来自千千万万人民大众的文化实践。

  因此,要真正感悟“文化先觉”,一是要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二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三是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要通过构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一方面也要通过创新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来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也就是说,我们文化建设要巩固的“定力”是具有强劲“动力”的定力,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定力。

  我们当下正在深入开展、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方法论视角看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目的论视角看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就文化建设的动力与定力来看,其连接点、坐标系正在于“人民性”。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来看文化建设,我以为在强调“文化自觉”的同时,应进一步强调“党性自觉”。文化发展中的党性自觉,既是就文化战线的党员、干部而言的,也是就致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所有文化工作者而言的。因为在这个“创造”中,“党性自觉”就意味着“人民性”的自觉,党性、人民性的一致与统一就在于都要“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宣传阐释中国特色”时的四个“讲清楚”,其实就是“共同思想基础”一个具体的展开。总书记说:“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正是在这四个“讲清楚”的具体展开中,我们看到了文化发展中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与统一,看到了“文化自觉”和“党性自觉”的一致与统一,也看到了文化发展动力和定力的一致与统一。坚持并实践这些“一致与统一”,我们的文化发展就一定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就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作者为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