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综述 >> 资讯 >> 正文

少数民族当代文学的坚守与创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25日09:15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 觅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族作家精心灌溉的少数民族文学百花园更是争奇斗艳、姹紫嫣红。在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努力奋斗的今天,我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该如何书写中国梦、讲好中国故事,又该如何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作家、评论家、学者们有着自己的思考。

  “中国梦”背景下的民族书写

  评论家梁鸿鹰认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这是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传统。少数民族文学在讲述中国故事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少数民族文 学的整体面貌、独特风格、题材主题、艺术表达很有魅力,有助于话题的展开。少数民族作家要以自己手中的笔展示中国的变化,塑造中国人的形象,弘扬中国人的 价值观,同时通过理论的总结和评论的引导,将各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转化成精彩的中国故事。

  “我的文字总是纵横在从雪域到热带丛林的神秘世界里,总是寻找着世界上最为繁盛的一幕,总是浮动着我最为钟情的民族和我最为挚爱的人们,以及我 生命中那些可以言说和不可以言说的快乐和忧伤。所有这些有如身体里长出来的果实让我的生命蓬勃而丰沛,轻盈而美丽。”在回族作家叶多多看来,少数民族文学 应该表达生生不息、蓬勃丰沛的生命气象,表达生命的欢歌,表达对不同文化的尊重,表达对自然的敬畏,表达健康的美学导向。

  彝族学者黄玲表示,探讨“中国梦”背景下的民族文学书写,其前提就是民族文化的自我觉醒。对于人口较少民族而言,如果说民间文学代表的是一个民 族的原始思维,作家的创作则更多体现了时代的心智和民族发展进步的轨迹。在创作过程中,少数民族作家开始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认识,也会反省本民族中存在的 矛盾和问题,这些变化和影响在很多民族作家的笔下得到了真实呈现。因此,本民族作家的觉醒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更有其现实的意义。

  纳西族学者蔡晓龄对中国当代多民族文学共同体发展格局进行了素描。在她看来,这个共同体是一个活力充盈、发力强劲、潜力十足的动态发展系统。中 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千姿百态,使中国文学成为整个世界都不容忽视的风景。这个共同体所展示的生存方式的多样性、区域文化间的共生性、文化品质的并存性、作 品风貌的丰富性、观察体验表达方式的博大性与包容性、文学价值的鲜活性与互补性等特征,是单一民族的文学难以呈现的风景线。

  传统意识与生态自觉

  朝鲜族学者尹虎彬谈到,民族文学创作也应当始终关注本民族和本地区独特的传统文化遗产。传统深刻地积淀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交织 于一个民族的记忆、心灵世界和文化中,传统文化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是人类不可再生的智慧资源。无论用少数民族文字还是用汉文字作为书写符号,少数 民族当代文学的传统根基都是始终很强的。因此,少数民族作家应当尊重传统,不断挖掘传统的精华,揭示传统的魅力。

  鄂温克族作家庆胜注意到,社会转型给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文化视角,但城市化进程也对少数民族文化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很多传统的生活习惯 和文化符号都逐渐消失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缺失,使少数民族作品的创作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使少数民族作家的自我意识发生变化。因此,少数民族作家要 始终保持对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强烈的责任感,坚守自己的信仰,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抢救,避免作品的功利化、商品化、娱乐化、粗俗化倾向。

  评论家李鲁平说,生态意识在不同民族作家的创作中有着不同的面貌,比如分量的轻重、篇幅的长短、所触及生态世界的程度、进入生态世界的视角等均 有差别。少数民族的作家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之中,他们认识世界、看待宇宙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对生态和自然有与生俱来的敏感与禀赋,其作品充满浓郁的生态 氛围和鲜明的生态意识。在少数民族作家的意识中,生态元素往往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不只是小说的一种环境描写。少数民族作家以敬畏之情叙述了生态的神圣 性,表现出的是一个更加全面和丰富的生态世界。

  苗族学者吴道毅也认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表现出独特体验,尤其在倡导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方面,新时期少数民族作家作出了极为 独特的贡献,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与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态危机相比,我国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生态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即我 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遭遇的严重生态危机。少数民族生态文学表达了人类对动物的同情与悲悯,体现了人类对现实的反思。

  突破与超越

  学者宋生贵认为,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学的创新应该以不断追求新的民族个性为重要取向,同时张扬其富有特色的美学品质。为此需要实践多 重的超越:在文学的本体方面超越不适应当代审美需求的模式;在认识上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既要重视创新,又要能够融入多元之中;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上还要吸 取与消化本民族以外健康而有益的东西,超越限制,实现创新。这种创新应该跨越到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在人们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更为广泛的文化认同和审美价值 的认同。富有创新性与高品质的民族文学必须要适合于人的生存发展,要符合当代人追求自由与幸福的和谐。

  维吾尔族作家阿拉提·阿斯木说,当下全球性的写作在题材、语言、结构、叙述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少数民族熟悉的那些写法已经成为过 去。这是我们在少数民族文学转型期面临的潜在阻力。少数民族作家应当坚持本民族母语创作,认真学习,努力探索,同时还要提高用汉语阅读作品和查阅资料的能 力,从汉语作品中汲取信息,完善自我。

  回族评论家马季谈到,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和普及应用的受益者,一根网线缩短了他们与文化的时空差距,提升了少数民族创作的深层 空间,无形的网络为少数民族作家心灵还乡创造了条件。网络改变了社会环境,网络的传播方式将人与世界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拉近,超越地域的文化想象使新一代少 数民族作家进入了更加广阔的话语选择当中。少数民族文学通过网络媒介得到广泛传播,很多少数民族也有了自己具有代表性的网络作家,他们表现活跃,创作和表 达欲望强烈,网络给他们以巨大的发展空间。希望少数民族网络作家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扶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