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艺苑 >> 正文

墨中烟岚 会通今古

——访书法家、写意花鸟画家李荣海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22日10:25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情真意浓情真意浓
金装胜似花金装胜似花
 高秋更相依 高秋更相依
 墙头艳阳红 墙头艳阳红
  红欲燃 红欲燃

    李荣海

    1949年6月生,山东省曹县人。擅长书法、中国画。历任山东省菏泽市文化局副局长,菏泽市文联主席,曹州书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等职。传略和作品被编入《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等辞书,并出版《李荣海书法作品集》、《李荣海书法楹联集》、《常用行草字汇》等。在书法成就外,李荣海还研习国画,怀揣对故土的深情创作了一批写意花鸟作品。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级展览,部分作品在日本、新加坡、波兰等国家及中国香港等地区展出。

  寻缘书画

  李荣海1949年生于山东曹县,童年贫困的生活,历练了他勤奋而坚韧的性格。对书画艺术的萌动源自祖父的启迪。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他8岁临帖,至今结缘翰墨50余年。

  李荣海爱好书画,却苦于时代和环境的局限未能入“科班”系统学习。1973年,他考入淄博医专学习医疗卫生,内科、外科、神经科和卫生防疫是他那时的学习科目。毕业后,李荣海并未踏入卫生系统大门,他常笑称自己是“卫生防疫战线的逃兵”。1975年,李荣海从医专毕业便从事行政,直到1984年被委任筹建曹州书画院,他才得以重归书画,进一步追求自己的爱好。

  回忆筹建曹州书画院的经历,李荣海感慨万分。“那时我三十四五岁,胆子大,提出建设100年不落后,既具传统又有现代意识的曹州书画院。”1987年,坐拥近万平方米的曹州书画院落成,松竹斗奇、景观幽雅,成为菏泽文化的一张名片。自此,“菏泽四乡”(戏曲之乡、书画之乡、牡丹之乡、武术之乡)的称谓更被广泛认可。然而,李荣海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1996年,他大胆提出发展菏泽文化产业,建设“文化一条街”的构想。“当时的想法是,依托书画院,建设一条辐射县、区,展现戏曲、音乐、舞蹈、民俗等艺术总体风貌,囊括装裱、古玩、收藏、演出等文化活动的文化街道。这是我对菏泽文化的一项规划。”但理念的超前让李荣海遇到诸多现实困难,并曾遭遇被当地居民误解而围堵书画院的趣事。“事实证明,当时的想法直到今天还有现实价值,只是时代环境并不成熟,只能暂时搁置。”

  紧张的行政工作,并未使李荣海丢掉自己的爱好。他说:“我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走上领导岗位是时运使然,研习书画则是我心中所愿。”他强调,行政和专业创作并不矛盾,二者一“动”一“静”,相互补充。“从事社会活动,多有机会与人交流,借此可以增进阅历。没有‘动’就不可能了解社会、紧跟时代脚步,与此同时,‘动’只有在‘静’中加以体现,把对社会的认识、人生的得失通过‘静悟’落实到创作中,才更有意义。”

  回观人生之路,李荣海常叹60余年恍若一梦,但他始终循着心迹、脚踏实地地向前走,在与前人的比较中激励自己。“接触书画56年,我始终感觉自己是个‘小学生’。李荣海说。

  寄情翰墨

  走在仕途又迈入艺术之道,这是李荣海与诸多古代文人书画家相同的地方。无论“二王”还是苏轼、黄庭坚、董其昌……他们都曾在穷达、进退间寄情翰墨、上下求索。面对传统,李荣海以古人为师,在“入其内、出其外”的探索中,他博采众长、拆骨重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体风格。  

  李荣海真、草、篆、隶、行五体兼能,尤对行草厚爱有加。“行草是历上最方便书写、辨认的书体形式之一。单是‘草书’容易难懂,单是‘行书’则易识读。七行三草相结合的‘行草’更灵动易辨。”凭借对“行草”创作的深度把握与研究,他努力传承“二王”“苏米黄”、赵孟頫、王铎等的行草书精华。“研习书法的过程中,我常遇到中国字以书法形式体现在‘体量’上不够的问题。”鉴于这一现象,李荣海对常用行草字汇进行了整理。2010年,他创作完成3800余字的《常用行草字汇》,后又在书画同仁的建议下修订、增补,前后耗时一年半。“有些字在古人的字体中不曾书写,但不能离开古人书写规律,自己独创。”李荣海认为,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母体,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书写、绘画的基因应从传统中承继。因此,他总结了“宜行则行、宜草则草”的创作原则,并曾撰联:“笔追古风见神韵,字求端庄乃高雅。”“书法最基本的原则是讲求字的准确,先有可读性、可视性,然后才是艺术。”李荣海说。

  对于书法中线条的自如驾驭,使得李荣海在绘画中也善于运用以“线”为主体的笔墨技巧。其绘画用笔如同书法一样具有“骨力”,以此传递画之“气韵生动”。无论盛开的杜鹃花、曼陀罗、牡丹花,还是果实累累的芭蕉、向日葵 ……李荣海皆以变幻的水墨、劲健的笔力勾画它们质朴雅致又活泼盎然的生机、生气,颇具视觉冲击力。这些韵致万变、自然天成的写意花鸟画作品,李荣海坦言,是他自2002年调入中国美协之后才开始学习的。

  眷恋故土

  不论职务如何变化、成就怎样被认可,李荣海始终不忘自己是从鲁西南大地上走出的一员。“作为从农民中走出的文艺工作者,作品里更应有对历史、对时代的担当。”博览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李荣海感慨地说:“艺术应有民族性,这首先要求艺术家爱家乡、爱本土。”叶满棚的葡萄藤、农家丰收了的红薯……李荣海把艺术的触角直抵心田,直观表达他真切熟悉而千百次回味的儿时记忆、故乡家园,他至今难忘年少时颠沛流离的生活,鲁西南那片土地上的风土民情凝成了他创作的灵魂。“十几岁时,我跟随家人到安徽逃荒,红薯在当时是救命粮,我画红薯因此多了层含义,多了丝情感。丝瓜、芭蕉、葡萄,那些画面中的景物都是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离开故土,我的作品会显得空荡荡的,缺乏骨血。”在他看来,艺术家只有根深情浓,才能经营出画里的况味,创作出具备民族性、时代性与生命力的佳作。

  面对当今社会许多书画家习惯以“价”找“位”的现象,李荣海认为,艺术性并不是以谁的“价”高为衡量标准,真正进入历史的创作,应当去掉浮躁与功利。对于文化的繁荣、发展,他如是解读:“我们有千千万万的文艺队伍,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这是繁荣的表征,但繁荣并不一定是提高,发展才是提高。”在他看来,艺术的发展在于苦练内功,融入自身对历史、时代的感悟,在植根母体的基础上开拓创新。

  “创作和创新离不开‘哲思’与‘静悟’,更要养成博大的胸襟。”历经岁月,李荣海坦言,豁达的心境是艺术家最重要的修为。每每走上写生之旅,他都在踏览名山大川中游心遣性,与自然交流。“己丑啼来人世间,梦醒方知六十年。趣谈多少可笑事

  老夫还是耕我田。”在自己的诗作中,李荣海这样言说对生活的感悟。他以“耕夫”为斋号,寄托着对山水田园之乐的向往,亦传递了他内心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坚守澄明、放达的人生信条,李荣海不断以热心回报家乡、回报社会。近年来,他为山东、青海、宁夏等地捐建多所希望小学,捐赠给菏泽曹县、菏泽市及山东省博物馆等机构的作品已达数百件。“我要多学习、多创作、以精品力作多回报社会、回报人民。”带着一个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李荣海说,只要社会需要做的事,自己责无旁贷,为家乡多做事情,少留遗憾。

  墨色交融 以情致神

  张本平

  欣赏李荣海的花鸟画,犹如置身山乡泽国,一派天然野趣,勃勃生机。他的创作以情致神,形神兼备,不拘泥于物象本身,而是意在笔生,境随情生,达到了“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境界。

  他的花鸟画布局简练,意境深邃,色彩典雅富神韵,文化内涵厚重,表象空灵,笔与墨、墨与色、水墨之间,法度与自由之间,理性与直觉之间,被一股自然流动的生命气息贯通,意象因而生气勃勃,既灵动含蓄、苍润浑厚,又豪气冲天、挥洒自如。

  在他的新作中,最让人动心的是荷花作品。他利用虚与实、留白互相衬托,将荷花的高洁、坚贞的品格表现出来,获得了中国画难得的“气韵生动”。艺术的目的在于创新和创造。他的“葫芦”“芭蕉”“杜鹃花”等新作,都有独到的语言。

  纵观他的花鸟画,有以下特点:首先他视野深广,力写精神。他坚持与时俱进,讲究作品内涵的精神性,总以昂扬的激情,关注社会生活,其审美视野远远超过时下众多徒有形式不重精神的符号式作品,而且他以诗人的情怀感悟生活,为花鸟画传神造境,一展胸中诗情。其次,他的作品写实功力与水墨写意技巧融为一体,激情洋溢的线条、水墨、色彩、块面,交融互动,微妙地传达出花鸟形象的形、神、气、韵,予人以人生感悟、审美震撼和喜悦。再者,他的作品借洋开中,墨色交融。他将西画的光、彩、点、面等意趣引入中国画笔墨体系中,从而形成新的语言。

  李荣海的书法也有独到之处。观其整幅作品,潇洒、俊秀、疏朗,视其所书行草,用笔劲拔有力,结构巧妙险峻,富有浓厚韵味气息。呈现出“轻重有度、书品茁壮带豪情,格调高雅、气势磅礴有神灵”的书风。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