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2013年,青春片奇观为哪般?(金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21日09:43 来源:北京日报 金燕

 

  《怒放》剧照  《怒放》剧照
  《青春派》剧照  《青春派》剧照
  《小时代2》剧照  《小时代2》剧照

  为什么井喷在今年?

  青春片几乎是2013年中国电影的代名词。从票房大火的《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到口碑极差但票房奇佳的《小时代1》和《小时代2》,经过一致好评的《青春派》,再到2013年青春片收尾之作《怒放》,青春片几乎占据所有档期,且高潮迭起话题不断。青春片永远都不缺特定的观众群,但很少会集中成为如此大的商业热点。

  2013年的青春题材影片大都以校园为背景,我将其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怀旧青春片,以《致青春》、《中国合伙人》、《怒放》为代表;二是虚拟青春片,特指《小时代1》和《小时代2》;三是写实青春片,《青春派》是其佼佼者。

  其实,2010年网络热传的微电影《老男孩》就预示着这一热潮的来临,2011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再度强化了这一信号。而投资商们都注意到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80后”、“90后”的年轻人已经成为贡献票房的主力,于是纷纷着手制作符合年轻人胃口的电影。与此同时,还不算太老的“70后”制作者们惊讶于“连‘80后’都开始集体怀旧了”,于是也纷纷将注意力转向青春记忆——谁不认为自己的青春是独一无二的呢?谁的青春不是自己珍藏着的宝贝呢?于是一拍即合,2013年便呈现出青春片井喷的奇观。

  桥段雷同的怀旧青春

  青春片固有的纯情、搞笑、温暖、励志等气质,使得这类影片与观众有着先天的亲和力。而校园怀旧青春片更是有着聚拢人气的先天优势——彼时的装束、彼时的话题、彼时的流行歌曲等等,都容易点燃人们记忆中的某个点,从而引起共鸣。与时尚励志及都市爱情类的青春片相比,校园怀旧青春片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拉来不同年龄层的观众——中年人喜欢是因为可以从中感慨自己的青春,年轻人也在追捧是因为校园的故事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 

  尽管每部怀旧题材青春片的侧重点不同——《致青春》说爱情,《合伙人》重创业,《怒放》则在叙说曾经的音乐梦想,但看多了经常会有把不同影片的桥段场景联成一体的危险。比如阳光铺洒的林荫道上总会有大撒把骑单车的青年,清纯又矜持的长发学生妹总会在阳光下缓慢地抬眼并回眸一笑,荷尔蒙暴涨的傻小子们总在又抓耳挠腮又无从下手,青年男女嬉戏后坐在一起遥望远方畅想未来而男主角总会被最后一个问到:“你的理想是什么?”……每个人的青春记忆都会被自动美化,但是否所有人的校园青春都会遭遇如此千篇一律的场景?音乐人出身的卢庚戌处女作《怒放》以1990年代的音乐为背景,的确有些引人泪点的桥段,比如手绘假票去混崔健演唱会、被查出驱赶后爬窗台偷看——这是那个时代大学生特有的集体情结,但是如上所述的画面及影片后半段的机场追初恋、海边演唱会等等煽情桥段则似曾相识到目不忍睹。即便同为校园青春,每个人心中也会有很多与众不同的故事及场景。我不知道桥段雷同的原因是来自创作者记忆力的消退还是想象力的匮乏,抑或习惯了人云亦云而失去了真实面对自己内心的能力。

  作为“商业范本”的虚拟青春

  怀旧青春片尽管在用滤镜美化青春,但毕竟是以基本真实做底的。而郭敬明的《小时代》这类影片之所以被我称之为“虚拟青春片”,是因为影片里的青春基本上不是现实存在的。影片虚拟了一个极尽奢华的时尚媒体圈,和一大群身价数亿的俊男美女,以及不太可能存在的从少女到少妇都形影不离的友谊关系。郭敬明不在乎文化人对其中心思想的差评,他很清楚他要的是什么——就是票房。而票房的贡献者是高中大学在校生,是已经不差电影票钱的“90后”。“90后”普遍正在做梦,而这梦又是基于物质化时代特点的公主王子梦,同时,友谊又是这个年龄段最在乎的事情,甚于爱情。那么,好,我把你期望梦到的全盘奉上!所以,尽管影片整体的气质并不像是真贵族而像是暴发户,但这不影响该片成为国内市场精准定位的商业范本。

  温暖真实的写实青春

  同样是表现拼爹时代的青春,《青春派》却与《小时代》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质感。爱情与友谊,挫折与成长,永远是青春片的主旋律,但本片所呈现给观众的远远不止于此。呕心沥血却不招学生待见的严苛女老师,抛家舍业地将所有精力和心思都放在孩子高考上的陪读家长,为我们营造出一个大敌当前的高考背景;而手持iPhone的高中生,孩子们贫富不一的家庭背景,则在提醒着我们:青春不是一个无关现实的存在。不过,虽然身处高考重围,青春的活力和懵懂造成的喜感却无处不在。观者可以一边大笑一边真切感受中国特有的现实,并对传统和主流价值观作出反思。这样温暖朴实、不美化不虚夸的青春表现,使得观众对影片产生最大限度的共情。所以,虽然影片没有云集的明星,没有刻意嵌入流行噱头,却因为真实的内在力量而赢得了观众一致好评。

  青春片热潮未退,但已经有好多专业人士在担忧它的市场未来了。我认为大可不必。一代人老去,另一代人的青春又来。只要诚实面对自己的青春,抛开陈词滥调做出诚意之作,观众就会买账,而青春就会在胶片上永生——我们不是的确有过《阳光灿烂的日子》吗?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所助理研究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