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作品评论 >> 正文

大家谈《日夜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20日09:26 来源:人民日报

  不能简单说,这是写“50后”知青或后知青的小说。知青生活对作者来说,既极为重要,成为一生回忆之纠结,最重要的精神来源和生活资源,取之不尽的富矿,同时知青也仍然只是作者思考人生的媒介,探索人生哲理的由头。于是出现了一种矛盾:既念念不忘知青,又力图超越知青,既在感性材料上凭依知青,又在理性层面上思索知青一代的各色命运,更重在思索我们时代的精神发展的来龙去脉。

——雷  达  

  《日夜书》有丰富的思想容量,体现出韩少功作为一名思想型小说家的长处。但他刻画人物的能力同样超强,因此这部小说对于阅读者来说也是一种挑战,人们很容易陶醉于小说中个性鲜明的人物以及生动的细节,而忽略了对韩少功在人物背后的思想表达。如果从一般以讲故事和塑造人物为主旨的小说叙述来要求的话,《日夜书》有很多思想随笔式的叙述会被认为是多余的,会被认为是有碍于故事情节逻辑发展的,但如果理解到韩少功在小说写作中往往会充当一位思想家的话,也就会发现《日夜书》的特殊文体蕴藏着作者的深意。 

——贺绍俊  

  《日夜书》在时间的纵轴上回望知青一代受到的磨难,在横向的社会变革中挖掘人的情感世界。但作品绝非简单意义上的知青文学,是感慨沧桑的岁月之书,更是刻画人内心的精神挣扎之书,怀想、反思、悲悼、反讽的暗流令作品气质超拔。作家以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才思,把每个人的过去、现在都放在精神的天平上,将那个特殊年代里一批男男女女的特殊遭际和盘托出,勾画出随着社会发展,以及随着岁月的推移人的心灵的茂盛生长,在一代人给这个世界留下的不同印记中见证岁月的流逝。

——梁鸿鹰  

  对于逝去的时代,韩少功的反应既不是青春无悔,也不是不堪回首,在作者看来,这样的单色调的评价显然是肤浅的、片面的,他要探测、廓清和描绘出其间种种的复杂、深奥和暧昧,以及它与今天的关联纠结。小说以一种反讽笔调,聚焦于知青群体但又超越了知青群体,描绘了现实人生但又具有对历史的关切,其关于生和死、关于欲望、关于宿命、关于苦难、关于复杂人性的思索,以及由此而生发出的悲凉之感和悲悯情怀,都具有一种广阔的覆盖性。

——彭  程  

  在传统小说创作中,作家站出来说话是最忌讳的,这意味着破坏叙事的完美性,导致某种裂缝的产生,甚至将小说做成一锅夹生饭;更意味着缩减甚至封闭小说可理解的意义空间。但韩少功的小说创作严重“犯忌”,他总是频频站出来说话。他不满足于像一个厨师那样,把人物故事和盘托出,交给读者各自品味,见仁见智地加以评头论足。而是将理解的意愿灌注到叙事之中,从而赋予叙事以一种诠释性。这种诠释性的叙事,打破了人物故事的完整性,造成支离破碎的局面。而作者也并不打算收拾这种局面,而是在支离破碎的人事中来回穿梭,自由行走,不受长篇小说叙事逻辑的支配。这种自信的风度使他作为一个知性作家的优势得以淋漓发挥,但也让对故事连贯性有所期待的读者感到失望。

——孔  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