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上个月凭借《荒潮》夺得第四届华人科幻星云奖长篇小说奖的陈楸帆,以及与他同龄的80后作家正在中国科幻界崭露峥嵘。与韩松对现实的关注相似,陈楸帆的获奖作品《荒潮》也有些许“警世”的味道。在一座被进步浪潮抛弃的垃圾岛,岛民面临着生态灾难、资本侵略、人机融合、种族冲突等黑暗现实。技术为人类带来的不确定性是陈楸帆探讨的主题。“当技术发生很大的变革,包括经济、劳动力、劳动关系的变化,但其实人的内心没有做好准备,它停留在过去比较传统的阶段。原始的巫术与最先进的技术,表现的都是人与世界的种种矛盾。”
供职于谷歌的北大中文系毕业生陈楸帆,差不多是在科幻小说的陪伴下度过了价值观成形的青少年时代。“最开始纯粹是喜欢,我看儒勒·凡尔纳的作品、看《知识就是力量》,也读《科幻世界》、《科学画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陈楸帆说。这些文学作品与科普知识最终成为他写作的养料。
对于中国的科幻迷来说,《科幻世界》这本杂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陈楸帆早早地在这本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上发表了文章,后来,就常常有读者与他通信讨论。他初尝收获的滋味,写作也有了得以持续的动力。“刚开始只是为自己写,后来开始有了为读者写作的想法,也是受到了一些鼓励吧。”
进入北大中文系,陈楸帆的科幻文学梦好像搭上了热气球,越行越远。社团成为他写作持续的温床。比如,“我们文学社”、“五四文学社”和科幻社团,陈楸帆在社团活动中结交了不少朋友,其中就包括现在同样被看好的,同时又都与郭敬明签约的作家宝树、夏笳,以及科幻小说评论家李广义。陈楸帆这样评价当年的伙伴:“科幻社团里的这些人知识结构还都比较完善,文科、理科都有,而且大都爱异想天开。”回头去看,这群人对他的写作之路都发挥着作用。“写作技巧和眼界可以从与朋友的交流中提高。”谈起当年,陈楸帆提及最多的是李广义。受李广义影响,陈楸帆他们也开始着迷地读韩松的小说,还包括一些因为各种复杂原因未能发表的小说。
“现在,科幻无以指导科学,但科幻与技术层面还是能够互通的。”在他看来,比如本意为“机器人”的“andriod ”(安卓)和本意为化学元素铬之义的“chrome”(谷歌浏览器)都是有科幻色彩的词汇,还有,谷歌眼镜、无人驾驶汽车都带有科幻的色彩。
“以往,主流文学中没有科幻小说的一席之地。我最大的野心也就是能够让学院派的老师看我的科幻小说。”陈楸帆曾经将自己的书送给一些文学评论家,包括哈佛大学教授、文学理论家王德威阅读,之后便开始通信交流。所以,在陈楸帆看来,王德威的认可传递出的是更为丰富的讯号。
“没有现实的依托,想象力难免虚空。”陈楸帆认为,科学内核、想象力与文学性是科幻小说最重要的维度。《荒潮》之后的下一部作品,他仍将从现实之中寻找科技与人类之间的焦灼问题:“现代人对药物的依赖实在太严重。”他的下一部作品便将聚焦药物与人类精神层面的互动。
在陈楸帆眼中,刘慈欣、韩松这些“60后”科幻作家的作品往往有着“宏观的关照、厚重的主题”。“他们的作品会有一些理念性的、抽象化的东西,也有着对现实强烈的批判。”而“80后”作家“成长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新技术更为敏感,但同时关注的东西可能局限于一个点上,没有办法构造出更为宏大全面的世界”。
作者:孙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