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腾讯娱乐专稿 文/付超 责编/冷昊
适宜人群:
1、科幻片拥趸、长镜头中毒患者
2、宇航员、天文爱好者
3、仿真类、体验类游戏玩家
不适宜人群:
1、传统商业片爱好者
2、无法忍受一部电影就两个人在演的人
3、平衡感较差的人,看完可能会头晕、恶心
分级讨论:
1、轻微粗口
2、无性爱及吸毒场面
先招供,《地心引力》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大片。论场面,它的背景是整个宇宙,够大,但没有你熟悉的枪战、爆破、打斗;论特效,它全片绿幕拍摄,真3D,但你同样很熟悉的怪兽、机器人也很抱歉的集体失踪。
它更像是一则寓言故事。有足够丰满的空间,但讲的是一个微小的道理。这个道理则是你很熟悉的,生与死,人生一瞬。
用镜头去爱太空
用九十分钟去讲两个人,一片宇宙,换你,你怎么拍?最偷懒的办法就是拍纪录片。不讳地说,《地心引力》跟一部太空纪录片没差别,阿方索·卡隆把它掰成部剧情片,靠的是他擅长的镜头运用。
记性好的人不会忘记,卡隆在《人类之子》里小试牛刀的两段长镜头,一个4分钟,一个6分钟,《地心引力》的开场更夸张,是一段长达13分钟的长镜头。
13分钟里,镜头基本以美国太空船为轴进行移动,男女主角在进行无聊的太空作业,并进行着更为无聊的对话,直到太空碎片袭来,事故发生。相信我,这13分钟绝不是卡隆镜头运用的巅峰。再往后,各种失重的太空临场感、遇到状况后的可怖感被镜头一一带到你的身体里。
首先是视角转换。桑德拉·布洛克被打落太空漂浮的镜头,提供了第三和第一视角两种既视感。这种两个视角转换的经典场面,当属进入漂浮状态后,镜头长时间以第三视角特写逼视布洛克,随即钻进面罩,180度反转,转化成第一视角反观面罩外的太空的运用。虽然是很简单的视角转换,但主角惊魂未定的心情和状态,完全被镜头转嫁到观众身上。
其次是临场感的凸显。片中有不少第一人称的攀爬镜头,你能毫不费力感觉到,自己和布洛克融为一体,成为那个在真空中跳跃攀爬只为求生的倒霉宇航员。而包括攀爬时的撞击,以及布洛克被绳索绑定拉拽的动静之间的停顿感,也因为第一视角的镜头运用,感同身受。
关于太空,你能想到的最直接的体验感就是失重。《地心引力》用镜头运动让你从头到尾感受到这个体验,这或许是卡隆胆敢用两个演员和一个几乎没有剧情的故事做一部电影最根本的信心。
用生死去懂人性
画面之外,《地心引力》真的没有剧情。两个宇航员在外太空遭遇事故,其中一个奋力自救,逃回地球。你加不进任何搞可以制造戏剧性的人和道具,那怎么办?卡隆的方法还是那一个,像纪录片一样,记录生死。
得承认,之前我们提到的13分钟长镜头里的那些无聊对话还是有用的。至少在克鲁尼挂掉之后,布洛克是靠着这些对话来撑起活下去的信念的。包括布洛克在好不容易逃到国际空间站后,发现救生船没有燃料后的时候,那种溺水后抓到救生圈却发现它没气的心情,无疑给原本的绝望之火浇了把油,片头那番无聊对话幻化成的求生信念就更有用了。
当然,卡隆并不满足于生死执念这些伦常而已。片子其实还隐藏了一个隐喻。布洛克回到舱内时,脱掉宇航服后蜷缩成一团,是不是很像子宫里的婴儿?收到地面信号后,兴奋地学狗叫,是不是很像婴儿学说话?回到地面后,再次克服重力站起来行走,是不是很像婴儿学走路?假设这些成立,卡隆显然是想说,经历过鬼门关后活下来的人,都获得了一次新生命。有剧情进展中的生死惊魂体验,有劫后余生后感恩的新生隐喻,在有限的剧情里做到这样,你不能要求《地心引力》做到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