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较真”老人给唐诗注解辨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19日14:28 来源:襄樊晚报 朱月皎
一方斗室就是他的“纠错作坊” 本报记者谢勇摄一方斗室就是他的“纠错作坊” 本报记者谢勇摄

 

  “较真”老人 纠错注解

  “‘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鸟聚’:群鸟聚集;‘龙参’并非译文中‘祥龙和人参’的意思,而应译为祥龙参乘、陪侍……”打开台灯,戴上老花镜,在堆积如山的工具书中,叶国卿开始了今日的纠错工作。

  去年9月,一本唐代诗人歌咏襄阳的集子(下称集子)开启了67岁老人叶国卿的晚年“找茬儿”生活。

  叶国卿出生于枣阳,从小热爱诗歌,1982年被分配到湖北人民广播电台襄樊记者站工作,后任该站站长,2006年退休。“襄阳人”加上“24年的襄阳工作经历”,让叶国卿拥有一份深厚的襄阳情结,对有关襄阳的典故、诗歌也格外关注。“集子收录了300多首关于襄阳的唐诗,书中对各诗进行了释译,彰显了襄阳地域历史文化。”叶国卿说。

  可读了其中几首诗后,叶国卿就发现部分诗句的翻译有问题,越往后读,他发现的错误也越多。

  叶国卿表示,集子浓缩了襄阳的历史文化,是对襄阳的一种宣传,从立意来讲,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可如果集子中的错误一直得不到纠正,不仅会让懂诗的朋友看襄阳的笑话,还会让初学唐诗的朋友将错误的解释当成正确的来学习。

  一年来,叶国卿对集子错译或译得不准的诗句,加以校正,并将挑出的“毛病”整理成册。截至目前,他整理的纠正册——《200首唐诗谬译辨正》已基本定稿。

  训诂为本 反复论证

  采访中,叶国卿随意找出其中一首翻译有误的诗,并打开《辞海》说:“李白的《淮南对雪赠孟浩然》中的‘兴从剡溪起,思绕梁园发’,‘梁园’并非‘梁园茶场’;据《辞海》,‘梁园’,即梁孝王的园林。梁孝王好宾客,司马相如、枚乘等辞赋家皆曾延居园中,因而有名。所以正确的诗意应为:想到和孟浩然等友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

  叶国卿介绍,集子中错误的类型五花八门,有的地名没有核实,有的诗句意境理解有误,还有很多词语解释错误……

  为了将翻译错误的部分修改得准确、得当,除了凭借自己以往的知识积累,叶国卿还查阅参照了多本工具书、古诗集翻译书。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他都泡在书堆里认真翻译。

  据叶国卿介绍,《辞海》《唐诗三百首详注》《诗词曲语辞汇释》等权威书籍是他纠错的主要参照依据。

  毕业于武汉大学,且是新闻记者出身的叶国卿对文字的要求十分严格。他每天要来回翻看无数次集子,现在集子已破烂不堪,里面的纸张破旧,且一页页脱落。“三角号是第一次纠错时做的记号;叉叉是第二次纠错时的记号,红笔标注的是第三次纠错……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该诗在纠正册定稿中的排列序号。”至今,叶国卿已对整本书翻译有误的内容进行了多次修改,每校对一遍,他都会在诗文后用不同颜色的笔或符号标注。

  前段时间,他尝试联系这本集子的主编,希望将修改的内容拿去与他交流,但因种种原因,至今未能取得联系,这让叶国卿很遗憾。

  纠他人错 正视自我

  “做学问是急不得的。每个人都不可能保证不出错,一旦出错,要学会正视自己的错误。”除了给别人纠错,叶国卿还常反复回头查看自己修改的内容,给自己找差错。

  前几日,叶国卿就发现自己的一处谬译并改正。

  叶国卿点开电脑中的定稿,指着元稹的《离思五首》中诗句“取次花丛懒回顾”说,原文翻译是“经过一般的花丛不想再多看”,编辑把“取”和“次”分开理解,这就把“花丛(借指美色)”分成了不同的层次,曲解了诗人的意思。《辞海》中,“取次”有经过与随意两层意思。一开始纠正时,叶国卿取了“经过”之意。最近,他在《诗词曲语辞汇释》中,他发现此文中“取次”取“随意之意”更合适,便重新做了修改。让叶国卿棘手的是,《再赴襄阳,辱宣武相公贻诗,今用奉酬》一诗中“又据三公席,多惭四老祠”中的四老祠还未查找到准确出处;刘禹锡的《踏歌词(其二)》中“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前句说的是襄王,后句说的是楚灵王,到底该如何联系起来理解,不清楚。

  除在书本中纠错,叶国卿还擅长观察生活中的小错误,并提示纠正。

  前段时间,他收到一份医药传单,传单上写着“中医鼻祖神农秘方……”他立刻拨打电话指出中医鼻祖不是神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