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艺术家访谈 >> 正文

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袁慧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19日10:00 来源:人民政协网 张丽
图1:《天下归心》剧照
 图2:舞台扮相

  编者按:

  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大型原创京剧作品《天下归心》日前在 国家大剧院上演并得到观众关注。该剧目故事取材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表现了古老民族的忠孝与智慧。那么,中国传统艺术的演绎内容在当下有何借鉴意 义?在新媒体不断涌现的今天,应如何进一步弘扬与创新中国传统艺术?对此,本刊记者特对全国政协委员、该剧主演袁慧琴进行专访。

  传统艺术需要弘扬

  问:您在《天下归心》中饰演“武姜”,怎样理解这一人物角色的意义?此剧目取材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在当下有何现实意义?

  答:这出戏在以前传统戏中叫《孝感天》。武姜在传统戏中是一个反面角色:她对两个孩子的宠爱有所偏移,她喜欢小儿子,最后还和小儿子一起卷入宫廷斗争,对她的大儿子进行一些“篡权”行为。我觉得《天下归心》的立意是非常好的,侧重于尊老爱幼的亲情的彰显。

  在当下社会风气中,人们大多都有些浮躁,只顾为工作为生活而奔波,更注重物质层面的东西,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亲情。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

  的古国,我觉得,我们应该把这些传统文明在21世纪更好地传承下来。但现在这种东西在慢慢地淡化,尤其是孩子,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多只是停留在书本课层面,

  使得他们对传统的礼仪,如尊老爱幼等,都不是很重视。这出戏给当下人们一个警示,除了追求物质的东西,还应坚守精神的亲情,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精华部分是值 得弘扬的。

  问:谈到“弘扬”,您曾提到希望传统戏曲赏析课能进入师范、传媒院校,让教师、媒体对京剧艺术有所了解,从而进一步影响青少年喜爱京剧、学习京剧。

  答:之前也开展过“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在跟一些非常喜欢京剧的观众交谈中,我了解到,他们喜欢上京剧,多是因为从小跟着家长一块看,一块听。这说

  明,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以及所吸纳的知识和周边的氛围,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其实非常重要,甚至会影响到他的一生。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我觉

  得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不可以摒弃。并不是说非要让孩子学到什么程度,而是希望这些孩子起码能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代表性的民族艺术,京剧是什么艺术形式。

  大部分京剧的内容,都是在弘扬一种忠孝节义的优良传统,这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宣传,对我们孩子的教育是非常有帮助的。绝对不是说,不让他们接受新的

  东西,甚至外来的东西,在这个时代不可能这样子;就是希望他们既能学到新的东西,又能同时了解我们的民族艺术,甚至产生兴趣。这是很难得的。所以我觉得, 应该让孩子从小就能接触到这些民族的传统艺术。在北京有些幼儿园已经尝试开设京剧课了,请老师教一些戏曲里面的小段落,很多孩子都特别喜欢。

  给每个角色以鲜活的生命

  问:您演绎过很多出彩的人物角色,怎样看待每位人物角色?最喜欢哪位?最具挑战性的是哪位?

  答:一位真正优秀的艺术家,一定是在避免演绎重复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有它鲜活的生命,也有它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比如《契丹英后》中的萧燕燕,她不仅是

  一国之君,还是一个具有细腻情感的女人;既有对国家的责任,又具有儿女情长。《杨门女将》中的百岁老人佘太君,百岁挂帅完全属于艺术上的一种夸张与传奇, 但是那种豪迈的、英雄主义的精神在这位老人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对花枪》中的姜桂芝,一生经历种种苦难,但依然乐观豁达。还有我近期拍的《慈禧与德 龄》,大家对慈禧已经形成一种脸谱化的评判,我们这部戏恰恰把这个人物立体化、人性化了:我们从一个女人的视角来诠释她,用家事来诠释国事。以上这些角色 我都特别喜欢,人物形象各自都不一样。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在艺术创作道路上塑造这些不同的人物形象。

  问:有人称您是“跨越了传统老旦的表演和唱腔形式,创新出一种介于老旦和青衣之间的新派老旦”,也有人说您是“千面老旦”,您怎样理解老旦这一行当?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有哪些印象或感受特别深刻的事情?

  答:其实老旦这个行当,在传统行当中是个偏行。它的剧目非常少,同时在戏中多是配演,主演的不多。我的老师、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金泉先生,是一位革新家。

  在我跟他学戏的过程中,他经常对我说,“我们老旦的戏路很窄,我一定给你打好坚实的基础,但我希望你能根据自身条件去创造出一条新路,来丰富我们老旦的表

  演形式。”正是有了李金泉先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我灌输的理念和后来我自身在艺术创造道路上的追求,才有了《契丹英后》中的萧燕燕、《八女投江》中的安德

  顺、《慈禧与德龄》中的慈禧等这些新人物形象的出现。对于我来讲,李金泉先生提升我艺术素养的过程,更是在扩大老旦行当的艺术表演,为后来者在老旦行当的 扩展和发展中提供了很多经验。

  在每次进行艺术创作之前,我都会经历一个很长的酝酿过程;这个酝酿过程,非常艰难和痛苦。包括拍摄戏曲电视剧、 数字电影,我都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去思考我要把这部戏拍成什么样式,因为我不能把这些经典戏曲给糟蹋了,拍摄出来让观众觉得根本就不行,还不如看舞台现 场。其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拍摄《契丹英后》时,我参与了整部电视剧的前期创作和后期制作,对一个演员来讲,我学到了很多。还有《对花枪》108句唱段的

  拍摄,我们最终想出用长镜头的形式,一口气把这23分8秒的唱段很好地用镜头连贯性地记录下来,这是以往电影中所没有的。通过这几部戏的拍摄,我觉得我对 每部戏的判断是正确的;每部戏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去拍,这是非常重要的。

  问:您是首位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个人演唱会的京剧演员,也是首位在国外获奖的京剧演员,还是首位入围电视飞天奖的戏曲演员,创造了很多戏曲演员之“首”,您怎样看待这些成就?

  答:我觉得,戏曲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包括它的创作过程、演绎过程和完成过程。我的同行益友们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进行探索,做着各种贡献。对于我个

  人来讲,我更有一种对老旦行当的忧患意识,因为我没有很多“老本”可吃,这就迫使我必须不断地去创新,不断地去往前开拓。尤其重要的是,我一路走来,遇到

  了很多好老师,特别是李金泉先生。李金泉先生不仅在教学上不拘一格,同时还非常具有胸怀,才有了我跟其他老师学戏的经历。戏曲界有时会有一些门户之见,但

  李金泉先生完全没有,记得我在学《红灯记》的时候,他亲自带我去高玉倩老师家学戏,这是一般老师做不到的。这些老师们在舞台上积累的毕生经验,对我真的可

  谓是“倾囊相赠”,我觉得我不能辜负了他们对我的真诚与期待。他们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让我觉得我没有理由去懈怠,而是应该在我的艺术实践中将这门传统艺 术不断去发扬光大。

  探索传统艺术的创新手段

  问:近年来一直在提倡复兴国粹,截至目前,京剧艺术发展情状如何?您在博客中曾写道,“21世纪的戏曲演员不能停留在只会唱几出戏,而对新的事物一概不问”。您认为21世纪的戏曲演员应如何使传统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创新?

  答:我们一直在努力着,同时也都在坚守着。京剧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在每个时代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这些优秀的艺术家又创造出了一批适合当时观众审美艺术情趣的作品,这样,京剧艺术才源源不断地流传下来。

  作为21世纪的京剧演员,我们承载着传播中国戏曲文化的责任,同时也在艺术道路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新媒体盛行、各种不同的门类艺术不断涌现出来的

  今天,我们更具挑战性,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做出一些创新,做出一些新尝试。比如说拍《对花枪》:在2002年我参与拍摄了6集京剧电视剧《契丹英

  后》,这部作品在央视八套播出以后,吸引了大批青年观众,使他们开始对京剧逐渐产生兴趣;接下来在2005年,我们把《杨门女将》也拍摄成舞台艺术片,又

  得到了一些新收获;正因为有了前两部戏曲拍摄经验的积累,所以才有了2008年我国第一部戏曲数字电影《对花枪》。而接下来,我也在酝酿计划将《慈禧与德 龄》拍成一部影视作品。

  问:刚才您提到,一直在探索京剧这一传统艺术与现代的一些传媒手段、元素相结合,两者结合中应该保持怎样的“度”?

  答:这非常重要,也是我一直在探索的。两者要实现有机的结合,必须要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契合点,这取决于我们对艺术的鉴赏力以及我们的艺术追求,我们创作 者本身要很清楚。我要做的是,把舞台艺术最精华的东西,通过镜头更精准的、更美好的传送给观众,使观众能够更近距离、更细腻、更有深度地观赏到演员的表演。以后我会在这方面进行一个专业而系统的梳理,特别是结合我一些比较成功的戏曲影视作品。传统艺术与新媒体结合,使京剧这门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青春,这 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研究探讨;已经到了网络时代,我们不能只是闭门造车。

 图3:《曙色紫禁城》 图3:《曙色紫禁城》
  图3:《曙色紫禁城》 图4:袁慧琴近影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