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在林林总总的文化产业中,"科幻"无疑是异军突起的新宠。但中国科幻产业存在原创力不足、产业链初级、人才匮乏等短板,国内科幻产业消费市场巨大,本土科幻产品供给却严重不足。
本土科幻产业:看上去很美
对中国来说,“科幻”是舶来品,它发轫于英法,繁荣于美国。如果将英美的科幻产业看做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那么中国还是一株亟须浇灌呵护的小树苗。虽然,我国科幻产业尚处于刚起步阶段,但大卫·布林等多位科幻界“大腕”却预言:科幻的未来在中国。
毫无疑问,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潜在科幻消费市场,但每年生产的国产科幻电影寥寥无几;国内玩家追捧的科幻游戏没有一款“中国制造”;2012年我国新版科幻图书量约180种,整个科幻类出版产值约1亿元人民币,而在美国,近年新版图书数量保持在千种以上。
“虽然科幻电影早已成为电影重要类型,但中国电影界依旧以现实题材为主,鲜有科幻片。”
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集团一级编剧张之路举例道,中央6套电影频道从1999年至2012年共生产影片1519部,科幻影片仅有2部。“国内科幻市场空间巨大,但本土科幻产品供给却严重不足。就像真金白银就放在眼前,看得见却摸不着。”《科幻世界》杂志副总编姚海军这样概括本土科幻产业面临的尴尬处境。
壮大科幻产业:要迈过几道坎
中国为什么拍不出科幻大片?在全球科幻产业版图中一直处于陪衬位置?缺少源头活水、原创力不足,这是部分专家及业内人士给出的答案。全国政协副主席、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会长厉无畏认为,科幻产业的根基是故事,正所谓“内容为王”。而精彩的科幻故事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科幻形象,这些都要靠上游出版物提供。但在国内,作为科幻产业基础的科幻出版还不够发达,科幻创作人才紧缺,优秀科幻作品匮乏。
据统计,中国科幻出版物以翻译作品和再版作品居多,原创作品较少。近年来,中国每年出版原创长篇科幻小说仅近10部,这一情况直至2010年后才有所改观。而活跃在创作一线的国内科幻作家不足百人,且多数是兼职。
在姚海军看来,在目前科幻作家队伍数量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培养青年科幻作者和对品牌作家作品进行商业运作显得尤为重要,前者是播种,后者是摘果收获。
本土科幻产业如何突围
面对科幻产业刚起步、资金难觅、人才匮乏的发展困境,部分业内人士呼吁,将科幻产业像动漫产业一样纳入国家的产业发展规划,对科幻产业发展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度配套和顶层设计。
“发展科幻产业有两条路:一条是在比较完整的经济、社会制度下进行自我发育;另一条是通过培育孵化的方式刺激产业进步。”厉无畏说,美国、日本科幻产业走的是自我发育这条路,而后者适合于中国这种科幻产业欠发达的追赶型国家,可以通过兴建科幻产业园的方式,培育孵化科技旗舰项目,将科幻文化和商业功能成功整合。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理事长宋南平认为,发展中国科幻,不仅要科学家和企业家参与,还要构建好的社会环境和商业模式。
“就电影业来说,要走出发展困境,首先需要克服畏难心理。”张之路说,很多国内电影人考虑到没有巨额资金、强大的高科技技术支持、制作科幻电影的丰富经验、美国大片成功给行业带来的压力,而不敢也不愿迈出第一步。与其畏首畏尾,不如脚踏实地从微电影、短片入手,慢慢做大。(吴晓颖 姬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