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追寻“人文”脚步未歇

——访两度获得“金熊猫”奖的青年纪录片导演沈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19日09:29 来源: 光明日报 李晓东 危兆盖 鲁 磊
沈皛(左一)和《木雅,我的木雅》摄制人员 资料照片 沈皛(左一)和《木雅,我的木雅》摄制人员 资料照片

  11月16日晚,第十二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选活动落下帷幕。中国传媒大学教师、25岁的四川小伙儿沈皛拍摄的纪录片《木雅,我的木雅》(以下简称《木雅》)获得人文类评委特别奖。而在两年前,还是学生的沈皛,就凭借一部以思考川剧传承和保护的纪录片《角色》,捧得第十一届“金熊猫”奖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奖。

  追寻:体现人文关怀

  “拍一部人文纪录片,要理解人文是什么,纪录片能为此做些什么。”沈皛说,“这是人文纪录片导演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纪录片《木雅》的主人公杨华,是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的一名汉族女教师,也是沈皛第一部纪录片《角色》的作曲人。2008年,因为一次偶然的录音,杨华结识了木雅藏族歌手巴姆。木雅是个古老而神秘的藏族分支,聚居于四川的甘孜高原地区。巴姆一直渴望把他们民族一样古老神秘的木雅音乐,带到大山外的世界,那种执著与淳朴让杨华深受触动,由此开启了两个女孩探索、传承木雅音乐文化的旅程。

  在沈皛看来,《木雅》的叙述主体是像杨华和巴姆一样,重拾传统文化价值的新一代青年人,而她们身上那种对传统文化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记录和保护。在沈皛看来,人文纪录片要通过深刻体察和记录人们的生活,让观众感受到人的价值、民族文化的厚重、社会历史的变迁。

  发现:用思想来统领

  “一次从雅江拍摄回来,要翻越一座海拔4200米的雪山,汽车颠簸地在一条没有路的山脊上斜斜地开着,我正在因为没有路而忧虑,司机却安慰我‘只要有人便会有路’。我想,《木雅》似乎就是要追寻这么一个答案。”沈皛说。

  正如《木雅》的片尾所言,“不仅是巴姆的木雅,木雅人的木雅,杨华心中的木雅,也是‘如是我闻’的木雅。拍片不只是纪录,而是通过镜头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沈皛说:“纪录片拍摄应当有一种思想来统领,整部片子历时4年完成,而很大一部分时间我都在思考怎么去表现‘镜头背后的人和事’。”

  在《木雅》中,沈皛采用了日记体的文字形式,将他所观察到的杨华内心世界凝练成了短短400多字,贯穿于整部影片。在音乐使用上,全片用原生态音乐塑造不同人物形象,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而朴实的意境。

  思考:更好地认识自己

  在《木雅》中,杨华是一个从小接受现代教育的音乐教师,虽然她有很多乐理上的新发现,但对木雅音乐的解读,已不再是中国传统方式。

  “中国传统的表达重在‘意境’的营造,而非过分强调通过矛盾冲突来展现戏剧性。”沈皛决定将影片焦点放在杨华和巴姆之间的感情,以及她们对木雅藏族文化的坚持上,并试图在原生态音乐的意境中,完成整个故事的讲述。沈皛说,人文纪录片就是这样,让我们去思考我们自己的文化,思考我们的文化该如何去诉说和表达。

  沈皛曾在《角色》中提出了一个待解答的问题:“面对他们(川剧人)对传统文化的坚韧与坚持,我无数次叩问自己内心,我和我的同龄人,为了这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曾经做过什么,能够做些什么,我们又能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本报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  本报通讯员 鲁 磊)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