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研讨 >> 正文

《兰亭》:充满诗意的战争悲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18日09:38 来源: 光明日报 韩业庭
电影《兰亭》剧照:主人公林耕与妻子养女在蝴蝶湾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电影《兰亭》剧照:林耕目睹日军侵占蝴蝶湾。
电影《兰亭》剧照:林耕带日籍妻子秀代在水下躲避。

  由金马奖主席侯孝贤监制、金鸡奖编剧特别奖获得者程晓玲编剧、著名导演肖风执导的“抗战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兰 亭》近期开始上映。该片延续了“抗战三部曲”前两部作品——《大劫难》和《岁岁清明》的美学风格和艺术品位,用充满诗意的镜头语言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并对 战争中的人性进行了深刻反思。11月12日,本报联合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在京举办研讨会,专家们就该片的艺术得失展开了深入探讨。

还原历史真实记忆

  在当下抗战题材“雷剧”扎堆,一段屈辱历史被一些影视剧娱乐化的商业氛围里,《兰亭》坚持还历史真实的记忆。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丁振海 认为,《兰亭》是对抗战时期普通民众抗战意识的一次打捞,再现了普通民众的抗战气节,主创以一种客观的态度看待历史,不喊口号,不制造奇观,娓娓道来,讲 述了美好、和谐的生活被外来侵略打破之后,普通人为守护家园和生命尊严进行自发抗争的故事。这部影片通过对普通人的关注,写出了国破家亡之际中国人民族意 识的觉醒,塑造了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虽然没有枪林弹雨、烈焰纷飞的大场面,也没有宏大的时空跨越,但却有很深刻的回望和思考,带给观众长久的感动。

  艺术作品对于历史的讲述,只有贴近观众的心,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才能让观众真正走进历史。在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刘玉琴看来,《兰亭》选择 了一群小人物作为讲述的对象,通过讲述他们面对战争如何一步步从局外到局内、从躲避到奋起、从懦弱到勇敢的过程,牵引着观众走进小人物的精神成长史,也走 进了一个民族的觉醒史。不仅如此,影片主人公屡次提及的他们奋起抗争的原因是日本人“太欺负人”,让人“气不过”,这也是普通民众奋起抵抗日本侵略时生动 真实的心理写照。透过影片有血有肉的故事情节和主人公悲剧性的命运,观众重温了民族的悲剧,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

  近些年来,一些电影人在写战争题材时,总是在“战争中的人性美丽”上做文章,有的甚至在“人性”的外衣下不自觉地为侵略战争辩护,这就模糊 了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认为,《兰亭》坚持了抗战题材影视剧创作的严肃立场,坚守了正义和非正义的严格界限。七十多年前的那场 战争,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伤痛和灾难是事实,七十多年中,日本政府从未向中方正式道歉和赔偿也是事实,而七十多年后的今天,日本右翼势力不仅 要为侵略战争翻案,甚至还叫嚣扩军备战,这更是眼前的事实。面对这些事实,《兰亭》没有像有的抗战影视剧一样为所谓的“人性化”涂脂抹粉,美化侵略者,而 是通过许多生动的细节,如侵略者连亲生女儿、救命恩人都不放过的野蛮行径,从更深层次揭露了侵略者的冷血和残暴。

  解放军报文化部主任李鑫评价说,《兰亭》不仅揭示了一段真实的历史,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战争中没有世外桃源,面对 侵略,一味的逃避退让只会让侵略者更加肆无忌惮。我们只有牢记历史,提高警惕,我们的家园才不致遭受“蝴蝶湾”一样的命运,而这正是《兰亭》反思历史带给 我们的现实意义。

彰显传统文化博大情怀

  说起“兰亭”,人们总会想到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曲水流觞、诗情画意。兰亭在国人心里是千古唱和之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家园。国 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艺术处处长陆亮指出,《兰亭》这部影片追溯到了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名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颇有逝者已逝,来者可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心绪。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在蝴蝶湾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秀山碧水,花草石塘等取景为原本灰色阴暗的基调增添了亮点。而 这部影片以“兰亭”为名,更直接象征着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对美好、和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兰亭》描写战争,讲述故事的时候,也在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正如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主任阎晓明所说,中国文化中的仁爱、宽厚、正直、侠 肝义胆,中国精神中的坚韧、不屈、忠烈、爱国,都通过主人公的行为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兰亭》很好地将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融入到了影片中,使影片平添 了浓浓的文化韵味。此外,竹林涌翠的写意画面、吴侬软语的台词对白、柔婉凄美的背景音乐,更深化了影片的文化意蕴。在这份文化意蕴中,影片讲述了战争对美 好生活的撕裂,对人性的改变,产生了一种残酷的美。正是这份残酷的美,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让人对战争、对历史、对人性有了更多的反思。

  文化和艺术上的坚守体现了《兰亭》主创强烈的个人情怀和个人风格,这种艺术特色从《大劫难》到《岁岁清明》再到《兰亭》一脉相承。北京师范 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认为,《兰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化的文化坚守,正是目前国产电影所缺乏的。需要指出的是,《兰亭》这部影片的个性化表达并非局 限于创作者个人的情怀和境界,而是做到了小情怀与大情怀、小故事与大主题、小人物与大背景的结合。这是《兰亭》与其他艺术片的不同之处。周星说,在商业化 浪潮的冲击下,能做到这一点,难能可贵!

  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评价说,真正优秀的影片比拼的不是技巧和手法,而是人生思想的境界和电影艺术的情怀。《兰亭》通过讲述小人物在 特定的时间和地域中奋起抗争的故事,给观众开启了来自于时间和地域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小见大的视角,带领观众一起进入了鲜为人知的历史,触摸到底层炼狱 般的烈火。回顾与展望曾经的故事,仍能为我们前行提供不竭动力。饶曙光进一步指出,由于融汇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兰亭》在通体和谐上达到了较高的水 平,在审美境界上是一部通体和谐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这样的电影才能够代表中国电影的文化水平,只有拍出更多这样的电影,才能为中国电影赢得国际 社会的尊重。

主旋律和艺术美和谐共鸣

  《求是》杂志文艺部主任赵光说,《兰亭》为观众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抗日人物形象。主人公本来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但日本的侵略战争打破了生 活的宁静并夺走了亲朋好友的生命,当此之际,主人公毅然决然选择反抗,最后牺牲生命。主人公的形象既有真实性又有生动性,既有逻辑性又有戏剧性,既有普遍 性又有独特性,是一个莎士比亚化的性格丰满、真实自然的小人物。影片完全按照人物自身性格的发展轨迹来安排故事,设计场面,推进矛盾,展开冲突。影片对主 人公形象塑造的过程,也揭示了中华民族“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忍无可忍无需忍”的处世态度。

  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戴清看来,《兰亭》虽然是一部文艺片,却有效解决了文艺片叙事节奏普遍过慢的通病,整部片子表现出强大的艺术掌控力,剪 辑干净利落,节奏紧凑,叙事流畅。另外,《兰亭》也较好地解决了不少文艺片思想和故事“两张皮”的问题。一些文艺片,作者有强大的表达欲望而导致理念先 行,思想外在于故事。《兰亭》的思想表达和价值传输是在故事的娓娓叙述中完成的,不动声色,不露痕迹。同时,故事的精彩叙述并未干扰意境的完美塑造。整部 片子,实现了思想、故事、节奏、意境的有机统一,是一部艺术片的精品。

  人民日报文艺评论主编刘琼认为,《兰亭》是一部自然美的电影,它的影像张力来自于人物的自然表演和整个场景的合理设定——包括人物的生动 性、细节的细腻感、场景的生活化以及音乐的有机渗透。《兰亭》没有一些战争大片普遍具有的磅礴配乐,它的音乐更贴合人心。因为富有张力的影片画面已经将故 事呈现得非常完整,不需要音乐再配合画面做过多的解释,音乐的作用是将观众的情感带入到整个故事中,完成让观者置身故事内的动作。因此,《兰亭》富有传统 特色的配乐减少了画面之上的音乐色彩,增加了对影片观众内心的揣测,在烘托情绪上做了一次很好的尝试。

  山清水秀的环境与残酷的战争现实之间的反差、日本侵略者战前的谦恭和战争中的凶残之间的对比、日本人井上父女两人人性善恶的不同等构成了 《兰亭》这部影片两种极端审美下的影片结构。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认为,这种极端审美下的影片结构,形成了强烈对比——从淡走向了浓,从平铺走向了 高潮,无论是影片主题还是艺术感染力的凸显上,都在影片结尾时达到了最高度,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专家们也就该片大量方言的使用,对于画面近乎苛求的表现手法以及非职业演员的表演风格进行了争论与探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