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忆吴晓铃先生:曾因《海瑞罢官》的文章挨批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14日14:00 来源:今晚网

  吴晓铃先生(1914-1995)早年就读于燕京大学,得郑振铎先生小说戏曲文献、版本目录学方面之真传,后转入北京大学师从胡适之、罗常培、魏建功诸先生,成为我国著名的古典戏曲和小说研究专家。

  吴先生文雅而幽默,平易近人又热情好客,在演艺界有不少莫逆之交,如马连良、郝寿臣、侯宝林等,电影演员王晓棠言小朋夫妇等等,都是他家的座上客。这些表演艺术的顶级行家遇有舞文弄墨之事,常常苦于笔涩而求助于吴先生,而他也总是爽快受命,并且每每完成得十分漂亮。“文革”时马连良作为罪名之一受到批判的那篇有关《海瑞罢官》的文章(1962年发表),实出自吴先生之手,为此,他也陪着挨了不少批斗。吴先生同现代京剧《沙家浜》中饰演胡传魁的著名演员周和桐也是好朋友,在信阳五七干校时,特地买了一斤信阳毛尖托回京探亲的同志带给周和桐,那天我在现场,他把写在茶叶包装纸上的一句话指给我看,还模仿胡传魁的腔调念道:“喝出点儿味儿来”——熟悉《沙家浜》的人一看就明白此话乃由《沙家浜》中胡传魁的台词化来。

  与朋友聚会,请朋友吃饭,是吴先生一大乐事。有一次不知什么缘由他同我们谈起朋友喝酒相聚的事。那大约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有一家人,乃前清官宦之后,因手头紧,要卖一坛好酒,说这坛酒是其先人在道光年间埋于地下的,已逾百年矣。吴先生闻讯,与几个朋友赶去。一看,果然是好酒。打开坛盖:酒已成黏糊状,香气袭鼻……于是买下。吴先生说,那酒虽好,已经稠得不能直接喝了,必须兑上今天的上等粮食酒才好享用。吴先生郑重其事发帖给知己朋友,摆了一桌酒席,详细讲述此酒来历,让大家细细品味,然后畅怀共饮。我当时被吴先生的描述陶醉了,只恨自己无缘。

  吴先生朋友多,人缘好,所以,人乐意助他,他更乐意助人。从河南五七干校回京后,一次他家(校场头条)的下水道堵了,请几个年纪稍轻有一把子力气的朋友和学生帮忙,于是我们三人——当时还赋闲在家的京剧武生王金璐,文学研究所有名的拼命三郎栾贵明,应声前往。不到半天,活就干完了。中午吴先生请我们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席间海阔天空谈起来。吴先生对京剧界特别关注,并且为当时的京剧前景担忧。吴先生当时所谈,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王金璐的遭遇和前途。这位京剧名角正处于人生和事业低谷:“文革”时他被发配到西北某剧团,不幸摔断了腿,一时不能再演戏了,似乎面临着被淘汰、被辞退的命运。吴先生愤愤不平,甚至要骂人。他表示一定要同朋友们商量,为王金璐谋出路。我与王金璐先生只有这一面之识,后续情况我不得而知。但“文革”后我从媒体知道王先生果然重返舞台,成为“武生泰斗”级的人物,为此我甚感欣慰。我想这其中应该有吴晓铃先生之力。

  还有一件与我直接有关的事不能忘怀。那时我妻子正好来京探亲,不知怎么就说起她十几年屡治不愈的头痛病,来京看病连号都挂不上。吴先生一听,即曰:“何不早说?这事好办。我给你写个条,不用挂号,直接去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找徐大夫。”后吴先生又补了一句:“徐大夫是侯宝林的干女儿。”第二天我们就去找了徐大夫。那时她大约不到四十岁,一看是吴先生的手书,立即笑脸相迎,详细诊问,最后又起身相送。这是我们历年寻医问病最顺当、最舒服、最痛快、最满意的一次。此后再没有见过徐大夫,想她现在早已过了古稀之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