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学术看点 >> 正文

旅游节目的路还很长——从《远方的家》谈起(薛晋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13日09:17 来源:中国作家网 薛晋文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大型旅游节目《远方的家》,堪称国内旅游节目的一面旗帜。短短两年时间,节目组推出了《边疆行》《沿海行》《北纬30°·中国行》《百山百川行》等数百集节目,创作者以“穿行与守望”的姿态,铸就了该栏目特有的境界与情怀,观后不仅有悦耳悦目的快感,更有悦志悦神的美感,节目本身凝聚和洋溢的文化情结、家园情怀和根脉谱系,彰显了“良知和品位”兼美的创作理想,寄寓着创作者对文化传承的虔诚信念,以及真诚守望的态度与自觉担当的夙愿,面对社会转型期,这样的使命和情怀尤为难能可贵。然而,从节目精益求精和可持续的角度讲,《远方的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内容方面的深广度有待掘进。普通意义上的旅游,其实就是人类有目的的穿行和移动,它是伴随着休闲放松、身心愉悦和文化享受的特殊情感体验,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步履到来后,“旅游”正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远方的家》作为一档典型的旅游节目,应主要在满足百姓的日常旅游体验方面下功夫,同时应实现“休闲旅游”和“文化旅游”两者的和谐共振。对当下多数基层百姓来说,环游中国和走遍全球依旧是奢侈梦想,该节目应抓住这一特殊的时代诉求和百姓需求,在休闲旅游方面满足百姓的日常精神消费和基本体验欲望,譬如,对名山大川的向往、对游山玩水的渴望都应是该节目表现的重点,而不能停留在“猎奇”、“把玩”和“悬浮”的浅水区重复转圈子,不应刻意挖掘和展示少数民族的“落后”和“原始”,更不应将平等民族关系偷换成“看”与“被看”的失衡关系,相反要在“体验”、“互动”、“减压”、“风俗”、“风物”、“风情”、“风韵”层面费思量。要在“文化旅游”方面做文章,比如,在展示沿海、边疆和名山大川风物和风情的同时,应有意讲述文人骚客的过往故事,风流雅士的轶闻趣事,当代小人物的动人故事,由此而生发出点点滴滴的“理想”与“信仰”、“品格”与“情怀”、“问题”与“反思”。历史过往与时代问题的对照和审视颇为重要,这里不需要浓墨重彩,不需要密密扎扎和高深玄奥,努力做到“盐溶于水”那样的有味无痕,“羚羊挂角”那样的洒脱飘逸,以及“余音绕梁”那样的韵味无穷应是节目的文化追求。我们常说,山因文人穿行而性灵,水因故事传说而清远,只有让山与水方面的内容都生气灌注起来,这才是一流旅游节目应有的境界和品格。

  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有待创新。《远方的家》的表现方式相对灵活多样,以外景记者为视点的“引戏员”角色的设置尤为让人称道。然而,外景记者的提问方式有时过于草率。比如,《边疆行》某期节目中,外景记者来到不同的特产经销店,提问的话题都是月收入和年收入的套话,未免有些雷同和不太得体;另外,外景记者的风格有待进一步稳定和提升,针对不同的采访内容和对象起用不同风格的外景记者,记者与向导面对面时,尽量将镜头让给向导去解说,观众更愿意听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怎么说、怎么想,更喜欢和当地人的生存方式和情感状态零距离接触,记者过多的话语反而淹没了节目内容的丰富内涵。解说词本来是对画面本身无法展示事物的补充、解释和说明,如果喧宾夺主就显得画面和声音本末倒置了,观众能看懂的东西再去多说其实是画蛇添足。今后播出的节目应尽量拿捏好解说词的使用程度和出现频率,减少不必要的冗长话语,需要给观众的思考和梳理“留白”。

  节目的细节方面还不够精致和出彩,好的细节能够对节目本身起到画龙点睛和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比如,展示佛学院僧侣寒窗苦读的毅力和艰辛,完全可以从其笔记的细节、食宿的细节入手去讲述,这样反倒更加形象生动和细致入微。节目的镜头运用有时不够稳定和娴熟,总给人一种飘忽和游离的感觉,就旅游节目而言,应大量使用特写、中近景等视觉冲击力较强的镜头语言,以及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等纪实性较强的镜头语言,远景或广角镜头用在简单介绍背景、调节节奏、抒发情感方面较为妥帖合适。最后,需要下功夫做好前期调研,从哪些视角切入表现内容更需要反复斟酌,后期制作还需用心打磨。

  文化韵味和艺术美感有待淬炼。纵览该节目的系列作品,每期节目的内容塞得有些过满,可否在不同内容的承上启下之间留出一些空白,拿音乐名作和文艺名篇去填补,让讲述内容的艺术美感在音乐旋律和文艺作品中获得托举与升华,这样的改变可能要比絮絮叨叨的解说,或连篇累牍的讲述更能引发观众的联想和想象。把艺术美感留给观众去补足和丰富,而非借助过多的话语去强制灌输。比如,《沿海行》中“古韵绍兴”这期节目,既然来到了“百草园”,介绍主要景点后,何不来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经典的写景抒情段落,这样的处理与外景主持的话语相比,可能“一句胜过一万句”。再如,《边疆行》中义务清理滇藏塌方石块的老阿妈的故事令人动容,在外景记者与阿妈的互动交谈后,不妨用《爱的奉献》或《天路》等乐曲,去烘托和彰显凡人的无私与崇高,这种纪实呈现与电视散文式的巧妙结合,其实给观众留下了极大的回味空间,再多赞扬和拔高性的话语此时都显得多余,因为音乐本身就是在旋律上流淌的思想。又如,《百山百川行》中有关“哀牢山风情”的讲述很完备,但维系哀牢山“夜不闭户”村社秩序的文化本质和文化底蕴是什么?其实无须太多表述,只须拿《礼记》中的话语略微画龙点睛即道出了真谛——“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一句话,即激活了本期节目的文化韵味和艺术美感。在传媒形态勃兴的今天,单纯的介绍自然风光和人文地理的旅游节目,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高级接受需要,观众渴望呼吸山水草木背后的文化氧气,迫切需要品味风光背后的文化韵味和艺术美感,同时也衷心希望能在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换位凝视中,寻找和确证自己的文化坐标和文化存在,这当是旅游类节目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远方的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没有人为的造作,也没有情感的肆意泛滥,对行进中的纪录片创作进行了新探索和新尝试,对于本土旅游节目、乃至纪录片的创新均具有示范意义和拓荒价值,倘能在表现内容、文化韵味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精细打磨,该栏目必将在电视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坚信旅游节目的春天不会太遥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