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研讨 >> 正文

坚持艺术本真 传递人间大爱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11日09:58 来源:光明日报 韩业庭
 《爱·回家》电影剧照 《爱·回家》电影剧照

  11月8日,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爱·回家》全国公映。这部集青春、励志、人性、救赎、亲情、友情等多种元素、多个亮点于一体的影片,创作时间历时五年,前后拍摄了三个不同版本,创下了中国电影创作史上的一个纪录。不仅如此,该片打破了电影创作上一直存在的商业与艺术、导向与市场之间的二元对立,在思想性与艺术性、责任担当与市场追求之间找到了平衡,尤其是在青春题材类型片的创作上进行了一次大胆而积极的探索。为总结影片创作经验,日前本报联合《爱·回家》出品方北京正道恒业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京举办研讨会。与会专家对影片的思想性、艺术性、表现手法、细节处置、社会意义等进行了全方位剖析。

  一场人性的回归与救赎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丁振海认为,艺术的本质功能是用情感打动人,电影《爱·回家》就是一部以“爱”为核心,以人性的救赎和回归为主题,同时又饱含多种元素、多个亮点的电影。影片通过一个女高中生的意外犯罪,带大家来到一个敏感而又充满神秘的地方——女子监狱,却让人在这个罪恶的集中营中看到了人性最原始的闪光点、最真实的灵魂和最淳朴无私的爱。影片创作贴近当今时代生活的影像追求,对女子监狱内独特群体的生活和情感素材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剖析,展现了中国电影主流脉搏最同频共振的那份人性的力量。

  虽然“爱”是人性救赎和回归的桥梁,也是电影《爱·回家》所要传递的核心价值,但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认为,该片并不是一部谈情说爱的青春片,不是一部主旋律说教片,更不是一部关于犯罪的纪录片,它所传达的向上精神,能够让观众在精神层面获得极大限度的满足感。正如导演陈双印所言,《爱·回家》是一部温暖的电影——观众通过影片能感受到温暖,领悟到人性的自我救赎,进而联想到自己,达到心灵上的治愈。《爱·回家》这部电影继承了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把作者对生活的发现、对社会的认知尽可能的电影化、审美化、艺术化,从而用一种有思想的艺术给观众提供了有艺术的思想。

  “作为一部有艺术尊严、艺术良知、社会责任感同时又具有精神力量、文学力量、思想力量的好作品,《爱·回家》具有重要意义的题旨就是擦拭灵魂上的灰尘,矫正人生的路向,用人文关怀引领迷失的灵魂回到温暖的个体的小家,也回到社会的大家,更回到自己的精神之家——实现自我的精神救赎。”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许柏林指出,这样的题材和题旨,非常符合当下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因为和谐社会建设,不仅要构建和谐温暖的个体的家,也要构建积极向上的精神家园。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刘玉琴认为,这部影片冷峻而又有温暖,直面冷峻人生的同时,还传递了人文关怀。影片中进行人性化管理的管教人员、女主人公的同学等具体艺术形象,将人文关怀直送至观众心灵深处,使作品传递了一种社会正能量。这部影片所传达出来的价值观念和体现的温暖,是导演用他执着的理念对这个时代所提倡的价值观的一种独特的回应,这种回应对家庭、对社会都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因此,《爱·回家》不论是在社会层面还是在创作层面都具有引领意义。

  一次类型片创作上的新突破

  作为陈双印导演的第一部独立电影,《爱·回家》2009年第一版和2010年第二版,都是明星云集,星光熠熠,朱茵、孟广美、斯琴高娃、唐嫣、叶童、王学兵等“一线大牌”皆有出演。可是,如今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第三个版本却启用了以霍泥芳为首的一批新人。在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看来,这种返璞归真的做法,不让明星的光环掩盖电影本身的故事性,保障了这部特殊题材影片的本真性和精益求精的品质。电影的本质仍然是表达而不是“演明星”,呈现给观众的是真实的女囚生活,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故事,而不是一场明星的“舞台剧”。放弃明星路线,对这个以“纪录”为风格样式的影片来说是个很好的选择。这也给同行们以启示,不是所有的影片都需要明星云集。大胆启用新人,可以给崭露头角的新人更多的机会,有利于电影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更新。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赵葆华认为,《爱·回家》环环相扣的情节、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激烈的矛盾冲突、自然活泼的语言符号、打破常规的多层倒叙式故事结构,令观众跟随电影情节完成了一次由普通人到迷失者再到平凡人性的寻找过程,也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影片一切以观众为核心,把镜头对准不为人知的角落并注重对角色细节的刻画,更增加了故事的厚度与人性探索的深度。此外,《爱·回家》在艺术创新上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剪辑风格、节奏韵律、背景音乐等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品质,特别是节奏感,绝不拖泥带水,快速递进,充满了一种青春的旋律,用艺术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好故事。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向云驹对此持有同样的看法。他说,《爱·回家》运用了最前沿、最有效、最时尚的艺术语言和镜头语言,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在时空对比中不断切换,把意外、冲击不断推送到观众眼前,使影片叙事紧凑,节奏明快。而影片中的细节处理真实而富有表现力,比如主人公叶小彬受伤后,第一个站出来伸出援手的竟然是“狱霸”季素梅,而刚来的女狱警也会因为衣着问题被警告。此外,《爱·回家》还颠覆了当今国产电影固有的创作模式,以纪录片简单且直白的陈述牵动观众情感,这在中国电影创作史上既是一次大胆创新的尝试,也留给了观影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影片将梦想与挣扎、希望与彷徨统统打包,以经典现实主义的直白手法娓娓道来,不艰涩却深刻,将所谓的游戏规则和生存法则打破并揉碎,进行了一次酣畅淋漓的电影叙事。

  一部反思社会问题的活教材

  对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而言,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焦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影《少年犯》、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以及捧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过年回家》,都用影像手段折射出“下一代”的迷惘与挣扎以及这种现象背后的社会“异变”。全国妇联儿童部副部长吴新平认为,《爱·回家》同样是一部社会学教材,它展示了在当代社会环境急剧变化条件下的家庭矛盾、青少年犯罪、女性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导演在拷问这些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对当今社会的司法进步给予了肯定。而影片对女主人公自我救赎心路历程的刻画,不仅是我国司法制度健全和进步的具体表现,更是我国社会文明提升以及对女性人权高度重视的一个生动注脚。

  对此,《求是》杂志文艺部主任赵光深表认同。在他看来,《爱·回家》带给观众的冲击和感动是不言而喻的,但影片的社会意义更大于审美意义。我国正处在加快法治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法治中国”也被认为是当下“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司法的进步是实现“中国梦”坚强而有力的保障。影片坚定了人们对当下法治社会进程的信心与信念。

  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助理陈宏认为,对《爱·回家》而言,片子留给人思考的,不只是如何在监狱中生存和感化,更多的应该是如何承担家庭的责任、社会的道德培养、子女的教育等诸多社会问题。这不是一部挂着文化噱头的所谓“文艺片”,影片将现实与悲伤用个例匆匆带过,却强化了爱与回归的概念。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王田博士说,《爱·回家》带给人们的反思是多方面的。家庭能不能守住伦理底线?学校能不能守住教育底线?社会能不能守住道德底线?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爱·回家》把众多当下真实的社会现象植入影片,把创作者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思考融入影片。这部电影也启示我们,面对各种社会问题,回避和惩戒绝对不是对青春冲动所应持有的正确态度,类似的罪恶隐患就藏在每个人身边,正确处理矛盾,防患于未然以及给予迷途羔羊重返家园的勇气和关爱,才是杜绝青少年犯罪,还社会清平面貌的根本办法。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