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作品评论 >> 正文

“其他人”与“历史感”(李壮)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11日09:20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 壮

  霍艳《李约翰》,《山花》2013年第10期

  霍艳中篇新作《李约翰》的主人公是一个孤独落魄的中年人,他“灵魂疲惫,肉身自卑”。他的妻子则是一个弱智的女人,枯叶般的身体毫无生命力。小说角色的形象与经历,与身为“80后”的作者几乎毫无交集,跟青春写作所钟爱的“高富帅、白富美”搭配也相去甚远。但毫无疑问,在生命经验的复杂性和深度上,这样的人物潜力巨大。从“白富美”到“老屌丝”,这是霍艳的选择。对写作者来说,新开出一只眼要比新长出一只手更加重要;跳出了自己的情绪,霍艳让众生的喜悲进入了自己的视野,从而使作品在经验的丰富性与广度上获得了新的可能。

  与书写对象直接相关的,是作品中情绪的处理方式。《李约翰》的情节其实很简单,新西兰华裔大叔李约翰爱上了年轻女孩江小鱼,最终,他辛苦打拼30年的全部积蓄都被江小鱼和她的男友设计骗走。霍艳有意识地以节制的笔触处理欲望、孤独、绝望这些情感母题。作者并不急于让情节迅速推进或令矛盾陡然激化,而是在从容的叙述中不断铺展开其他的故事和细节——如李约翰的婚姻,新西兰华人理事会里的相关人物,以及江小鱼男友叶小盛父亲的故事等等。

  在这些看似游离的笔触中,痛苦、欺骗、受虐、施虐等主题反复出现,小说中那种无力、绝望的情绪得到不断的酝酿,最终在矛盾的爆发中被完整释放。强烈的情绪通过节制、从容、充满控制力的叙事传递出来,一冷一热之间,艺术的张力得到了强化,情绪本身也获得了充分的发酵空间。正如小说最后那个意味深长的画面:随着那声撞击声炸裂开来的是酒瓶,但“一滴一滴落在地毯上,洇成一片湿润”的红酒,却是早已经酿好的。

  在《李约翰》中,霍艳有意在当下经验的维度中加入了历史的纵深。就现实而言,“新西兰的节奏慢得让李约翰感到了时间的停滞”,但在历史场景中,不断切换的记忆却又时时压迫着他的心灵——“文革”中烧炭自杀的地下党家庭在制造弱智女人的同时也制造了寓言般的灾难预兆,李约翰迎娶弱智女人的过程充满了屈辱、欺骗和生存的妥协,曾是昆曲名角的华人会长、政治风波里自杀的故宫专家和图书馆馆长则时时提醒着世事的无常与死亡的阴影。这些内容虽篇幅不大,却很好地丰富了小说内容,使文本更具层次感。此外,这些看似无关的历史记忆,实际与小说的情节、人物构成了某种呼应:例如,时隔30年的那两次“偷听”,都点破了李约翰被欺骗的真相,而他两次都同样屈辱而毫无办法;当年为了出国,李约翰不惜与一个弱智女人结婚,30年后在新西兰,他却只能在《庄子》这一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中寻找安慰,逃离与回归构成了命运的悖论;而文中的两次“强奸”——从“文革”中的妻子到30年后的江小鱼,李约翰看似从受虐者变成了施虐者,但背后都是这个男人面对命运的无力与绝望,就此而言,他始终是一个受害者。

  小说中,历史空间的介入形成了某种结构上的“错层”设计,它营构了一个隐形的空间,人物的形象、命运在其中回声般交错呼应,情绪的声音由此被放大、强化,最终无一例外地指向了生存的痛苦与荒凉。《李约翰》中,历史的纵深成功地与文本融合到了一起,进而构成了某种情绪意蕴上的“加成”——这与前面所说的“从‘我’到‘其他人’”一样,都显示了霍艳在写作上的转变和成熟。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